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的审美因素

2014-09-18郑震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美的

郑震

文言文以其典雅简洁的文字、错落有致的句式、深厚悠长的意蕴,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的讲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言作品被解剖得支离破碎,文言课堂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文言文究竟教什么?文言中“言”即“文言”,或“文言阅读”;“文”就是文学、文化。所以讲解文言知识无可厚非,但不能以偏概全,忽视了文言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要求。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的审美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文言教材大多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这些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折射了作者的美感,是作者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评价的固态化,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蕴含着美质。

一、内容方面

1.人物美

作者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在思想情感的美。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产生一种向善、向美的内驱力,从而使人格逐渐完善。屈原爱国主义的精神美、魏征敢于直谏的性格美、廉颇勇于自责的勇气美、庄子逍遥游的境界美……不同人物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美,不同美的内涵及典型形象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与美好的情操、高尚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激发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2情感美

感情是文学的基础。一篇感人的作品,作者必须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感情朗读、文字品味、引导想象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披文入情,沿坡讨源”,一步步地探索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为我们讲述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献身之情;《廉颇蔺相如列传》让我们看到了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之情;苏轼的《赤壁赋》让我们懂得了以从容姿态面对人生挫折的豁达之情;《陈情表》让我们了解了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浓浓祖孙情;《魏公子列传》让我们感受了信陵君与侯赢之间的生死友情……这些优秀选文中种种令人动容的情感,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与古人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去和人物一起快乐,一同悲伤,达到情感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的思想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让学生在漫长而充满各种困难的人生旅途中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前进的灯塔。

二、形式方面

1结构美

作品结构的精巧与主题、情节的和谐能够表现为一种美。古人写作尤其讲究结构的精巧,具体体现在谋篇布局的起、承、转、合。起就是开头,引出文章所要谈论的话题;承就是承接开头内容,继续写下去;转就是在行文过程中安排内容上的转换,以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合就是收束文章,将所写内容转回到文章的主旨上来,与开头形成呼应。

如苏轼的《六国论》,文章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承接论点,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加以阐述论点;继而笔峰一转,提出六国如何做才不被灭的假设,使论证更进一步,行文突起波澜;最后指出六国灭亡所带来的历史教训,回到论点,警示后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家是依靠文学语言来传情达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的。文言言简意赅却又意蕴无穷。追寻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佳作,文言透露出来的语言美同中有异,各放异彩。从合称“风骚”的《国风》、《离骚》到先秦诸子散文、两汉文赋,到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夺目璀璨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直面现实的明清小说,这些文体语言或具整齐之美,或有散文之韵,或合音韵之美,或气势磅礴,或婉约抒情,或清新优雅,可谓变幻多端,各具韵味。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析词语、品名句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充分挖掘作者运用语言的褒贬色彩,品评语言的情味、格调,从而提高对文言语言的鉴赏力,让学生体会到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的“味”,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

3写法美

高中文言教材所选的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大放异彩,除了以蕴含的丰富内容展现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之外,与作品形式多样、恣意汪洋的写作手法也不无关系。用典、衬托、烘托、虚实相生以及各种修辞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许多文言作品熠熠生辉,也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模板。

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写景为例,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有色彩变化之美:“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有远近变化之美:从“鹤汀凫渚”四句所写的近景,到“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展现的中景,再到“虹销雨霁”以下呈现的远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有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有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协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三、风格方面

古代文学作品的美育因素还来源于不同作家迥异的艺术风格。有壮美,表现为雄壮、巨大、刚健、豪放的阳刚美;也有优美,表现为柔和、精巧、秀雅、宁静、和谐、妩媚之美。《赤壁怀古》给人以豪放不羁的崇高美;《滕王阁序》则给人以旷远深邃的壮观美;李白的诗作豪放飘逸,尽显浪漫主义的风彩;而杜甫的文章沉郁顿挫,饱含现实主义的格调;《阿房宫赋》寓理于绮丽铺陈的想象之中;而《过秦论》议论借助对史实的无尽评述。不同风格的文言作品,给人的却是一样的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文言教材中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师生缺少“审美的眼睛”,忽略了存在于文言教材中的种种审美因素。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些审美因素,以此为突破口,就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增强他们的文言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美的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