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教学中的“四化”
2014-09-17朱孔云
朱孔云
[摘 要] 口算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口算教学更有效,首先应分析口算错误的原因,其次,针对具体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一年级;口算;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部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口算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抓起.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口算教学看似简单,实则难以把握,甚至出现效率低下的状况. 那么,如何追求有效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看法.
小学生口算错误的原因
分析学生口算差错的原因,很多教师将其归结为“粗心大意”. 其实,学生在口算中出现的错误或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些是学生造成的,有些则是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
1. 学生方面的原因
(1)心理方面的原因. 有些学生在做口算时,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往往眼高手低,容易出错;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 口算时,一些学生常常不能全面、精细地看题,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进而养成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不良习惯. 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和符号,而较少考虑其本身的意义,因而容易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感知失真,从而造成差错. 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6”当成“9”,把“24”当成“42”等.
(2)生理方面的原因. 在农村,原来是7周岁入学,后来改为了6岁半入学,现在的入学年龄则是6周岁,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有些早了,一年级的学生太小,还不能正确认识口算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本身对口算缺乏兴趣,加上机械重复的训练更嫌烦,便不假思索地信口乱说. 并且,此时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计算时边做边玩,不能集中思想进行口算;书写时不规范、字写得很马虎,算后又不安心检查,这都是造成错误的原因. 由于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一节课下来只保证20分钟就不错了,这就导致练习时学生不积极,效果不佳.
2. 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当前,由于受“算法多样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五重五轻”的现象:一是重算法,轻算理,忽视方法渗透;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忽视过程指导;三是重引导,轻体验,忽视体验生成;四是重多样,轻优化,忽视正确定位;五是重数量,轻质量,忽视习惯培养. 再次,在口算练习和比赛时,由于有时间规定,有的学生便不管答案正确与否,只图快,此时,假如教师再不加以及时引导,学生的口算能力势必得不到提高. 另外,练习的形式单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缺乏教师的个别指导,这也是口算错误的原因之一.
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
1. 操作演示直观化,弄清口算算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双手多做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脑中一些区域的智力激发出来.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形式,而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需要借助直观操作,让手脑并用起来. 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在计算25+3时,可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当学生得出28时,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感知5+3=8,也就是将5根小棒和3根小棒合起来,即5个一加3个一等于8个一,再加20就是28,从而总结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同理,减法也是如此. 而在后面的“25+30”时,可通过拨计数器让学生明白,3应拨在十位,进而得出计算方法,几个十加几个十,再加个位上的数. 教师可通过以上操作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明白算理. 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2. 思维训练过程化,加强算理教学
要突出口算的算理教学,关键要让学生真正经历口算算理探究的过程. 只有经常运用算理来进行口算,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有效锻炼,心智活动才会得到良好发展. 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30+20=50说起来很简单,学生也发现了计算的“窍门”:只要想3+2=5,然后再在5后面加一个0就行了,但有些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加上这个0. 我们可作如下处理:当学生说出这个“窍门”后再追问:“这样的算法到底可以吗?谁能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如果一时回答不上来,可组织讨论,再让学生反馈:因为30是3个十,20是2个十,加起来就是5个十,即50. 同时,教师再用教具演示,并与3+2=5进行比较. 师生共同探究,学生逐渐深入理解算理.
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刨根问底,给学生出难解之题,让学生通过“茫然—沉思—尝试解释—豁然开朗”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 经历这个思维过程且体验了口算方法的生成过程的学生,必定能够熟练地做这类口算题. 尤为重要的是,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会被全面激活,数学严密的逻辑性能得以体验,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能得到培养,他们会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全面收获.
3. 口算方法要优化,把握算法多样化的“度”
因为快速、正确是口算的要求,所以合理、简捷的口算方法是达到目的的唯一途径. 对于任何一道口算题来讲,必定存在优劣之分的多种方法. 口算时,如果采用“劣”的方法,会耗时多、正确率低,而采用“优”的方法,则简捷、省时,还能保证正确率. 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可注重用“凑十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并用“大数吃小数,大数吃够10个就饱了的方法”,效果特别好!如此一来,在后面的8加几和7加几的教学中,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用此方法来口算,且效果特别好!
或许有人会说,口算不就是要学生经历复杂的心智活动才能显现出它的意义吗?事实并非如此,凡事都要有一定的“度”. 方法太过复杂,不仅不能保证较快的速度,不利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且会违背口算的本意,那还如何谈意义?所以,在口算教学中,过分地追求方法的多样化,往往会得出一些只适合于个别优秀学生的、不带有普遍性的方法,错失了优化基本算法与熟练掌握运算技能的时机,口算教学的目的就不能达成. 因此,我觉得,在口算教学中,一些常见的、基本的算法出来以后,教师所做的工作不应是盲目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对比分析、优化算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形成基本的运算技能.
4. 训练形式多样化,提高口算的兴趣
口算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它不同于解决问题,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枯燥单一,因而很难吸引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单做一些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口算练习时,形式多样的练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口算练习. 当前口算教学中大量采用视算的形式,很容易造成学生采用“笔算化”的口算方法.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已经背离了“口算即心算”的本意. 所以,如果长期以视算方式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可能有些不妥,我们可以尝试以听算为主、视算为辅的训练形式. 题目的呈现可采用教师说算式的方式,学生答题可采用口答和笔答的形式,使得学生做口算时的学习环境尽量贴近口算的本真面貌. 例如,组织视算听算开火车(开火车可以随时向各个方向开),师生对口令、分组接力夺红旗,一分钟口算大王,最佳搭档(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口算,同桌两人一人算一步结果),抢答案,小组接力口算等口算竞赛,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但是练习一定要坚持,让练习成为一种习惯. 教学中,我在每节课开始就来个“口算热身”,师说10道口算题,生直接将结果写在本子上,做完后让学生来对出“密码”即得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全面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
总之,一直以来被人所忽视的口算教学,实际上却有着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地方,我们教师要对此引起充分重视,追求有效的口算教学,让新课程下的口算教学走出低谷,真正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