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原因及激发对策
2014-09-18徐舒
徐舒
语文本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学生乐意学,教师乐意教。可是时下却常常听到有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挨着时间盼下课。”语文教师下课回到办公室常说:“语文课堂上学生死气沉沉,无精打采,睡觉的人特别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何在?
一、语文学习兴趣缺失原因
1功利实用主义将语文赶出公众视野
在一切看成绩、一切急功近利的今天,学生为了自己能有一份体面、舒适而又稳定的工作,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和乐趣用在数理化、英语上,而高投入少产出的语文受到的歧视自然就特别严重。语文学习中的阅读、积累等具有弹性的任务就自然受到排挤,语文被学生和家长放在“另册”。
2人文性养成过程的漫长性
语文学习有自身的特点,它应通过阅读、体味、感悟获得知识的积累、情感的体验、价值的判断等,学生得到的都是个体独特的感受,这些感受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有深有浅,有对有错,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难以言表,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成就感的获取比较慢。
3教学中缺乏活泼而充满灵性的互动
少数教师文本解读深度不够,导致语文教学简单化,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缺乏立体感,逐层推进和螺旋深入欠缺,设计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更没有语言的品味和感悟,易产生负能量教学。再结合考试评价来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与学都为高考而奋斗,语文成绩的优劣完全以分数来裁断,而且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评判的松紧具有一定的弹性。如果严厉,学生噤若寒蝉,但不能代表学生就愿接受;如果随意,学生也不一定会把语文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双方形成互动,才能迸发出学习动力。
4学生的人文意识偏弱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大在意别人的感受,情感比较匮乏。而语文学科恰恰是人文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感情充沛的文章,无法在他们的心中产生共鸣。教师认为精美的文章,学生却认为无味、无趣,不符合其审美标准,对学习语文缺乏亲近感。
二、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对策
1用智慧教学语言,激发求知欲望
教学语言的质量直接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有相声演员的幽默风趣、小说人物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的饱含激情,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笔者在执教《伟大的悲剧》时,采用深沉、哀婉的语调,用缓慢的速度朗读课文,使学生的感情被浓烈的气氛感染,与诗人的情感同声相和,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执教《变色龙》时,采用嘲笑、诙谐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在执教《祝福》一文时,笔者以“过年”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理解几次出现的祝福情景,思考祥林嫂为什么连姓都没有,节俭的她为什么舍得用所有积蓄捐门槛,为什么作者要安排她在祝福的气氛中死去。一连串环环相扣的提问,使教学过程从教师设疑、学生深思最后到师生解疑、豁然开朗,一气呵成。学生在这样丰富具象而又充满智慧的多元课堂语言的牵引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2以艺术性导语造就良好学习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轻松自如地敲开新课的大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反之,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起抑制作用,以至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孔乙己》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这个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样的导语设计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寻找答案。宁鸿彬、魏书生老师在上课之始也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触及学生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做到在进入课堂之前,精心设计一个哪怕只有三言两语但是充满智慧与灵性的导入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的。
3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关怀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用热心去帮助学生,用诚心去感染学生,用信心去激励学生,用爱心去赢得学生,用丰富的学识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语文。教师要尊重个体,真诚交流,共建和谐课堂。要及时点拨学生学习,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在愉快地氛围中接受学习,愿意学习,喜欢学习。
4将课堂不断延伸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拓展应用,拓展应用旨在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能力。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使学生学会把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是学语文的根,是语文之母,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扩大、提高、完善的过程。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最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由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为学生营造宽裕、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探究、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技能建构的全过程,发展思维、陶冶情感,彰显个性、灵性和智慧,不仅能让学生学好语文,而且能够让他们沉迷其中,学有所成,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应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