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语现象
2014-09-18周超
周超
摘要:双语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国,其产生和发展是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基于此,从双语现象的定义、产生的原因、特点等三方面来分析和阐释,以期引导人们以一种谨慎的、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双语现象。
关键词:双语现象;定义;产生的原因;特点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120-02
一、双语现象的定义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谈到: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工具。因此,双语现象作为一种语言运用的社会现象,是民族接触、语言接触带来的直接结果。
对于双语现象定义的界定,各家学者对其都有不同的解释。邢福义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中指出:“双语现象,是指同一言语集体中两种语言并存并用的现象。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中,是一个言语集体的成员,根据交际的需要交替使用两种语言这样一种情况。”[1]景体渭认为,双语现象是个人(或用语言群体)掌握两种语言,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正常交际的方式[2];康家珑认为,双语现象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变体[3]。从上述各家对双语现象定义的解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的观点大体都一致。“双语现象”顾名思义,就是指个人或集体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
在这里要提醒读者注意区别双语现象与双语体现象,虽然只有一个“体”字之差,但是双语现象和双语体现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语言现象。双语体现象,该术语首次由美国语言学家查尔斯·费格森于1959年提出,是一种与双语现象很相似的社会语言学现象。他在《社会语言学译文集》中指出:“双语体现象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语言状况,其中除了主要方言以外(这可能包括一种标准体或几种地域标准体),还有一种非常不同的,高度规范的(往往是更复杂的)上加语体,这种语体是传播早期或另一个言语共同体的大量受人称颂的书面文学作品的工具。掌握这种语体主要通过正规教育,它的使用范围主要限于书面语和正式谈话场合;在一般说话中,这个言语共同体的任何一部分人都不使用它。”[4]同时,他又将双语体现象中的超方言变体称为“高级”语体(简称H),社会地位高,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名誉与优越性,通常用于正式场合,例如,正规的文学创作、教学实践等;将地域方言称为“低级”语体(简称L),社会地位低,相对于“高级”语体来说,它的优势性就比较低,通常适合非正式场合,例如朋友、家人闲聊等场合。
简而言之,所谓的双语体现象就是指同一个体或同一语言群体,使用同一语言群体、同一语言的两种变体的现象。其中的两种语言可能是两种方言,也可能是一种方言、一种标准语。双语体现象的最重要特征是每种变体都各有其专门的社会功能,在特定的的场合使用特定的语体,并且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化程度,通常都具有特定的名称,使得本族语用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恰当地、自由地转化语言种类,实现并且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
因此,区别双语现象与双语体现象最主要的特征是双语现象存在两套相对独立的语言信息要素;而双语体现象只存在部分独立的语言信息要素,两套语言信息系统本质是相同的:两种变体语言上属同一,它们的基本词汇相同,书写系统几乎没有差别[5]。
二、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
诸如哲学中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双语现象的产生亦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内部原因
双语现象产生的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双语使用者的语用心理即社会心理,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实用动机即实用价值。也就是学习者之所以要主动或者是被动地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是为了实用,这样可以使得学习者在本行业或其他领域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语言都不相通即缺乏了交流最基本的工具,那么,他们将无法与这一特定的双语环境相互协调、融合。另一方面,归附动机。也就是说,当学习者生活在非本族语的语言环境中,他们往往在公众场合下讲通用语,但在私下小范围中依旧使用自己的本族语,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母语遗弃,他们认为通过使用自己的本族语可以进一步拉近本族同胞之间的感情,缩小地域与时空的界限,尤其是远在异国他乡的本民族学者,这种民族的归附感更加强烈。例如,留学生在国外读书,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国的语言或了解一国的文化,当他们处在异国语言环境中,始终不会忘记本国语言,同时还会经常使用本国语言,他们认为自己的本族语具有最高的价值,具有优越性,表达出对本族语的忠实,表现了对本民族语言的强烈的归附心理。
(二)外部原因
1. 经济因素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跨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这就需要学习和使用另一种或更多的语言来应对国际间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得中国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进而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 文化因素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例如,各国在经济发展交流的同时,除了互相了解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之外,事实上,各国之间在使用语言来交际的同时,他们各自将本国的文化传统都渗透到了语言当中。人们常说:“学习一国的语言,要先学习该国的文化。”各国之间在交际的同时互相学习和引进、吸收各国的文化。
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迁徙、移民和杂居、通婚。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互相交流各自的语言,结果这就会导致双语现象的产生。endprint
4. 国家政策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家教育体制的日渐完善,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双语教育尤为重视。例如,国家推行CET4、CET6等英语等级考试来衡量学生的综合技能。
因此,双语现象的产生不仅是由内部原因所决定的,而且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是由语言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三、双语现象的特征
(一)语码转换明显
语码转换作为双语语境中特殊的语言交际方式,它向人们传递更多的是社会行为规则和传统习俗。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文化程度都有所差异,因此,他们学习和使用的语言也具有差异性,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里,所使用的语言也不同[5],常言道:“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就更好地体现了人们在交谈中往往受到交际语境的制约和限制,这就要求说话者要临时转换或交替使用两种语言,与此同时,这样就容易形成语码转化的现象。
(二)存在两套语言系统
双语现象是就单语现象而言的,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它存在两套语言系统,其中语言系统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他们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一个人同时拥有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双语者,在语音方面,他在发同一个音时,其发音部位各不相同。例如,英语“pig”,p是双唇音;而汉语中“zhu”,zh是舌尖后音。在词汇方面,尽管这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少数的对应,但绝大部分词汇都是不相同的。例如,汉语中有少部分音译词就与英语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沙发,sofa;咖啡,coffee;在语法方面,语法功能主要体现在在句子中所作的句法成分。
四、结论
双语现象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普遍、广泛地运用于世界各国,在人们日常的交际过程中,同时拥有两种语言的双语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优越感,但当双语并存使用时同样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例如,相互影响与干扰。任何语言都是反映社会的一面的镜子,英语与汉语本身在表达形式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两者经常并存使用的话,它们之间相互干扰势必会存在,这样不利于语言健康、规范的发展。因此,对待当今世界各国大范围存在的这种双语现象,我们要用一种谨慎的、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双语现象。
参考文献:
[1]邢福义.社会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景体渭,景超.中国社会的双语现象浅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康家珑,萧世民.双语现象与语用心理[J].吉安师专学报,1997,(2).
[4]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余珍有.双语现象的产生及其语言特征[J].九江师专学报,1996,(1).
[6]年玉萍.谈谈双语现象[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