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2014-09-18金兴高瑛
金兴 高瑛
江苏省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金兴 高瑛
本文通过建立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分析研究了江苏省2003-2012年间各地市农业产业的结构和竞争力。结果显示,江苏省各地市的区域偏离分量变动幅度较大,结构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在农业产业内部,江苏省各地市农业结构以种植业和渔业为主,但两产业均发展缓慢。最后提出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结构优势;竞争优势;偏离—份额模型;江苏省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包括产业间资源的配置状态、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经济联系。社会消费水平、投资水平、自然禀赋和科技水平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发展水平。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因此,国内外学术界一向十分重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研究〔1-7〕,如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illima.Lewis)(1954)提出二元结构转变理论〔1〕;国内学者潘雄锋和李名子(2008)研究了我国各地区农业结构、区域分工和资源配置情况,并通过相应的分析结果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相关对策建议〔3〕,刘春山和杨笑嫣(2011)对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4〕,宋德军(2012)研究构建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耦合性评价模型〔5〕。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研究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问题,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对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研究尚不多见。
江苏省作为“鱼米之乡”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2011年江苏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5237.4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山东省和和河南省,对全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江苏省13个地市2003-2012年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数据,数据来源于2013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本文选用了偏离份额模型(Shift-share Method,SSM)对江苏省13个地市2003-2012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克雷默于、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提出并完善〔8〕,且被西方学者广泛运用到经济研究当中〔9-11〕。20世纪80年代初偏离—份额分析法引入我国,国内许多学者运用此分析方法对我国不同区域和省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12-15〕。偏离—份额分析法把某分析区域所在上一级区域或整个国家作为参照,将区域经济总量在前后两期的动态变化分解为3个变量,通过对各区域与上级区域的比较来解释区域经济所出现的发展或衰退,评价各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劣和区位优势的强弱,从而了解分析区域内哪些农业部门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进而确定未来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经济发展趋势。
通过建立偏离—份额模型,将研究区域的实际经济增长量分为:研究区域分享份额Gj、研究区域结构份额Nj和研究区域竞争份额Dj。具体为:
式中rij(T)表示T时期j区域i类型产业的产值(j=1,2,3,…,n);ri(T)表示 T时期研究区域上一区域 i类型产业的产值;Nij为分享分量,表示研究区域某类产业的产值从t0到t时期因为研究区域的上一区域总增长率增长而得到的增长量;Pij为产业结构分量,它表明从t0到t时期将研究区域内i类型产业产值的增长与上一区域所有类型产业产值的增长进行比较,主要说明j区域i产业随上一区域相应产业产值的变化情况,若P>0,说明该区域以快速增长产业为主,产业结构较好;反之,则P<0;Dij是竞争分量,作为偏离—份额分析的一个重要分量,反映了该区域与上一区域相比,在发展某个产业方面所具有的竞争优劣情况,为研究区域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提供数量依据,若D>0,某区域的区域优势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反之,则 D <0。
j区域总的偏离份额方程为:
三、偏离—份额模型结果分析
1.江苏省各地市农业结构总体变化
通过表1分析可知:2003-2012年,江苏省13个地市农业总产值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均高于100%,其中镇江增长率达216%,从增长的绝对数额来看,盐城增长量最大,为512.96亿元;镇江增长量最小,为120.67亿元。
从全省份额分量和总偏离分量可以得到,全省份额增长量大于实际增长量的有南京、常州、无锡、苏州、连云港、泰州、南通、徐州、淮安、盐城、扬州,表明全省农业增长带动了这些地市农业的增长,而全省份额增长量小于实际增长量的有宿迁和镇江。这两个地区农业增长带动江苏省农业的发展,宿迁作为苏北的代表性地市,农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先天的地区比较优势,而镇江属于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城市,近年来推进高效规模农业,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而且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根据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分量对江苏省13个地市进行分类(表2),其中,江苏省不存在农业快速增长型地市,说明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南京、无锡、扬州、泰州、南通、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属于结构推动型,其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是其农业产业结构中优良的农业基础和布局,然而其区位竞争力优势尚未显现,但这并不仅仅说明这些地区区位条件劣于其它地区或恶化,可能是在促进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不再表现为优势,甚至有些区位条件已经沦为劣势。镇江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由区位竞争力推动,这可能得益于镇江其较好的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政府政策等因素。常州、苏州、连云港则面临结构因素和区位竞争因素的双重制约。
表1 江苏省各地市农业偏离—份额模型分析结果(单位:亿元)
表2 江苏省13个地市偏离份额因素分类
2.各地级市农业产业结构内部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根据表3分析,2003-2012年种植业和渔业是江苏省各地市农业结构中的主要产业,其次是畜牧业和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最低,但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全省种植业和渔业的实际增长速度小于理论份额,表明全省农业带动种植业和渔业的发展,种植业和渔业发展不足;农林牧渔服务业P值均小于0,但有近2/3地市D值大于0,说明农林牧渔服务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潜力。
从产业结构分量(P)看,种植业结构分量均为正值,渔业除了镇江和徐州均为正值,说明目前江苏省农业内部种植业和渔业占据主体地位,由于P值远小于N值,说明种植业和渔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林业除了淮安结构分量也均为正值,说明林业结构优势合理,由于数值都较小,因此不具有结构优势;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分量均为负值,说明江苏省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不合理,应加大调整力度,使其朝合理的方向发展。从区位竞争力份额(D)来看,各地市种植业和渔业几乎均为负值,说明虽然江苏省各地市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和渔业为主,但此两项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除了南京、常州、淮安、盐城和连云港农林牧渔服务业为负值,不具有竞争优势,其余地市均具有竞争力,所以应充分发挥这种区位优势;畜牧业和林业大部分均为负值,不具有区位竞争优势。从表3可以看出,江苏省农业各产业竞争力普遍较弱。
总之,从各地市农业产业结构内部分析结果来看,全省份额分量显著高于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说明全省农业经济增长带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无锡、扬州和宿迁种植业属于快速增长型(P>0,D>0);种植业增加量较高的是南通、徐州和盐城,属于苏南和苏中地区,农业生产比重较大,但区位条件不甚合理。连云港渔业属于快速增长型;渔业增加量较高的是连云港和盐城(P>0,D<0),主要与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有关,2012年连云港和盐城渔业产值分别达100.8亿元和259.4亿元。镇江、无锡、苏州和连云港林业属于快速增长型;林业增加量较高的是无锡和苏州,如截止2010年,苏州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1028.92百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12%〔16〕。各地市畜牧业无快速增长型,增长量较大的是盐城(P<0,D<0)、南通(P<0,D <0)和扬州(P <0,D <0),畜牧业发展较缓慢,因此要转变生产方式,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的步伐,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更为优化的区位条件。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量较高的是苏州(P<0,D>0)、南通(P<0,D >0),但其只具有区位竞争优势,合理的农林牧渔服务业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全省综合竞争力,因此要调整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使之与本地区区位条件相适应〔17〕。
表3 江苏省13个地市分行业农业偏离—份额模型分析结果单位:亿元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经济的深度发展主要依靠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技术进步,而不能单纯依靠投资的增加。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畜牧业渔业比重逐步上升。2003年,江苏省农、林、牧、渔和服务业比值为 0.502∶0.016∶0.235∶0.190∶0.055,2012 年为0.510∶0.017∶0.211∶0.212∶0.048,其中农业、林业和渔业比重上升,而畜牧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下降,说明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中矛盾比较突出。我们认为,江苏各地市农业产业结构与区位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实现农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江苏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渔业比重不断上升,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下降,经济作物种植不断上升。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如低附加值农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很大且产品单一化。各地区小而全的结构特点严重制约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加之龙头企业较少,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有待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不发达,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技术投入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不仅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如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仍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艰巨任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与农民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和中介服务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就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加快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引导农民适应市场竞争,实现农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联户经营,引导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转变。
第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效益根本途径,因此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有效结合。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现代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农业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决定,因此,在构建农业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政府通过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构建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强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供需;此外,还要积极完善农业中介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和渠道。
第四,加大农业人力资源投入,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加大农业人力资本投入,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主要途径。因此,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加大经费投入,使农村基层地区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力度,对农民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技能的培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及乡村实用人才。
〔1〕阿瑟·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施炜等译,载《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Gelan A U.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urban-rural linkages:a CGE analysis for Ethiopia.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2(24).
〔3〕潘雄锋、李名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3期。
〔4〕刘春山、杨笑嫣:《农业产业结构评价及对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
〔5〕宋德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耦合性评价》,《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2期。
〔6〕刘慧娜:《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思想战线》2009年第S1期。
〔7〕曹树生、黄心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甘肃农业》2006年第3期。
〔8〕黄镠、刘金红:《产业结构与区位条件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科技与经济》2013年第2期。
〔9〕Nazara S,Hewing J D.Spatial structure and taxonomy of decomposition in shift-share analysis.Growth and Change,2004(35).
〔10〕arlsson C.Spatial industrial dynamics in Sweden urban growth industries.Growth and Chang,1999(30).
〔11〕nudsen D C,Koh T,Boggs J S.Assessing the regulationist view of history:An analysis of employment change in America,1940-1989.Economic Geography,1997(73).
〔12〕谭克、路瑶:《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当代财经》2005年第5期。
〔13〕何龙娟、肖敏、吴殿廷:《“十五”期间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SSM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8期。
〔14〕黎兴强:《华南四省区第三产业结构效益的实证比较分析》,《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第7期。
〔15〕马卫红、黄繁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16〕于明华:《浅析林业对苏州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华东森林经理》2011年第2期。
〔17〕时连俊、刘守江、马振杰:《基于空间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理论的山东省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分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3期。
〔责任编辑:宁 军〕
Empir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Jiangsu
Jin Xing&Gao Ying
On the base of the shift-share method,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ability were researched for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1.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gional shift-share of each city in Jiangsu change in large scale,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ability shift-share also obviously vari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gave priority to farming and fisheries but which is not persistent,Some related strategic adjustment policies proposal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were put forword accordingl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structure advantages;competition advantages;Shift-share method;Jiangsu Province
F304.1
A
1001-8263(2014)07-0152-05
金兴,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 北京100020;高瑛,江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 江苏无锡214112
*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13BJY1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