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社科文阅读题干扰项设置的新动向
2014-09-18单继伟
单继伟
社科文阅读题是许多省市语文高考题的第一题,直接影响考生语文整场考试的心态。可是分析近年来的高考题会发现,在2008年之前,社科文阅读题的难度较小。近两年来,难度呈上升趋势,下面以2009~2013年高考题为例略作分析。
一、题型的新变化
1选项区间的变化
2008年之前,社科文的选项所处区间是明确的,也就是说,这个选项所有信息集中在某个段落,而从2009年开始,选项区间出现了不稳定的态势。如2009年湖北卷《数字海洋》第二小题的A项: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这个信息出现在第二段的第五句,“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这个信息出现在第二段第二句。选项信息的分散,增加了解题难度。更有甚者,一个选项中的信息竟然散落到不同的语段,这是近年来社科文阅读题型的一个明显变化。
2选文体裁的变化
统计2013年的17套考题,其中有12套考了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比重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社科类别中又出现了不少考古类文章,这类文章取材于古代文化研究资料,对古代文化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读,离学生的阅读范围较远。如2013年全国卷Ⅰ的《老子
的年代》和全国卷Ⅱ的《中国凤文化》。
3选项设置的变化
在选项设置方面,2008年之前的社科文选项主要围绕“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设置干扰项。从2009年开始,社科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干扰项设置新动向
1概念不清
这个类别的考查并不是2008年以后出现的,但它的考查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概念的置换变化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扩大或缩小。
如2012年天津卷: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选项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规律,对生态文明内涵的把握是不准确的,犯了内涵不清的错误。
2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这类题既能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也能考查学生对上下句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而考查学生对整个语段的理解。考查范围由语段的局部转向整体,增加了难度。
如2013年全国卷Ⅰ第1题,原文“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中的“其”指代“先秦诸子学术思想”,而B选项表述为“《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故意用“《老子》和道家”替换了“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用“指代不明”的方法干扰解题思路。
3因果不当
2010年以来,“因果不当”设置规律分为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多因一果、多果一因等类型。“强加因果”、“因果颠倒”分别考查学生有没有因果关系、是否符合因果逻辑顺序,属于浅层次的思维判断,而“多因一果”和“多果一因”是在因果关系的存在和因果逻辑顺序准确的基础上,判断“因”表述全了没有,“果”表述全了没有。
2013年全国卷Ⅰ第二题D项就是这种类型,D选项的说法和原文有出入,能成为“《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还应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一句。D选项用了“多因一果”的设置规律。
4论证不符
“论证不符”是2011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干扰项设置方法,如2013年重庆卷第一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真正原因的理解,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
B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
C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越来越趋向物质化。
D传统节日不合时宜的内容得不到今天人们的认可。
根据原文,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的真正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所以,A、B、C三项错,都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的真正原因”。答案是D。主要考查学生区别例证和观点的能力以及辨别例证和观点的对应能力。解题时首先要从区间入手,离观点最近的事例应该是对观点最直接的阐述,其次要从上下文推断这个区间究竟在讲什么。
5特征不准
“特征不准”这类题是近年社科文阅读的新题型,选项在转述的时候故意将这个事物的修饰语嫁接到其他事物上,容易使学生迷惑。如2013年安徽卷第一题:C选项中“像清教徒一样”这个词语在原文中修饰是“内心”,而选项却修饰“科学家”,犯了“特征不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正了解了干扰项设置的新动向,才能从容应对难度加大的高考社科文阅读题。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