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情感教育洋溢于语文课堂

2014-09-17杨瑞华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动情感情情境

杨瑞华

人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观念。长期的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感情惯性,并成为人的潜意识中与理智抗衡的强有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曾经说过:“用形象的话说,就是在知识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流淌。”英国教育家尼尔也认为:“事实上,情绪、情感对人的影响远比智力大,没有比情感更为重要的了,教育只有培养会爱的人才会改革社会。”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定了它必须重视情感教育,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只有重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学习的热情,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让情感教育洋溢于课堂,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尝试与感触。欲与同行共享: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新的结晶。“未成曲调先有情”,是新课导入的最佳境界,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着学生的心扉,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

例如:结合事实,以情激情“5·12”汶川大地震引起了全国民众以至世界人民的关注,在国难面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亲情、友情、爱心瞬间激荡于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心中。那一段日子里,每天上课前,我总是先用三至十分钟时间向同学们讲述灾区的情况或者是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动人场景、感人瞬间。让他们知道:灾难虽然肆虐,亲情依然温暖;交通虽然受阻,爱心依然涌动;铁桥虽然坍塌,脊梁依然挺立。让他们知道,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真情的可贵与善良,科技的无奈与伟大。我动情,学生也跟着感动,使原本无趣的语文学习变得充满情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下,同学们还和老师们一起向灾区人民积极地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这段日子里,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就像我国教育家说的:“在众多的诱发情感教育及其潜能的因素中,除了教材、生活、自然、艺术等蕴涵的具有不容置疑的影响外,教师的以情动人是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因为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是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如果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走上讲台,学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课堂上。

二、以声传情 入情入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的动情,使文章生色,读者的动情,使文章更容易被理解,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对于作者感情的脉搏,我们要设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让学生把自己的心与作者的心一步步贴近,感作者之所感,想作者之所想,叹作者之所叹,与作者心情契合,产生情感共鸣。这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自己的感情投入要与课文的情感基调相一致,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感情脉略,用适宜悦耳的音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恰当的音速拨动学生的心弦,用充沛的音量促进学生的思维,用优美的音色渲染课堂气氛,这样就可以传达许多讲不清的情感和思想,使学生或喜或怒,或哀或乐……随着教者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从而全身心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诗歌的教学,最好采用朗读教学法,以声传情,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

三、创设情境 以境生情

在教学中,教师的感情投入,要与课文的感情基调相一致,与学生进行自然、亲切的感情交流,并适当地利用教师范读,录音、图片等多种形象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写的情境之中。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眼泪虽非动情的唯一标准,但也不能说是无动于衷的表现,除非一些特别善于伪装的“演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调动学生情感的语境和情景。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绪中产生的。在具有欢乐的气氛情境中,人就会欢乐,在具有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起到一种感化的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当课堂气氛浓烈,学生情感达到高潮时,通过练习给学生一个表露情感的机会;让学生去讲,讲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演,发泄出其中丰富的情感。这时学生当“演员”,教师当“导演”。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情感情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孟冰 “动情”“动心”“动气”是写戏的三大境界
带着感情
倾听夏日里最动情的声音
带着感情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