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崛起与地缘政治陷阱

2014-09-17何亚非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经济总量中东经济

何亚非

世行预测,中国的GDP将在2014年底超过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有人甚至把目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与一战前相比较

最近,世界银行的“国际比较项目”根据购买力平价预测,中国正以超越预期的速度赶超美国。

该项目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是美国的43%,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3.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87%。现在中国以美国经济增长率三倍的速度在发展,其GDP将在2014年底超过美国。对此,各国舆论反应不一,各种评论沸沸扬扬。

其实这已经不是新话题。关于“中国经济何时超越美国”,西方媒体和专家学者早就众说纷纭。除此次世行预测为2014年外,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为2019年。英国经济与商务研究中心(CEBlK)去年年底称,中国的GDP将在2028年达33570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322700亿美元。美国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则推断,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就已超过美国。

于是乎有人说,中国马上要成为超级大国了,世界已重新回到“地缘政治”的激烈争夺之中。遏制中国发展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抹黑中国对外战略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声音增大,有人甚至把目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与一战前相比较。

当然,也有不少人质疑世行预测的科学性,指出其并没有真正反映客观实际,中国离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位置还很远。而且不少专家表示,即便中国经济总量将来赶上美国,也不能说明经济实力尤其是综合实力就超过美国。

在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如何看待大国间地缘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诸方面的互动和博弈,对我们了解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变化很重要。

“购买力平价”误区

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一国生活水平比较适当,但以此来测算经济实力和规模就可能失之千里。因为,购买力平价使用的基准是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国内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比较国家实力,最好是用市场汇率这一基本标准来衡量。以中国和美国为例,按市场汇率计,2013年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

最近美国学者写了本书叫《大国经济平衡》,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大国间实力的变化,其中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该书认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需要综合考虑三个要素,即GDP、经济增长率、人均GDP,而且人均GDP权重较大。目前,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12%,美国为20%;中国人均GDP不到7000美元,只有美国的1/5,如按市场汇率计算,仅为1/8。两者差距都很大。

关于中国的增长潜力,正如著名学者林毅夫所言,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有较好的回报率,因此中国经济仍有持续增长潜力。根据购买力平价,中国人均收入2008年为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韩国1977年与美国的差距。从2008年起中国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年均8%的增长,不失为一个较为客观的判断。

同时许多专家认为,一个大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和地位主要是由规模而非人均决定的。一个国家的实力除经济总量外,还有军事力量、科技和创新能力、教育投入和水平等等。且不说软实力和文化的吸引力,即使两国具有同样的经济总量,各自对世界的影响力也不会完全一样。要将国家经济总量转化为方方面面的实际影响力,需要做很多“功课”,经济、政治、军事、货币、科技、文化各方面的实力都要强才行。

以货币为例。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迈出了关键的步伐,成为全球第7大交易货币。使用人民币与中国贸易的国家逐年增多,境外人民币数额不断扩大。中国与23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2.5万亿元。然而,世界经济稍有风吹草动,美元“避险安全港”的作用就凸现出来。观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几个月里全球资金的流向,就可以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金融危机非但没有让在美国的资金外逃,各国反而有数千亿美元资金流入美国,购买美国国债,寻求资金的安全。

当然,不管外界是吹捧还是抹黑,也无论怎么统计,中国三十年来在全球经济增长是最快的,创造了人类发展的奇迹。同时,我们对中国仍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也有实事求是的清醒认识。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会忘乎所以,尤其不会被所谓的“第一”一叶障目,而放慢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步伐。

美国的干预主义政策并没有改变

西方学者关于世界重回“地缘政治”的大国争夺之说,显然没有摆脱冷战时期的思维方式。地缘政治从来就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只是目前地缘政治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挑战。伴随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多极化趋势也在提速。这必然会冲击现有的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

奥巴马2008年当选总统时,美国国内普遍认为,美国在国际上摊子铺得太大,而今又觉得,奥巴马怕担风险,美国外交政策“迷失了方向”,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太小了。最近在耶鲁大学演讲时,美国国务卿克里把美国的外交政策描述为“左右摇摆”。他说:“我们不能容许因为过去十年美国过分干预国际事务,而导致现在过度的孤立主义。”其实,这些说法都低估了美国的作用。美国的精英们从骨子里都信奉美国至上和国际干预主义,这些年,美国在全球的投入并没有减少,布局并没有改变。

先看中东的情况。很多人认为美国在“撤离”中东,但事实是,在里根总统的第二个任期也即冷战高峰时,美国在中东的驻军只有8800人,而今从伊拉克撤军后依然保持着35000人的规模和大批军事基地。美国军方与埃及军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每年向以色列和埃及等国提供大量的军援。美国的盟友以色列以及沙特阿拉伯等逊尼派穆斯林海湾国家之所以对美国不满,并非因为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裹足不前,而是因为美国竟然与他们的死对头什叶派穆斯林国家伊朗谈判解决核问题。他们认为,美国这样做将使伊朗在中东和海湾地区坐大。

再看亚洲。自2009年以来,美国积极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强化与日本的军事合作,甚至纵容日本挑战二战确立的国际秩序;加强与澳大利亚、菲律宾的军事联系,取得更多亚洲军事基地的使用权;背后支持越南与中国重新挑起南海海洋权益的争端;最近,美国又压韩国部署先进的反导系统,企图削弱中国的战略核威慑能力。难怪连美国学者都说,中国近来在南海和其他问题上“咄咄逼人”的立场,与奥巴马政府过分强硬地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今世界是多极和扁平的

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是历史的大趋势。用西方学者的话讲,与美国和西方相对应的“其他力量的崛起”,是目前在地缘政治中占主流的现象。这一趋势将与经济全球化一起继续发展,并在21世纪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波澜壮阔的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逆潮流而动,想方设法遏制新兴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只会激化地缘政治和经济矛盾。

而且,当今世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形势无任何可比之处,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与美国通过一战成为全球霸主的轨迹,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看,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今天的世界是扁平、立体、交叉的,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安全上“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不管承认不承认,各国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就拿中东来说,美国关心中东形势,中国也关心中东局势的变化。如今中国对中东石油50%的依存度,已远远超过美国的13%。“阿拉伯之春”演变成“阿拉伯之冬”,不但对中东各国是悲剧,对与中东关系密切的所有各方也都是悲剧。

有学者以乌克兰危机、美国和西方在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谈判(TTIP)中分别排挤俄罗斯和中国为例,指出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误判,说得倒是十分到位。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跌跌撞撞”中的无意,美国目前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双遏制”,对美国都没有任何好处。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公投后决定将其纳入俄疆土,是俄罗斯二十年来被北约和欧盟东扩逼入死角的绝地反击。中国在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海和南海捍卫国家的主权和海洋权益,更是无可厚非。地缘政治的对抗是条死路,只有一个多极化、相对均衡的世界,才会给新世纪的人类发展和繁荣带来历史性机遇。

猜你喜欢

经济总量中东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满洲里市“十二五”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十三五”展望
云南省综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总量及经济结构研究
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经济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
聂中东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