APP下载

洛宁采风作品选辑

2014-09-18刘双贵

牡丹 2014年9期

刘双贵

编者按:

近日,洛阳文学院两次组织作家们深入洛宁顾县乡、罗岭乡采风,饱览了这个山峦叠嶂、洛水流经之地的风土人情。行迹所及之处,西子湖的秀美,石佛山的壮阔,香山寺的幽静,千年古木的沧桑,都令作家们心旌摇荡、文思泉涌,归来以后佳作频传。收到这些作品以后,编辑们精选了其中的一部分,集中在本期刊发,与读者在书卷中分享洛宁之美。囿于版面所限,不免有遗珠之憾,还请读者和作家们谅解。

西子湖——藏在大山深处的风景

题记:这不是若耶溪,却埋葬着西施一生的记忆。后人叫她西子湖。它隐藏在河南洛宁的一座不为人知的山里。这个地方人们叫它故县,这故县的深山中有一片传说中的水。

因为浣纱而出名的美女

在挽救了自己的祖国之后就开始流浪了

而许多年之后,在远离她家乡的北方

另一片水成了她的回归之地

这是一片纯净的水

沐浴在阳光和大山清凛的风中

这片水常常让她忆起少时无忧的伙伴

还有那些水面上飘荡的歌声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快乐的青春哪怕是贫穷也依然是快乐

只要不被偶然的邂逅打破

村口溪流与少女的心灵一样清澈

这大山深处的水如曾经的水一样的清

但历了种种风尘的心却是无法安宁

“我不后悔,这一切只是为了那双

智慧得比水还要深邃的眼睛……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陶朱公的小舟泛过五湖

悄然隐迹于这苍莽的北国

这大山的深处藏起了辛酸也藏起了寂寞

如今,就连那深邃的眼睛也已经归于泥土

相陪的,只有这北国深山中,清流的光波

而往昔的一切都只如一片恍惚的梦幻

模糊而朦胧

那一片波光映不出历史的神秘

卧波中不老容颜勾起多少的回忆

可是船行处,又有哪儿是你曾经的旧居

西子啊,如果太多的人在效颦于今日

我只能在水光中为你默默流泪

是什么打破了纯真的笑声

那一个男子降临莫名

成熟的容颜是磁石

紧紧地吸住了年轻的心神

手里的纱随水而去

脸上只余一抹迟疑

这威武的身影是心中永久的梦幻

多少次曾出现在越女的梦里

“我们的国土已经沦落

我们的大王正在敌人的座下卑躬屈膝

我们的命运握在吴人的手里

而我流泪恳请,你们来助我一臂之力……”

“因为爱情,简单地生长……”

两千年后的歌声在心眼中流淌

如同入魔般投入

没有祖国,只有那伟岸的男子如同魔神一样

“我去,哪怕只有一天,

我可以跟你一起流浪……”

最纯洁的美女,就这样参与起

敌国的灭亡

十年的宠爱,十年的怀想

多少珍爱,敌不过最初的一望

因之伍子胥闭不了双眼

因之夫差唱着悲怆

但这一切都不过因为,那最初一眼的相视

在民众欢呼复辟的声浪中

越女悄然含泪

而范蠡驾着小船儿,越溪里的水开始荡漾

勾践不用再卧薪尝胆了

勾践开始品尝胜利了

勾践的仇恨与妒嫉开始让他想起

那个帮助他复国的女子了

而死亡之剑刚刚擎起

还未落到那个智勇双全的威武男子头上时

一只小舟悄然载着越女

远远离去

岁月催讨青春

容颜已改而未改的是不悔的心

五湖孕珠,致富了一方人民

陶土做器,只为心爱的一抹欢欣

但再雄壮的男人也有老去的时候

大山深处只留下了孤独与回忆

这水,这山,这风

成了越女唯有的陪衬

朝阳初升时她梳理自己的头发

那发色已经变得斑驳

晚霞淹没黄昏时

映出一生幽怨的眼神

既经过最恼人的离别

也有过最美好的温馨

有过不堪回首的虚情假意

也有过最刻骨铭心的爱恋相依

如今,就只余下了风吹纱衣

奏成的生命之哀曲

于是西子把美妙的身躯

蜷曲成一抹流觞

卧在这北国有些温暖也有些寒凉的

秋波里……

沿着山路我们寻找岁月掩埋的旧迹

车子如同飞鸟盘旋于这沧桑的山里

我们是一些后来的寻梦者

于彩虹深处见到了远古的迷离

“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

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

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

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

人来人往……”

罗岭断章

01扭柏

就这样扭吧

一千九百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扭成了一株常青树

庇荫着一方百姓

俯瞰着一座古刹和古刹外面的endprint

那些十年九旱的山岭

让那些守望故园的乡亲

岁岁辛苦耕耘

那些十年九旱的山岭

让那些坚韧不拔的核桃树

年年开花结果

就这样扭吧

班超西出阳关戍边的时候

就是这样扭的

扭出了一个和平的边疆

李白东渡洛阳寻访旧友的时候

就是这样扭的

扭出了一卷华美的诗章

还有一千九百年多年之后

站在你华盖如云枝叶下的

渺小的洛阳诗虫

也想让你继续扭下去

扭出一个崭新的罗岭

让我们年轻而沧桑的女乡党委书记

和她深深热爱着的乡亲们

恢复平展的容颜

绽放美丽的笑靥

扭吧继续扭吧

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

既然不能挺拔地生长

咱们就扭着劲儿弓着腰

撑起一片蓝天

白云朵朵

02古刹

除了洛阳白马寺

我不知道

在这个深山旮旯里

还隐藏着一千九百多岁的寺院

它的年龄只比白马寺年轻一岁

说它是一座寺院

不如说他是一个院落

它就像一个刨开了的古树

只剩下苍白的年轮

和一个大家熟悉的名字

香山寺 很容易让人们

想起龙门东山

那一座香火缭绕了1000多年的名刹

不 这个香山寺很小

就像人老了 就干瘪了一样

完全想象不出它曾经辉煌的样子

而且完全失忆

史书和石碑上找不到任何佐证

我估计洛宁的朋友们

可能会填补这一项空白

面对寺里缭绕的袅袅香火

我明白了这里乡亲们的苦衷

那是一种寄托啊

那里寄托着乡亲们幸福的期冀

一种净化灵魂的期冀

栖居在这座古刹中的儒释道啊

千万不要辜负了我的乡亲们

佑我父老 佑我罗岭

03讲理

自从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

这个民族的每一个臣民

都希望别人讲理

希望别人讲理

自己就得讲理

希望人人都讲理

就说明有的人有时候不讲理

不讲理怎么得了啊

不讲理曾经制造了多少悲剧

不讲理的人

最后都是孤家寡人

只有讲理的人

才有朋友

才有和睦的家庭

才有愉悦的心情

才能和气生财

才能人见人爱

所以罗岭就有了讲理村

所以我们今天就可以放心大胆地

叩开村里每一扇簇新的大门

分享每一个乡亲和善的笑容

分享他们的土地上

播种的一片片洒满阳光的原野

和原野上一片片金灿灿的希望

昨晚

我在梦中

忽然看到一股湛蓝的泉水

在讲理村的峡谷中

奔涌而出

滋润着讲理村

滋润着罗岭

这是必须的

要不女书记的眼里为何充满泪水

要不讲理村的村民为何如此讲理

要不我这个诗虫

到哪里去寻找灵感

天佑中华

天佑罗岭

过故县

几乎是用按捺来迎接地貌变化

在故县,银杏树自己怀旧

烟草有它丧后的忧愁,来延续

种植的忧愁

小河湾截断路途,分享一枚情谊

柴犬只困于地名

类似于失修的午后

镇政府怀抱朴素的政治道德

赶来修葺者与赋兴者的舌头

山野菜正欢,它仅配浓酒有效

既然泛舟是对浪花的解禁

那么何不因为风景而变得顺从?

读“柏王爷”

陌生、传奇的罗岭,是我过去不曾寓目的生态美文。从冰城哈尔滨来花城洛阳已经十年了,也曾多次计划过要去洛宁,也熟知洛宁的几位名人。这次,终于由远及近、走马观花阅读了洛宁的罗岭。

在洛宁县罗岭乡罗岭村的西山,八座山头连绵起伏,簇拥着一个古色古香的香山寺。一个地方,一种精神,一个佐证,一个象征……香山寺里的那株古柏,一直在我心中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这棵超千年的古树,好像在讲述着一个“德可感人兮亘古如斯”的故事。其实,他什么都没说,又依稀什么都说了……

在“洛宁县绿化委员会、洛宁县林业、罗岭乡人民政府”于2007年10月所立的“扭劲柏”碑上得知:这棵名木标号:豫C079,中文名叫:侧柏,别名:柏树。树龄:1900余年,树高:18米;胸围:340厘米,冠幅:18×12米……

碑文还介绍:香山寺建于东汉永平八年,此柏植于永平十二年,树大成材,通干无节。据传元代被卖,伐时锯口涌血,买者惊逃。翌日,伤口自愈,树身扭曲,遂成奇观。古柏历经劫难,仍傲立于世,生机盎然,声名远播,求福求寿,求婚求嗣者甚众,人称“柏王爷”。

其实,他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老人”。他沧桑的令人敬畏。endprint

按照这个碑上的时间计算,东汉永平八年,是公元65年;永平十二年,就是公元69年。我们知道,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也就是说,这个罗岭的香山寺,要比白马寺还早建三年。这个特殊高龄的古柏,仅晚白马寺一年。由此推算,迄今这个古柏的年龄实为1945岁!

枯燥的数字,蕴藏着神奇。

于是,我立刻联想到了庄子在《天下》篇中说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是“物理”的力量,这是思想的力量。

是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诚然,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人类的觉悟、体悟、憬悟和顿悟。

读“柏王爷”,我辄觉得这是位具有仙风道骨的哲学家,他自己的肢体语言三个树叉,彰显着易经上所说的“三易”的智慧。想到这,突然,我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由敬畏转向亲切,在沧桑的树干中发现了深刻的、思辨的智慧。

大凡阅读过《易经》的人,不论研究的深浅,大都会记得《易经》的本身这门学问中的“三易”这个概念。其实,这“三易”,就是《易经》的三个大原则。第一是,变易;第二是,简易;第三是,不易。学习《易经》这三大智慧,从这株古柏身上,很能开悟,也很有思考辨析的情境。

是啊,难怪这里人杰地灵,河图洛书,仓颉造字等等都出自这里。

所谓变易,就是说: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认知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每天的季节,每天的人和事,没有一样是静止不变的。从古柏生长的意义上理解,这个变易的提出,概括力是非常之高妙!所以说,学习这个植物的“样本”,让我更知道了“变”的这个道理。从这个道理想开去,求变和创新,应该是人类谋生存与发展的常态。于是,既然知道这是常态,就无须有什么报怨,更不能有什么懈怠和放弃。可以想见,“柏王爷”的骨子里,从来没有过什么放弃……要不然,他走不到今天。

再说变易。

更是这株古柏犹如天书的魅力和深刻所在。

我们能从号称天下第一卦的乾卦里得些许诠释和指引,《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没人能阻挡得了。人类应该效法这个规律,自立自强,奋斗不息。这个深刻道理,古柏非常明白地昭示我们了:以自己的变化应对自然的变化,乃至社会上的所有变化。这其中,成功来源于自身。人生存,就应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个“变”的思想,充满了人类的大智慧。我觉得,人生必须学会“变”。这个“变”,也就是创新。要做不断刷新自己的人,不能重复自己,最好也不重复别人。走出一条“穷、变、通、久”的人生之路来,这就是成功。

哲学总是比科学先行一步,不然为什么总是有人说“物质未到思想先行”呢?!是呀,也有人讲,只要是有思想的人“即便是把他关在一个田螺壳里面,他也会拥有一个无限自由、广大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做有思想的人,要做主动求变的人。古人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古柏用日日进步的实践,阐述给人类的宝贵常识。

静谧的古柏,他对前面的路途有一个清楚的感觉,一个清楚的概念,一个清楚的远见。所以,他能够驾驭好生命与环境的变化,嬴在变化之中。

望着、想着,这株自然的古柏,我们也就永远不会有卑微、渺小和顾影自怜,同时更会创造价值和尊严!正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变,我们无须抱怨,只需要努力。我觉得:对于这种求变的智慧的认知,就是要追求用崭新的哲学观念去支配、把握世界、把握自己,并把它作为满足生物灵性的最高方式。

有了变易,概括了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但是,还不够客观和全面。于是,又有了“简易”这个理论学说:世界上的事,有其事就必有其理,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因果道理的,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每一个事情,都一定有它的原理。诚然,有了什么样的结果,也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前因。

简易,实际是告诉我们理解事情本质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多变的事物,都包含有最简单最平凡道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专家的水准,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当然,现存的诸多事物,我们还有许多没法化繁为简的,那是我们的智慧或知识没到位。

“自然的就是必然的”。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真正懂得《易经》的人是不占卦的。我想,真要是读懂了这棵古柏,就相当于给占卦了。于是,重要的是,应该把时间花在“修德”上。这是掌握自己“天道无吉凶”的最佳途径。试想,这不是做人的非常简易的好法则嘛?

应该说,“柏王爷”的个性,就是简易的特质。守望着传统和气质,守望着责任和担当,守望着自己的梦想和未来,亘古不变。

唐人李白的《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这些诗句,都帮助香山寺的这棵大柏,简洁地营造了一种“生当作人杰”的意境。他能够把最隐秘的东西、模糊的东西说清楚,并且说得极简单明白。

“柏王爷”以清醒的理性态度,直面现实。坚守着梦开始的地方,不侥幸、不惆怅,而且特能耐住寂寞,自然也就不会百无聊赖了,自然,他个人的生活就丰富、愉悦了。

迄今,每天都有那么多游客和他照相留念。想必,他一定充实而快乐!

末了,再说说不易。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我们坚信不移。但是,藏匿在世间万物中的有一些规则却永远不变,这种不变的东西的道理就归纳为:“不易”。学习这个“不易”的思想,让我们更上一层楼。知晓这个“不易”的道理,这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改进自己,都极有好处。

明代举人陈琮,将别墅建在城北的墓地边。有人去拜访他,皱着眉头说:“目中日日见此,定不乐。”陈琮答道:“日日见此,不敢不乐。”陈琮的回答颇富有哲理。“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所以,他日日与墓地情景相对,自生“不敢不乐”的想法。可见,认识“不易”,需要透辟的思想。endprint

古柏生长了1945年,他作为柏树的本质和气质没有变。这是他的本性、禀性。人为天地之心,树木能够参透天地。由于《易经》能够描述天地万物的产生与变化,也就揭示了其中就有不变的永恒的事物规律。作为六十四卦的第二卦,就能让我们理解“不易”,做出点拨。坤卦的《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详细点解释说:天以气运故曰“天行”,地以行载故曰“地势”。大地广博而厚重,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应该效法大地容纳之品德,才能有更大的担当。这种指导人生的智慧,是很深邃、深笃的,又是深入浅出的。这种指导意义,可以说是“不易”的真理。古柏给了我们形象的和深信不疑的教益。

就人的情感而言,“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这亦是“不易”的一个道理。总之,关于“不易”的规则、规律的东西很多。从“柏王爷”身上,我们都能找诸多灵性的诠释。

由古柏理解 “三易”,从简易、变易、不易中汲取思想和智慧,驾驭好事物的规律。我们知道,动物与植物,都属于生物。对于人类(动物)来说:不擅长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对于树木(植物)来说:耐不住寂寞和孤独就注定没法生存。人挪活,树挪死。所有其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智慧。我们有理由坚信:从古柏身上寻觅智慧,一定会能够更好地掌控好自己的人生命运。

细想想:“柏王爷”,一个生长了1945岁的老人,他会经历了多少风霜雪雨?甚至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霜雪雨,是飓风是承载不动的雪,是旱涝是冰火两重天。显然,他不抱怨,也不浮躁,出奇的沉静……要不然,无论如何也走不了这么远!他既有能力接地气,又有能力通天气。他馈赠给了我们一个近二千年的人类无法完成的生命体验。他本身的传奇和那遥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

在这里,先说一声,有机会我再去洛宁,还去罗岭拜访赏读“柏王爷”。

多彩罗岭入梦来

我曾经梦想,在一个天蓝蓝水清清的地方,尽情地嬉戏几天,释放出在城市水泥钢筋的森林积郁于胸中的闷气;我还梦想,这个地方有浓郁的乡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启人心智;我仍然梦想……这些都是梦想!

尽管天气预报是高温酷暑,当我接到去洛宁采风的通知后,当下应邀,并提前来到了候车的地点。候车点上,已经聚集了一群色彩鲜艳的女士,旁边就是街头的饮食摊点,女主人忙乎着,煎饼、收银,拭去脸上时时坠下的汗珠,却也井井有条。行人匆匆而过,一副忙碌奔命的架势。这样酷暑的天儿,清晨的日头已然白花花的耀眼。

我对罗岭很是陌生,曾经前往卢氏时路过,一闪而过。如今,与它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罗岭,一个处于大山皱褶里的一颗明珠,数十个村落分布在一道道岭一个个川,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新建的高速公路跨沟越岭如天路般横贯罗岭的东西,为往日交通不便的罗岭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当视野展向历史,这里曾是长安与洛阳的“国道”上的一个节点,驼铃叮当,马蹄声碎,大唐的旌旗在这里迤逦飘过,皇朝的车辇在这里垂铃摇过,更多的士农工商络绎行过。罗岭自然是这崤函古道途中的一个重要休憩地。

我们行走在这条古今交替的路上,古风无意拂面,今人有心含情。想必汉明帝迎西域高僧也在此栖息过吧,不然何以发现这里是建造寺院的好去处呢!罗岭香山寺不大,群山环抱,属于佛教寺院,据说在建造白马寺后一年建造的寺院。一寺供奉三教祖,和而不同传文明,“释道儒”共同为安度百姓尽着自己的一份心力。两千年的烽火侵蚀,这里依然香火不断,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一个重要依托。古朴的青砖,烟灰的脊兽,彩色的梁栋,涩红的圆柱,墨黑的香炉,与满院勃勃生机的青翠,勾画出寺院经远的青灯古佛晨钟暮鼓。身披黄色僧袍的僧人穿行其中,与我们形成了两个不同却又和谐的世界。还有那与寺院同生共长的扭劲柏,虬枝张扬,千百年依然枝叶葳蕤茂盛,人们称之为“柏王爷”。

这是罗岭的一种色彩,是古朴厚重的青铜色。

车行罗岭,路边掠过一团团的竹林。竹林的竹子,有的粗大,墨绿的枝叶挤挤挨挨,随着风动摇曳。也有的细小,簇簇地拥挤成为嫩黄的一片。骄阳下的田野鲜有人迹。同行人有了惊奇的发现,村道路边,山坡之上,竟然栽种着一片片的牡丹。果然,历历晴川,一株株牡丹虽然不是开花季节,但墨玉般的一大片,很是引人瞩目。“花开花谢二十日,满城之人皆若狂”,洛阳人爱好牡丹,这爱好不仅仅在城镇河川,也在深山、高岭、沟壑。据罗岭人介绍,投资数千万元的高山牡丹生态观光园的牡丹种植面积有万亩之多。在这高山上种植牡丹,除了日常的殷勤维护外,干旱之下便要人工浇灌,一枝一叶来之不易哩。站立在高高的牡丹园里,烈日下的牡丹枝叶虽然有些打蔫,骨子眼儿里却依然精神着。一层层一片片的铺展,为这盈盈青山增添了又一种绿意。由于海拔高于洛阳平川千米,这里的牡丹花期晚于平川上的牡丹,构成了牡丹花期的层次,当洛阳的牡丹花期过了的时候,这里的牡丹才傲然开放。我想象着高山的牡丹开花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在旷野中的山岭,葱绿苍劲的山林护卫着一片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牡丹仙子沐浴着山风翩翩起舞……她们该是蕴含着大山里柔韧的傲然的风骨吧。

这也是罗岭的一种色彩,是那种骄人的傲然的绿色。

蜿蜒的水泥乡村道路,把我们引到山坡上的讲理村。讲理村,村名颇感新奇,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人文密码呢?村子不大,只有五六百口人,一条绿荫村道串起了一户户的农家小院。这是讲理村的“新区”,庄户人家的大门再也不是“柴门”,红砖砌就,饰有铜门钉的大门,能通过一辆车。村民敦厚,大门很少有落锁的,大门里也没有影壁墙,入眼就能一览无余。我推门进入到一户农家,院子宽敞,地面洁净。院子一侧,是鸡窝和置放手扶拖拉机的棚屋,核桃树、南瓜秧以及一丛丛花草点缀在墙下,两层楼房伫立无言。听到厨房有动静,我探头望去,一农妇在案板上忙乎着包饺子。农妇展着两手白面,抱歉地朝着我笑笑。这是四口之家,两口子有一儿一女。他们呢?都到烟地和核桃林干活去了。我包好饺子等他们回来哩。趁着农妇忙乎,我看了他们的厅室,屋子里面的摆设虽然有些凌乱,但是沙发茶几以及各类电器一应齐全,城市家庭有的东西他们大致都有了。说起讲理村的村名,农妇说,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大概是说清朝时期,这村子还不叫讲理村,因为村中一家大户人家治家有方,凡事皆讲道理,禁止动手动脚。也就是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一大家人家都是君子,虽数代同堂,却也和睦相处。这传统流传下来,全村的人皆是如此。周边的人们说,这个村子都讲理。口口相传,于是便成为了讲理村。endprint

如今的讲理村依然传承了和睦相处的村风,那家有纠纷了,村干部、邻居都去讲理劝说;有了发展致富的“好经”,村人们也聚集在村委的会议室里听人给介绍一番,人们称之为“特效课堂”,上面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理解以及落实,也都在这里给大家说道说道。村子里有一家“超级家庭”,全家16口人同吃同住同收支,从不分家。大概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家风吧,一百多年前还得到过时任知县颁发的“五世同堂”的匾额呢。我说不清这样的大家庭是否与现代社会相悖,但是在山区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一个这样的家庭自然是一个小型的合作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来说就会强一些。这个“超级家庭”在自然灾害中失去了两个主要劳动力,但是全家人同心协力相互帮助,挺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还获得了洛阳市唯一的河南省“最美家庭”的称号。

这更是罗岭的一种色彩。我说不清楚这是算是啥样的颜色,这样的社会小细胞里包含了积极的因素,宛如一片耀眼的金色。

站立在罗岭的高山上,四下望去,时有山岚腾起,层层的梯田黄黄白白绿绿红红五彩缤纷。灰色的通村道路如玉带般飘逸,翠绿的山峰波浪般层峦叠嶂。可以想见得到,如果是在灿烂的秋季,赤黄橙绿青蓝紫妆点下的罗岭一定是斑斓绚丽夺人眼目。我想,这般丰富的色彩才是自然的,出自于罗岭人如椽的大笔描绘之下。

罗岭的西瓜好吃,甜入心扉;罗岭的西红柿好吃,满口生津;罗岭的千层饼好吃,来者纷纷打包带回去品尝。罗岭人见惯不惊了。临别了,罗岭的朋友将采摘的青皮核桃塞进了我的口袋,说你们在城里轻易见不到青皮核桃……

别了,罗岭!望着渐渐远去的罗岭,心下颇有些遗憾,走马观花似的,缺乏了对罗岭的更为深入的了解和发现。遗憾何尝不是一种美?它带给你了无限的期待,期待着多彩的秋季、期待着多彩的罗岭夜夜入梦来!

天问:木乳记

洛阳文学院组织去洛宁采风,第一个参观点就是去看千年银杏,据说有2700多年树龄。这些比人类的诞生还要早的活化石,我看过很多,在熊耳山中出现也不足为奇。我见过最大的树是榕树,其次应该就是银杏了,除了仰望和赞叹,几个人手拉手合抱一下,也如此而已。除了敬畏,还能如何呢?或者,捡拾几枚叶子,回去后夹在书页中,闲来把玩、审视,嗅一嗅它的清香,回味一下古意?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中有这样的诗句: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问题是……问题是银杏的“象征”呢?“意义”呢?是坚韧、古老,是长寿?惯性的思维推出一个新的困惑,如果答案仅仅像李清照这样如此明了,确也索然无味。想想也是,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搜肠刮肚也回想不出有关银杏更多的诗句来。更让人疑问的是,好好的一棵银杏树,古人竟称之为“鸭脚”,为什么?欧阳修如此,梅尧臣陆游也如此,有什么美感呢?这些文人也是怪异,美生生的一棵树,叫什么名字不好,偏偏用“鸭脚”,真真给糟蹋了。

正困惑与懊恼之间,已经来到了故县镇早已废弃的镇政府大院。

一样的枝干粗大,同样的郁郁葱葱。独独的两颗大树,一颗又似两颗并立,其半幅已经枯干。左为枯,右为荣。枯荣相生,生死相伴,生命如此直观地演绎出一场接力赛,死和生又如此正常地并列在一起,也纠缠在一块。应该喝彩吗?为生命的顽强,为它死死生生的穿越?这是诗歌的事,诗歌应该为此说点什么。

状如虬怒远飞扬,势如蠖屈时起伏。

姿如凤舞干云霄,气如龙蟠栖岩谷。

盘根错节几经秋,欲考年轮空踯躅。

这首清代诗人李善济的《古银杏歌》,写的是四川青城山的银杏树,省去了我描述的笔墨。放大镜般夸张的气势令我汗颜,但意义所指,却暂时非我所想所愿。正当我目光游离、亦欲“空踯躅”之时,导游指树腰说,这就是木乳,木乳!

树腰那三四个下垂的突出物!表面光泽有长有短的突出物!我在大脑中极力搜索着这两个词:木乳?木乳?是树根?衍生物?树瘤?赘肉?痦子?还是奶葡萄?我在一团迷雾中拨茧抽丝般地剥离着、发现着,一个词逐渐在变焦、清晰、推到了眼前。词与物终于对应了,我找到并抓住了这个词:木乳!树木的乳房,这是通俗的解释。解释完之后,我释然了,放松了,出了一口气。一场思维的竞赛、一场智力的考验到了终点。突然,我怔住了。似乎是一个偷袭者打了我一闷棍,似乎一个无形的黑衣人封住了我的双唇。我怔在那里。

在喀斯特地貌中,溶洞里会有钟乳石,这是石乳。木乳还是第一次听说,也是首次看见。一棵大树老了,古了,就会有神性,有灵性。人们就会给它缠上红丝带、黄丝带,插上一炷香顶礼膜拜。在我的老家豫西南,崇拜的树木有榆树、柳树、枣树、桑树等,比较驳杂。每年的腊八、或者是四月初八,都要祭树。印象最深的是,在奶奶的指导下,我把碗中的面条一根根地挂在老枣树上,一边挂一边还念叨着:四月八,压枣花,来年结得鼓爪爪。

如今,汉民族中祭树的传统几近失传,只有在边远的少数民族集聚地还能觅得踪影。据说在贵州的苗疆,一年一度有祭树神的跳花节。首先以权杖开道,头戴鸡毛英雄冠的芦笙手吹起芦笙,跳起芦笙舞。然后放下芦笙,向花树单腿跪拜,行三拜叩头大礼。祭礼结束对歌开始,从周围四面八方的山上,响起清脆悦耳、倾诉爱情的对歌声。黄昏降临后,青年男女们各自带着心爱的伴侣,消失在绵绵的山谷中,直到天明……这个场景正是《周礼》记载的古俗:“仲春之月,会合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生活形象。

每一棵古树里都居住着神灵,都凝聚着人们或朴素原始或隐秘纠结的愿望。这不难理解,住着哪路神仙呢?也无所谓,只要有神就好。这是原始的植物神袛崇拜,是对生命之树的敬畏。但是,它长出了乳房,长出了人的器官、形态,就有点吓人了,就有点魔幻色彩。好像电影《魔戒》中的树族部队,它们显出了“人脸”,说话,奔跑,和人类并肩作战。

自然万物有类于人者,有山若男根,有洞似女阴,时有所闻所见。先民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公造化。于是演绎出许多是是非非,许多奇思妙想的传奇故事来。在这个叫寻峪村的小村子里,就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此修炼题诗的传说。endprint

木木林中水,山山出古人;

白王皇太子,口口吕先生。

这首拆字诗,据传是吕洞宾所题,今被村民用毛笔书于银杏树的枯枝上。传说毕竟是传说,想必是哪位过路的文人,兴致所至,提笔挥毫,留下来一段让后人猜测的佳话。毕竟,这里是唐朝以前,从洛阳到长安的南线古道。北线是著名的殽函古道,南线即是沿洛水逆流而上,过城南驿、宜阳三乡的福昌宫、洛宁故县镇、一路向西北出灵宝函谷关的另一条古道。想必离此最近的诗鬼李贺走过?西行流离的杜甫走过?东去的李白、居易走过?也未可知。东西两京之间的南线,车马奔驰于道、行人络绎不绝的景象不复存焉。

据说银杏树前还有一道观,名曰龙泉观,今也已不存。古道绵绵,春秋几度,唯有这棵千年的老银杏,还守望着枯荣交替的山河,诉说着沧桑巨变的记忆。

我闻草木均有向日性,胡为钟乳倒悬相掩映。

又闻大块元气供吸收,胡为滋养千年尚未竟。

老干迄今独超群, 山色犹封汉代云。

天仓三十六峰绵亘数百里,千岩万壑尽儿孙。

延年惟有林泉乐,堪笑丈人观里牡丹号将军。

君不见:未央宫阙长生殿,栋梁都随沧海变。

还是这位有着“太白之风”的清末诗人,《古银杏歌》感觉纵情恣肆,思维如天马行空。诗歌的结尾落入俗套,这样的感慨同样不胜枚举。有价值的是他发出了“两问”,一问自然,又阴阳相生;二问生命,千年未竟。我感兴趣的是,在我有限的阅读和记忆中,这首诗第一次写到了“钟乳倒悬”,就是木乳。

古银杏为什么会长人类的乳房呢?偏偏也长在腰身。随即电话联系了林学院的一位朋友,他反复地追问我,是不是树瘤?是不是你看错了?我见过树瘤,就在孟津县汉光武帝陵内,上百株千年松柏,棵棵都有树瘤。“瘤”“疤”都是病态的,那是树木的瘀伤组织,要么是外力所伤,要么是细菌浸染所致。古人的聪慧之处在于,即使是“瘤”,也会换一个优美的词来代替。因为树瘤的细胞组织扭曲、变形,会因树种质地的不同而呈现独特的线条和花纹样式,如葡萄纹、山水纹、芝麻纹、虎皮纹、兔面纹等。因为效果奇异,成为家具制作装饰中首选的材料,历来为人们所赏识所珍藏,因此又取名“瘿木”、“影木”。我偏爱“影木”这个词,像影子一样的木头,飘忽、空灵、难以琢磨,越琢磨越有意蕴。似乎什么都没有,又似乎有无限的可能。起这个名字的古人一定是个诗人,或者他是一个具有通感的智者。

在植物学界,有“乳木”一说,指的是富含乳汁的树木,比如漆树、糖胶树。顾名思义,这是生产漆和糖的原料树,它只具乳汁,不具乳形。还有“银杏树奶”,就是利用银杏的木乳或者树根制作出来的盆景,供人赏玩。但“奶”一词,通俗甚至步入庸俗一端,又属于掌中赏玩之物,愈加的恶俗了。

而这颗银杏树的腰下,很明显结的是木乳。它有着乳的形乳的味,更有令人“神游八极”的韵致。据说银杏有公母之分,那这棵想必就是雌树了。我经过多方咨询打探,许多人对木乳的成因莫衷一是。是下垂的根?是树汁的沉淀堆积?不管了,结就结了,长就长了,它就是银杏的乳房了。乳房首先代表着生育和繁殖,其次才预示着性。先民们早有乳房崇拜的情结,硕大的美味多汁的乳房,哺育万物,滋养众生,生灵才得以茁壮成长、绵绵瓜瓞得以延续。

根据苗族二月十五跳花场的风俗,祭完花树之后,花树要送到山洞里。这棵代表着生命之树的花树叫木姜树,四季常青,预示代代繁衍、生生不息。更具体的说法是花树有两棵,木姜树是男性的象征,另一棵陪竹代表女性。“阴阳相合,化生万物”,这种本源性的哲学思想可见一斑。

上个世纪50年代,智利诗人聂鲁达曾两次来华访问,诗人艾青都参与了接待。一次艾青戏谑地问,“在中国的方块字里,你名字里的聂字是三个耳朵,我看你只有两只耳朵,还有一只呢?”聂鲁达指指前额说,“它在这里,倾听未来。”这一句即兴的妙语,诗意地指明了倾听的更高境界,不仅要倾听过去和现在,还有倾听未来。这一“多余的”倾听,也是最高境界的“倾听”,使他于随后的197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聂鲁达有三只耳朵,顾县镇上峪村的这棵千年银杏树有三四只乳房。这是多余的哺育吗?不,这是更多的哺育,是面对未来的哺育。

木乳,在我的观察与想象里,还远不只是乳房这么简单,它的内里还有着某种神秘的、精神的绵延和传递。毕竟,这是两亿七千多年的二叠纪时就出现的植物!它的甜蜜与苦涩,它的陶醉与憧憬,它的忧郁与哀伤,它的忘我与沉迷,它的坚韧与期待,它的孤绝与崇高。我无法用具体的词语来概括来形容,它似乎都是,它应该都有。我只能怀着惊奇、怀着感恩,去传递那孕育千年、又直入苍穹的生命力量。

老和尚背着小和尚,走在山路上。他们走啊走,小和尚问师傅,我们要到哪里去呢?师傅说山上。小和尚纳闷,我们不就是在山上吗?老和尚说,尽头。

这个故事没有出处,也不知原创者谁,但老和尚最后的话犹如一句佛偈,让我心中一惊。这棵已经走了2700年的老银杏树的尽头呢?这些木乳又会走到哪里?难道像人类一样,这一代死了,下一代还会再生,再轮回一番?这一只木乳枯萎了,还有下一只,是否有一只更高的木乳、永恒的木乳哺育未来?

只有天知道。

深山古寺柏

山间一声鸡鸣,唤醒了晨曦,染绿了远远近近的山色。吱扭一声,一扇柴扉打开了,继尔一扇扇门次第开启。太阳照在西山半腰那棵高大苍翠的古柏上,房顶上开始升起袅袅的炊烟。粗瓷大碗里盛着并不能裹腹的收获。挑担的,放牧的,荷锄的,抬头看看他们的柏王爷,深吸一口气,又开始在贫瘠的土地里寻找温饱。

久远的时光里,山岭深处,十里八乡的山民总会走向古寺,把他们的梦想托付于神灵,托付给柏王爷。

寺很古老。传说印度高僧用白马驮着经书,经过洛宁罗岭时,看到八座小山头,郁郁葱葱,连绵起伏,犹如一尊莲花宝座,于是在创建白马寺次年,便建起这座香山寺,并植下柏树。从此,洛水之尾,白马寺梵音轻诵,洛水之头,香山寺钟鼓悠悠。洛水沿岸便罩在一片佛光里。endprint

我漫步寺中,泥涂的土墙,凹凸不平的青砖。深山更深处,佛之所在也难免战火,寺庙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唯有这棵1900岁的柏树,无言伫立。宋人想伐它,旋风骤起,树干扭曲;元人想伐它,锯口涌血,买者惊逃;树枝被风折断,却不伤房屋。这些传说令古柏成神灵,人称“柏王爷”。

站在古柏前,我仰望着着它伸向空中的胳膊,紧握的拳头。那深深的皴裂,是山川与沟壑。那旋转而上的纹理,是山民凝望的目光。我抚摸着,感受着岁月的流痕。风刀霜剑,雪网雨箭,柏树依旧和山村的信念一起坚韧挺立。树上,红色的平安带参差飘拂,满缀着乡间的祈祷。

我似乎听到了那悠长宁静的梵音。庄严而神圣,虔诚而纯净。香烟袅袅,旗幡飘飘。村人双手合十,下跪。背影肃穆,像站在离上苍那些慈悲的菩萨最近的地方,而菩萨是能够洞察人间苦难并能解救他们的。

我看着他们一次次深深地拜下去,然后像卸下重荷一般,带着轻松与希望踏上回家的路。频频回望中,古柏伸出的手臂像挥别,又像是承诺。于是,他们稍稍放心了,在未来的日子等待着幸福的降临。不降临又怎么样呢?希望总在下一个路口。千百年来,他们就在希望与失望中交替着,怀着温饱的梦想。

神龟驮出洛书,大禹治水,仓颉造字,高僧说法,刘秀奔走……数千年的历史和人物在这片土地上印证着,在乡间的故事里鲜活着。山一重,岭一重,爱一重,盼一重。沧桑,流年,苦痛,生死。古柏两千年,阅尽人间,却又凝重不言。这山山岭岭,何时能让村人的目光不再焦灼?

在来香山寺的沿途中,汽车像小船一样,一会儿跃上浪尖,一会儿又旋下深谷。新修的水泥路却并不颠簸。窗外,扑眼而来的,都是葱茏的绿色。漫山遍野的绿,将山岭起伏成万里汹涌的海。这一片是高山牡丹园,一道一道的岭上都是层层的梯田,层层的牡丹苗。花开时节,那该是怎样的山如锦,香如海。牡丹花茶,牡丹精油,牡丹子油,又会给山民带来多少的财富啊。这一段,是万亩核桃园。从洛河刮来的风,水一般清亮亮地淘洗着翻弄着椭圆形的叶子,藏在叶下成串的绿皮核桃半露半掩。树不高,一伸手就能摘到,看一眼,那脆生生的香甜就已在舌尖弥漫。这些新规划的经济林已经让农民尝到了香甜。秋天,这里该是果的海,笑的海吧。

我走近离寺不远的一个小村,叫讲理村。家家红砖平房,太阳能热水器排列在房顶上。红色的大门上,排排铜钉闪着光。村前的小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小小的打麦场上,一个圆锥形的麦秸垛,寂寞地站着,回忆着往昔。村子里民风淳朴,路不拾遗,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和睦相处。山村,终于不再徘徊,在逐梦的路上探出了脚步。

古寺正在修建中,佛学院毕业的年轻僧人温和地解答着游客的问题。这座古寺重新木鱼声声,梵音悠悠,钟鼓重新在晨晖与薄暮中响起。而古柏仍然在大地的瞩望中,把新生的树冠伸向青色的天空,为山村祈祷平安,寄托祝福。

太阳坐在西山莲花瓣间,余晖穿过古柏散成千条金线,古柏苍翠如剪影。今夜,山村会做一个更甜美的梦吧……

洛 宁 情

洛宁,这个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文传说的美丽名字,就像我的梦中情人,每当想起她,一种久违的温暖故乡情愫就会悄然升起,瞬间弥漫我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使我如醉如痴,难以释怀。

在这草木葳蕤,生机勃发的盛夏之际,市作家协会主席赵克红先生、洛阳文学院院长杨晓红女士邀请我参加“灵山秀水,生态洛宁——走进魅力故县”文学笔会的电话,打破了我已久的心灵宁静。坐在前往洛宁去的车上,我不由浮想联翩,想起三十年前在洛宁工作的岁月。

1982年金秋之际,出生于洛阳东部偃师的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洛阳西部的洛宁工作。在当年那样封闭的年代,洛宁这个名字对我是十分陌生的。我在最初写给好友的信中曾用“默默孤雁失洛宁”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我当时的凄凉心情。但到洛宁之后,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洛宁虽偏居豫西山区,但山青水秀,地灵人杰。我记得很清,那时的洛宁县城不大,但满城碧翠。城东的竹园一个连着一个,风吹竹响,恰如天籁之音。城边高大的白杨遮天蔽日,绿荫如盖。洛河水“哗哗”从城南流过,河滩里草木茂盛,河水清澈见底,见得到鱼戏虾游。

县城如此秀美,而到乡下去,更像走进仙界一般,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造美景尽收眼底。我记得下乡驻村最长的地方杨坡乡、故县乡皆位于大山之中。山上一年四季树木葱茏,花果飘香,而且千年的古树名木随处可见。当时我记得在故县乡有两棵银杏树,木乳倒悬,虬干参天,相传有两千多年之久。不知这两棵银杏树现在安好否?当年的故县水库水天一色,碧波荡漾。赏水有术,必观其澜。当年我曾多次在岸边踏浪而走,流连忘返。不知现在故县水库是否安澜如故?当然那时的洛宁由于封闭、贫穷,还缺乏对大自然美景的宣传和开发。如近些年开发的神灵寨风景区等还大多如一个个美人藏在深闺,尚未出阁。

当然,对洛宁的美好记忆,不仅是这些青山绿水,更多的还是洛宁的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洛宁县地处山区,但洛宁人衣着却很时尚。说话地方口音虽浓,但言谈举止却透着灵气。洛宁还是出美人的地方。常言说,深山里飞出金凤凰。我见到的洛宁姑娘一个个容貌俊秀,风姿绰约。那时我还听说故县、兴华等乡出美女。当年自己尚是刚出校门的二十来岁小青年,心中洋溢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所以,时常有骑自行车到这些地方“寻美”的想法。而对洛宁姑娘的美好印象就从那时一直留存现在。

洛宁钟灵毓秀的土地滋养培育出了许多优秀人物和文学艺术家。特别是这些文学艺术家当年大都和我有一些接触,我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无形中他们又影响了我人生的进程。如著名作家、原省作协主席张宇先生,著名剪纸艺术家李笑白先生,著名竹工艺家张永杰先生,著名文史家、作家曲少波先生等等。他们都是我在洛宁两年最早认识的文艺界朋友。虽然当初认识他们时大多默默无闻,但后来一个个都成为洛阳乃至全省、全国在各自艺术方面的领军人物。特别是张宇兄对我的指导和影响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可以说在洛宁生活的两年,时间虽短,但却和我的故乡偃师一样重要。如果说第一故乡偃师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么第二故乡洛宁就是我事业起步和文学创作的发轫之地。因为正是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了洛宁,才有了我后来被选调洛阳工作的机会。正是因为在洛宁受到了张宇兄等人的指导和影响,我才创作发表了描写洛宁人和事的处女作《那片夕阳》,并在后来相继创作出版了小说集《世事如云》、报告文学集《追赶太阳的人》、长篇小说《善恶兄弟》等作品。现在我还认为,在洛宁生活的这两年是我人生的一座金矿,我一生都将开采不尽,用之不竭。endprint

1984年组织一纸调令将我调离洛宁。但我人虽走了,心却留在了洛宁。时光荏苒。如今在洛阳这座繁华都市,我已经生活了三十年。但我现在最愿意听的还是洛宁人的声音,最愿意交的还是洛宁的朋友,最愿意看的还是洛宁的山水,最关注的还是洛宁的发展和变化。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期间我又结识了许多洛宁的新朋友,如著名作家、洛阳文学院院长杨晓红女士,著名诗人、词赋作家谭杰先生等。期间我也曾多次回到洛宁。在洛宁神灵寨我会一住就是多天。我和夫人在休息日也曾专程跑到上戈去体验苹果采摘的快乐。洛宁县城每年一度的“绿竹风情节”我也参加过两次。嶕峣山上清香扑鼻的槐花至今还在鼻尖萦绕。但这三十年,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到过我曾下乡驻村时间最长的故县。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两边的山峰越来越秀丽,如一个个盛装的美女在热盼远方归来的情人。当我远远看到前边“故县出口”的标牌时,我感觉到我的心跳突然加快了许多。故县,我久违的故地,我亲爱的故乡,我回来了!

我终于看到了那两棵千年银杏树,虽时隔三十年,却依然枝繁叶茂,俯瞰天下众生。但故县水库已经不叫故县水库了,而被更名叫“西子湖风景区”。虽然水库改名了,但湖光山色更有风韵了。泛舟湖上,青山与绿水一色,美人与风景争辉。遥想当年商圣范蠡与美女西施隐居于此,青山作伴,绿水相陪,闲云野鹤,是何等的逍遥自在。被誉为“北国漓江”的西子湖四周群山连绵,层峦叠嶂。水库大坝巍然耸立,高峡出平湖。莲花岛三面环水,烟波浩淼。忽然我想起了苏轼那首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夫子的这首诗倒更像是为洛宁的西子湖写的。

三十年后故地重游,山水依旧,景色更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红花,黄果。我不禁又想到了陶渊明,想到了桃花源,大有不知今夕为何年的感觉……

许愿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罗岭村西海拔六百多米的山腰,周遭八个山头簇拥着葱郁的少女峰,恰似一尊莲花宝座,香山寺即坐其间。

步入山门,恍坠历史隧道,泱泱汉风扑面而来,不尽佛缘迎风纷至。香山寺乃一部意蕴厚重的书,一首吟诵不绝的诗啊!

中国佛教文化的神圣之旅是从东汉之都洛阳启程,是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迈步,踏着历史的鼓点沐浴着佛之灵光走遍九州大地的。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时梦见一神人身罩金光飞临皇宫,博古通今的大臣傅毅进言说,梦见的乃天竺国得道之人,即佛。汉明帝随即派遣使者蔡愔、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2人出使西域,求拜佛法。行至今天的克什米尔,遇到了两位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邀请这两位高僧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东来,并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从此佛教在中土弘传。两位高僧东来途中,过罗岭时见景色秀美群山如莲,正是佛门净土的理想之地,心中大悦感念铭记,建白马寺的次年遂建罗岭香山寺。香山寺和白马寺同期而建,共同弘传佛教于神州,称香山寺为中原古刹,名至实归。

说香山寺为佛教圣地,缘由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曾在此坐禅。菩提达摩,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思维睿智,见解精辟。南朝梁代普通年中(520~526),他历时数年经受千辛万苦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尔后赴建业见梁武帝却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手持禅杖,信步天下,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先行至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于少林寺,面壁九年,开中土禅宗,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于熊耳山。达摩就是晚年禹门游化时到香山寺坐禅弘法教化世人的。

罗岭香山寺的奇特当属寺院那棵擎天而立的扭劲柏。据说,此柏乃香山寺第一任主持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所栽,距今已1945年了。树高一十八米,树粗需三人合抱。奇的是树干挺拔无节,且旋转扭曲而上,不凡得令人瞠目,诡谲得让人浩叹——1945年的风雨雷电、兵燹人祸的蹂躏,扭曲了你的躯体吗?还是命如草芥的苍生众庶善男信女那太多太多的愿望和期冀,使你不堪重负?也许都不是,你是在扭动身躯旋转狂舞,以此昭示生命的强劲和蓬勃、精神的倔强和抗争、灵魂的不屈和狂放?!天若有情天亦老啊,1945年了,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兴衰、治乱纷争、人生沉浮的演变,也承受了太多的天灾人祸、不测风云,奇的是,你竟然不显疲相毫无颓势,枝虬叶茂苍翠欲滴,生机勃勃!

有人说,这是棵香柏树,香山寺因它而得名,此说不谬。香柏树原产黎巴嫩,其清冽芬芳,根、叶、果皆为香料,为植物之王,又称上帝树,是完美、向上、尊贵、生命的象征。黎巴嫩国旗上的图腾就是香柏树。罗岭位于丝绸之路的崤函南道,是灵龟献书、仓颉造字的玄沪河之源头,上帝之树率先进入香山寺,意义则更加深远。

伫立扭劲柏下情接千载,巡视正殿侧房思绪万千。不管是刚进山门之处,还是华严宝殿、天王殿,亦或东西侧殿,香山寺三十六间房内如来佛、弥勒佛、韦陀文殊菩萨、西方三圣……各得其位,在香烟缭绕中煞有介事的接受着红男绿女的顶礼膜拜。据说,香山寺香火盛旺之时,陕、山、鄂、鲁等地的香客跋山涉水前来进香许愿的络绎不绝。

人,别于其他动物的是需要精神的支撑和灵魂的最终归宿。当自然科学无法解释世界万象,当人生苦难令你纠结难以释怀的时候,皈依宗教就成了精神解脱的最佳选择。

在中国最欠缺终极关怀的时候,外来文化——佛教破门而入,西学东渐时光流逝,佛教早已变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几千年来,各路神仙拯救了苦海无边的芸芸众生吗?佛法灵光又给了草民百姓多少平等和公正呢?

我逡巡在香山寺内,凝神谛听,耳畔响起的不是悠远的晨钟暮鼓和经声梵韵,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发惯图强之声……endprint

扭劲柏,洛宁人的美……

洛宁,在我的印象里,是个神秘的地方。地理环境犹如一个气球,群山是球体,朴实的黎民生活在球体之中;文化呼吸碾压出弯弯、通向都市洛阳的道路,似气球下面的连线。

洛宁盛产苹果和西瓜。朴实的果农顺着“气球下面的连线”把甜美的果实送到市内的大街小巷。市民搞价,有的把价格压得太低,果农会很直爽地说出一句话:“那-根——本—不行!”五个字,发音节奏不同,调高音低各异。

“那根本不行!”成了洛宁人的“县标”。在洛阳的朋友圈里,聊天聊到兴奋处,就会用这句话增加幽默、提高融洽度。那不是笑话洛宁话的不入流,恰恰相反是在享受话语中的美感。那种美表现在曲曲弯弯的铿锵里。

那几天,太阳特别热情,人呆在空调下也微汗不断。我也怀着这样的热情,走进了洛宁的罗岭乡。

乡里人带路,我们一车人随行。路,平坦的水泥路,随山势盘旋而上;汽车喘着粗气爬行。弯急处,车前行、打方向、后退、再前行,如此这般才能拐过一个弯。没有人疑问师傅的车技,没有人担心自身的安全,因为窗外的景致已经让我们的眼球定格。翠竹,民居,如水墨画。渴望成为画中人,渴望体验“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兴。发动机的轰鸣,提醒山势越来越陡,苏大词人的雅兴还没有回味过来,苹果的香味已经弥漫车厢。苹果树,一棵一棵又一棵,一片一片又一片。看着苹果,脑海中跳出“难捧林檎瑶台向,风雨几经到枝魁”的诗句。“林檎”,苹果的别称。今年雨水有限,遗憾果实不够硕大,果农的心情应该和诗人一样,“难捧”好果子供奉仙人啊!

车在继续扭着麻花,我的眼睛在张望,脑子在神游……

狂长的核桃枝,挑逗似地抚摸车窗的脸,发出呼呼啦啦的声音,我们下意识地缩回头来。待明白是树枝在调情时,我们又把脖子伸直,眼睛睁得更大,品评起核桃树的风韵。“树龄年轻,肢体繁茂,树皮那样光滑。”“哈哈,皮肤光滑。你又想妹子了吧!”“一群文人……”你一言我一语,车厢里的笑声惊飞了树上的小鸟。

在笑声中,车停了。我们走上了开阔的观景平台。往上望,柏树密密,石佛寺遗址隐没其中,佛教的神秘给信众无限的遐想;往前看,公路蜿蜒,麻花似的扭来扭去;左看,农舍参差,伞盖似的杨树星罗棋布,树叶哗哗鼓掌,欢迎着客人的光临;右看,梯田层层,玉米、豆子亮着自己的光彩;抬头看,蓝天白云,深呼吸一下,满腔肺腑都感觉到了纯净空气的香甜……

这就是石佛山省级摄影基地,不,还应该是天然的氧吧。

返程的车上,随行的乡干部讲,这里地势很有诗情画意,原来道路不行,乡里竭尽全力筹措资金,把路修好了;梯田里,春天想引导乡亲们种油菜。可惜,两年都因为气候问题,油菜苗没有保住。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我在想,修建麻花似的山路,努力保住油菜苗的行为,不正是他们工作的心路吗?自然条件不优越,经济欠发达,他们凭着坚强,靠着韧劲,透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犟劲度过一天,又一天。

车外温度接近40度,我们说话间,又走进了佛教圣地——香山寺。据说,该寺初建于东汉时期,仅仅比洛阳的白马寺晚建一年。走进山门,一棵柏树让我肃然起敬。

树旁的石碑上写道:扭劲柏,树龄1900年,树高18米,树围3.4米。植于东汉永平12年,据传元代被卖,伐时锯口涌血,买者惊逃。翌日,伤口自愈,树身扭曲,遂成奇观。……

柏树是有灵性的,过去穷人的孩子认干爹,大都认给了柏树。让柏树保佑小孩健康无疾病,能长大成人。这棵柏树,俨然就是一位有骨气的男人,淫威面前不屈服,恶劣环境下,即使“疼”得扭曲身体,也要生长。树中的伟丈夫!

离开罗岭了多日,扭劲柏的形象在眼前挥之不去,去石佛山的麻花路时时涌现,乡里人带领乡亲改变山区面貌的行动和决心常在脑海跳跃。忽然间,脑海中飘过一个感觉,“扭劲柏”的形象,不就是罗岭人的形象吗?困难面前不低头,千方百计谋发展,用一股儿“韧劲、犟劲”般的扭劲,让山区的面貌美丽、发达……

责任编辑 王小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