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细节,构建智慧课堂
2014-09-17王开权
王开权
[摘 要] 传统数学课堂忽视了细节的存在,导致数学课堂不够完整. 然而,细节能够推动课堂纵深发展,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如何捕捉教学细节,尽展课堂精彩和教师智慧.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细节
正如汪中求先生所说:“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小小的细节中往往蕴涵着课堂大大的智慧. 传统数学课堂注重整体课堂的构建和横断面式的结构剖析,而忽视了以点为单位的微小细节,造成形象、夯实的课堂实践缺失.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聚焦于课堂细节,挖掘细节的闪光之处,进而放大、分解细节的“枝梢末叶”,及时捕捉思维火花,生成课堂精彩,从而推动课堂向纵深发展,以提高课堂效率.
精心预设中把握细节
细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巧妙的细节往往是教师独具匠心、蓄意安排的结果. 教师通常在整体把握课堂节奏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专注于学生知识生成的某一个环节,通过精心的引导、穿插、安排,使知识输入的链条衔接自然、松紧有度. 此时,教师就像是一个编剧,精心预设每一个小故事的情节,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设置、留白置放都具有极其深刻的用意,从而为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并一步步地推动剧情向高潮处发展. 关键之处,教师就利用细节来揭晓谜底,使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1. 深掘教材是把握细节的前提
编剧在动笔之前必须在脑袋里形成故事的轮廓,进而形成提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成竹于胸,保证故事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方向. 教师自然也不例外,预设细节必须要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从而为细节与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巧妙的步骤安排,产生庖丁解牛的效果. 教材一方面能够为教师的细节设置提供正确的思路,另一方面,教师从中往往能够把握知识中的重要细节.
如学习“正数和负数”一课时,负数的引入是对数的范围的一次重大补充,且与学生已有的关于正数的知识结构相反,会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学生需要一个知识顺应和自然过渡的过程. 教材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这一个抽象的新数,引入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概念,如温度、净胜球、增长率等,通过生活案例来说话,使学生相信生活、生产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数. 注意到教材的这一细节,教师可以延伸课本的例子,运用图片、数学小故事中出现的负数加深学生对数的感知和认识. 当然,教师也可以创造学生亲自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感受负数的生成过程,如跳格子游戏等. 通过细节来正确把握教材意图,进而主动地将细节进行放大、放缓,以达到促进课堂效率的目的.
2. 了解学生是把握细节的关键
一个优秀的编剧必须要洞悉观众的心理,了解观众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只有在了解观众的基础上展开创作,才能诞生出一部令人耳目一新、吸引观众眼球、深受观众青睐的作品. 教师在构建课堂、预设细节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尽可能地使得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期待相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更加高效的课堂. 如相对于抽象枯燥的直接知识理论呈现,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教具和图片更加感兴趣;相对于教师喋喋不休的“独角戏”课堂,学生更喜欢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合作. 因此,为迎合学生好奇心重、爱玩、爱动的心理,教师可以将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融入细节的预设过程之中.
如学习“数轴”一课时,面对烦琐、枯燥的数字,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浇灭,教师不妨转换思路,将数、形统一于生活情境中,以学生所熟知的或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并要求他们尝试读出温度. 接着,教师可以设置“我说你画”的环节,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情境进行画图: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上,有一个便利店,便利店东4米和5米处分别有一个饭店和一个水果店,便利店西2.5米处和6米处分别有一个服装店和美发店. 相较于纯理论知识的输入,学生更愿意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点,更倾向于形象直观的图片展示.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在灵动探究中捕捉细节
课堂中的一些突发状况是教师无法提前预知的,而细节往往蕴涵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情节之中. 教师面对突发事件,必须能随机应变,于变化中把握不变,于变化中衍生出细节,于变化中捕捉值得细究的细节,机动地调整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而抓住细节、解剖细节,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大处转移到小处,通过细节的展示来及时地解决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 此时,教师就像是一个侦察兵,必须具备鹰一样的眼睛,从细节之处窥探得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地觉察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改变“作战方式”.
1. 在发现中尽显细节美
教师并不是要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相反地,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疑惑,从而为细节的挖掘创造更多的机会. 对于一个优秀的侦察兵来说,观察能力相当重要. 正所谓“察一叶可见春秋,观滴水可知沧海”,侦察兵对于事物的变化必须具备很高的敏锐度. 教师所扮演的侦察兵角色自然也不例外,其必须充分地调动各种感官,善于用眼睛去发现细节,用耳朵去聆听细节. 简而言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如质疑、疑惑等,通过自己的智慧,捕捉瞬间的细节,进而借此“大做文章”,生成精彩课堂.
如学习“有理数加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将适用于正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入有理数的加法中,进而得出在“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结论. 如30+(-20)=(-20)+30,8+(-5)+(-4)=8+[(-5)+(-4)]. 于是,有些学生就像教师提出疑惑:“正数和负数相加,是不是实质上就是通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加法运算转化为‘小学学过的减法运算?”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疑惑中捕捉到一些难能可贵的细节,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新有的知识之间搭建了桥梁,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不妨顺着学生的这一思路深究下去,帮助学生分析疑惑,进而探究负数加法运算和正数加法运算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深入地探寻有理数的运算规律. 学生提出的疑惑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必须牢牢抓住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在细节中发现值得探究的细节,进而以小见大地引出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
2. 让讨论生成细节亮点
所谓“水本无华,因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光,因相击而出火花”,智慧的火花往往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 讨论是分享彼此想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碰撞的重要过程. 师生、生生讨论交流的过程常常能激发思维、引发新的论点,教师要善于从中捕捉思维的火花,从集体的智慧中探寻细节亮点.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讨论环节的设置,在加强合作交流的同时,为细节生成创造机会.
如学习“垂线”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探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并说明如何判断其是垂直关系. 学生单独思考往往受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很难举出例子,而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的探讨,常常能激发新的思维创新点,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比如小组中的某一个成员提出桌面相邻两条边存在着垂直关系,小组其他同学受到启发,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室的角角落落,马上会发现黑板、方格纸相邻的两条边也是垂直的. 教师可趁热打铁地补充:“同学们,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很多垂直现象,大家要睁大眼睛寻找.”
3. 以评价展现细节魅力
评价是数学课堂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包含着总结、反思两个方面. 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区分好坏,而是引导学生重新进行思考,弥补之前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以探寻新的学习思路,延伸知识内容. 评价一般聚焦于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将不足点细节化、具体化,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生往往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以激励性、委婉型为主的评价既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学习动力,又能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 如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在鼓励学生不要气馁的同时,还要从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方面分析其出错的原因,进而各个“击破”,避免其他学生也陷入同样的思维误区.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引导少强制,以在评价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现细节魅力.
结束语
正如杨再隋先生所说:“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 ”细节是构成课堂的基本单位,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在精心预设中“编写”故事情节来创设细节、把握细节,在探究活动中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捕捉细节生成,在评价总结中升华、提升,专注重要的细节亮点,进而有意识地对细节进行创造与开发,挖掘其在丰富教材资源、提高课堂效率的价值. 多层次、全方位地剖析细节,不仅能四两拨千斤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能从细微处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支点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聚焦细节,由细节处深化开来,展现课堂精彩,构建智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