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主 优化教学
2014-09-17姜玉军
姜玉军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渐涌进来. 但是,“以生为主”在数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存在极大差异,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数学课堂;以生为主;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教学紧密相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学生积极配合,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来进行教学,这样才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良药. 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融入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准备、教学计划、教师实施、教学评价的出发点.
设置问题情境,营造活跃氛围
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营造课堂活跃氛围方面有很大帮助.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根据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同样也是一种情感体验,充分显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对数学的热爱,以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学“平行线”时,教师采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图片,如铁轨、口服液中所含的一套吸管等,然后,教师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行线?
学生踊跃发言,他们说了很多,如斑马线、护栏、地板砖等.
教师又问:通过观察这些平行线,大家能总结出平行线的特点吗?
此问题提出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相互间激烈讨论,此时就连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都勇于参与进来,触发了学生急切想弄清楚问题的迫切心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通过激烈讨论,有的学生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的学生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有的学生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此时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对其进行称赞,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得以提升.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解决数学问题,其有利于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这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又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此时学生对勾股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自己能够举出一些勾股数的例子. 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显示出一些勾股数,并让学生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和讨论,说出这些勾股数的特点. 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对学生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后,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索后的欢愉,并且使课堂氛围活跃了起来.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
“入局”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加深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学习其实是一个兴趣,所谓“兴趣”,可以认为是一个“迷”字,我们经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笔者认为,教师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入局”,只有学生“入局”,方能“入迷”. 作为知识的引领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好知识的引领. 在数学教学的一般过程中,教师做好教案,上课后,在黑板上讲解例题,而后学生根据例题依葫芦画瓢,模仿解题过程,以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内容. 这样的教学过程虽有成效,效果却并不出众. 但是,稍加改变,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引导,所以在教学前,不提倡学生“依葫芦画瓢”,要求他们“理解”. 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胜心”较强,这种好胜心,主要体现在谁能第一个做出答案,谁能第一个回答老师的问题,谁能第一个解答难题. 利用这种心理,在讲解新课程前,教师可将备好的例题写在黑板上,给予学生10分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给出答案,并且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 所以,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如下场景(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
师:我们在前一章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现在请大家求方程2x+3y=20的正整数解.
(学生陷入迷茫,因为这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师:这是方程思想,你们可以结合数论,以及将其中的y看成是已知量,从而进行解答.
(通过提醒,学生恍然大悟,并开始解答)
学生出于好胜、争第一的心理,开始思考;既然学生进行了思考,那么,学生就已经“入局”. 通过思考,在10分钟的思考以及解答的时间里,有的学生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但还有的学生仍然在思考之中.
(把握当前的课堂氛围与节奏,开始进入教学正题)
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他们会在课堂中认真听讲. 那么,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只需指导知识要点,最后对例题进行详细讲解与分析,为学生解惑. 在为学生解答完疑惑的同时,可以引领我们的学生一起总结解题思路,认真体会解题要点,以此为依托,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内容.
利用易错题,优化学生的思维
品质
从教学的本质而言,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从其表现而言,就是少犯“错误”. 借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至理名言,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失败”就是所谓的“错误”,其实“失败”的对面就是成功. 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解题技能外,还应让学生“掌握”一些错误的知识,这里的“掌握”其实是让学生明白解题的“错误”之点. 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所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思维不够严谨,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理论知识张冠李戴”.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需要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数学解题方法与步骤,还应在错误的解题过程中学习正确的方法,分析错误的解题过程,借用错题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比如x2+1=2|x|,请判断方程的根的个数,此题需进行讨论,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 此题中带有绝对值,即x的正负情况是讨论的要点. 对于x的讨论,是学生学习的盲点.
由于当前的学生思维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出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在批改作业后,汇总学生的错误答案,并将其写到黑板上,与学生进行探讨,指出其中的错误点,指导他们在不同的题设下考虑问题的方向与方法,通过对错误答案的讲解,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通过对错误问题的剖析,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人以渔”,提升数学素养的严谨性.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越多,其在学习、解题过程中所犯的逻辑性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数学成绩,在不知不觉间提升学习素养.
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实践证明,动手实践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措施,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机会,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学生要通过自主实践,通过触觉,自己去探索、发现,感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消化数学知识,并能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中. 另外,数学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关系的同时,加深数学的理解及运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最优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教师以正方体为例,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边长自定. 课堂上,教师给出一道题: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着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此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目的展开活动. 教师:大家前后左右组成小组,实际动手,将自己手上的正方体剪开,每组成员必须保证剪开的方式不同. 提示:正方体展开得到的平面图形,随着剪开方式的不同,得到的图形的形状也不相同. 解本题时,要考虑周全,可从展开图形的形状进行分类考虑. 学生们通过相互讨论和动手实践,将剪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展示给全班同学,最后得出没有重复的一共有11种平面图.
此题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和相互讨论来解决. 如果教师一手包办,做了几个正方体再事先用剪刀剪好,甚至直接画出11种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死记硬背,都违背了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与教学手段,如设置问题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学生引入知识殿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易错题,完善学生的思维水平,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就能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本文以此为依托展开论述,希望能够给予教师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