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地方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初探

2014-09-18郑向春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评价课程教师

郑向春

实施地方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地方课程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教师和家长都对它寄予极高期望,期待该课程的实施能够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那么,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如何提高地方课程的教学质量呢?

一、整合课程资源,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反思新课程改革,部分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忽略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一些课堂显得华而不实,影响了实效,因此精选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

1整合地方和国家课程

例如,由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制的《话说南孔》专题二,“南宗贤达”力图从“忠孝”、“教育”两个方面阐释宣传儒家思想,虽然很有衢州特色,但这类地方课程教材上的内容都相对简单,虽辅有事例,毕竟说教意识浓厚、内容浅薄而显得枯燥。执教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试着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语文学科选修教材《论语选读》一书,经编者的精心编排,选录了许多儒家经典语录,分别阐释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孝义观念和教育思想。讲到儒家“尽忠为国”时,在充分了解地方课程教材大量事例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论语选读》一书中《为政以德》一课,列举出儒家为政思想的言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大大拓宽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2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的目标定位不能远离本土资源,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多根据学校所处地理环境、文化基础、人情风貌、经济状况来决定,切忌盲目照搬、张冠李戴。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甚至所关涉学科特点,对地方课程内容进行“再加工”、“再整合”,使原有的地方课程进一步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校、乡土的特点,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比如,在执教《烽火三衢》第四专题“多战之地出名将”时,通过研习教材,在充分了解了徐徽言、吕公良、汪业广、郑海林这些杰出人物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之后,在学生深感佩服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几位杰出人物都是我们衢州的骄傲,是衢州的山水养育了这些杰出人物,并告诉学生其中汪业广将军就是我们的校友,随后仔细介绍当年他们在母校学习时的学习、生活情况,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立志求学,成就事业回报母校和家乡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趁势开设专题课——《寻访校友》,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对知名校友的生平、思想、主要成就、影响等内容,采用多方访问、问卷调查、查阅图书、网络查询等多种方式进行搜集,掌握第一手材料。课堂上再以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成果汇报,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了解了大量知名校友,既感性、全面、深刻地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又经历了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的艰辛与愉悦,成效显著。

3渗透各学科知识

地方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联系性和内在一致性,有着兼容多学科的特点。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标要求“描述不同地区宗教建筑的特点,理解各地文化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以宗教建筑风格为切入点,生动地剖析建筑风格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信息。用“佛国净土——佛教建筑文化;天国的光辉──基督教建筑文化;沙漠奇葩──伊斯兰建筑文化”三个片断教学内容串起全课,在探究佛教建筑时透析中国文化,她展示了洛阳白马寺的一幅平面图,设置探究问题: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什么礼仪规范?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探究出白马寺按中轴线布局、大雄宝殿居中轴轴心,方丈、僧侣住房由里而外,这些建筑特点体现了中国人严谨、重规矩、重礼仪的文化。佛殿建筑讲究对称,体现中国人追求和谐理念,讲究方正、井井有条的处世风格。佛教建筑都有围墙,窗户都是朝里开的,体现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气质。

宗教文化的因子捕捉了学子的心,45分钟的课堂学生用心感受、潜心探究、踊跃发言,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课后反思回味,笔者不禁为教师选择的内容之贴切而拍案叫绝。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教师的深入研究,通过建筑风格探究民族文化,并进一步探究民众心理,渗透了各个学科的知识,优化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地方课程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惑与挑战,在高考压力面前,有的地方课程形同虚设,教学只是走走过场,有些教师甚至连地方课程的概念都没搞清楚,以为地方课程就是以前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的改版。因此,新的课程,延用老的教学方法,依旧是旧瓶装新酒。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无聊,花时费力,收效甚微。要解决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要更新理念、改进方法。教师一定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自主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1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在思考时敢于求异,交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求异的机会。要主动创设一些能剌激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情境,指导学生一些求异思维的方法。尤其要注意摒弃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在效率、效益、效果上下功夫,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给学生思维空间。如在讲授《话说南孔》第六专题“薪火相传”时,在了解了对儒家思想现有的传承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周末到南孔家庙去游览,通过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新形势下该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

2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环境,爱好和志向的不同,学生在某些方面和某些学科上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才能也不同,对这些学生,结合地方课程自身灵活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行分层次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话说南孔》时,给那些爱好文学和历史的学生开设相应的研究课题,如“论语选读”之“儒家为政观”、“儒家义利观”、“儒家教育观”、“儒家交友观”等等,引导学生深入研习儒家言论和历史,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走出传统课堂

从传统课堂走出去,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授课对象,都可以因需要适时改变,以提高教学效率。前面提到的周末安排学生游孔庙,就是很好的方法。另外,我们还应充分借助地方资源优势,在每年孔庙祭孔时,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到现场观摩;在校庆晚会上,请孔庙乐队来校演出等等,也能很好地增强学生对校本课程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地方课程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拓展,不同于传统的分学科教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内容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纷繁复杂,很难有一个教师能胜任地方课程的所有任务。据了解,现在有的学校把不同专题分给不同的学科教师教授,忽视专题之间内容上的内在联系,传授给学生的东西东一锄头西一棒子,支离破碎;有的学校则是一个教师独自包揽,但一人之力终究无法精通各个学科,只能是厚此薄彼,破坏了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地方课程的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加强对地方课程师资力量的培训

除了课任教师,培训还必须包括对校长及其他教育管理者的系统培训,从理论上为地方课程的开展铺设“康庄大道”,扫清障碍,消除偏见。利用专家、学者的讲学、报告,加强对国内外地方课程理论前沿研究动态的了解,向教师们传递学科研究新成果、新理念;要创造条件,分批次选送教师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与先进理念、实际效果进行直接接触,既“请进来”,又“送出去”。

2定期举办专题研讨活动

通过专题研讨,为地方课程教师创造经验交流平台,营造教学研讨氛围,促进该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随着网络的发展,更快捷、方便的交流平台成为可能,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比如专门设立地方课程教师的“博客群”,让各校教师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保证“博客群”能发挥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采用一些行政手段加以引导,对加入群组、发表相关博文等作出规定,明确一些激励措施,确保每个地方课程教师的参与。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地方教师“QQ群”,使教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提出,实时交流,及时得到同行的建议和解答,并可以共享优秀课件、教案。网络使不同地域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式教学成为可能,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四、完善评价方式,实现以评促教

评价是对地方课程价值实现程度的判断以及对课程预期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也是地方课程得以反思、完善、创新并持续生长的根本动力。但是,目前地方课程的具体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是基本缺失。教育主管部门对本课程的开展、教学、成效等具体实施情况尚无成熟的评价体系,各学校对本课程任教教师的教学情况也缺少科学的评价依据,教师对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情况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措施。由于在考核评价方面缺乏具体可行的指标和手段,地方课程在许多地方成了一种摆设。课程开设后,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发挥了“补充”、“特色”的作用,谁都拿捏不准,相关机制亟待研究完善。

1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地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中,将地方课程的教学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纳为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参考内容,这方面,可采取考查、演示、竞赛、成果展示、论文、课题等多种评价方式来进行。此外,还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科学性。

2探索有效的学生评价机制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应突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因此,需要改进评价手段,由定量转向定性,评价表达方式不出现分数,而用文字评述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记录评价、检查表评价、口语评价、量表评价等。评价内容中尽量体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个方面的表现,如从学生的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从学生现场考察、搜集信息、专题研究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可采用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及其他人士参评等立体网络,以获取多角度的评价素材。

3探索独特的动态评价体系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更具有灵活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用发展的、动态的方式来对它进行评价,要构建富有地方课程特色的评价理念和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其他课程的评价模式。地方课程的评价不应是完全统一的标准,也不应拘泥于某个刻板的、机械的标准,而要因地而异,因课而异,因人而异,逐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实现以评促教,推动地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我国起步晚,实践的时间比较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学习,各地都在摸索之中,但我们对它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探索地方课程开发实施的道路上,希望有更多的课程专家给予指导,有更多的同行参与探讨与交流,共同为提高地方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地方课程走上健康、有序、高效之路做出努力。

猜你喜欢

评价课程教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