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的创新
2014-09-17田英华
田英华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上好美术课,这就需要教师改革陈旧的课堂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为此我在美术课教育改革中,着眼于突破条条框框,注重创新、求变求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教法灵活多变,在游戏中学习
美术课可以改变传统的坐姿、桌凳整齐的状况,将桌椅拼在一起,让教室留下足够的空间,这样可以便于孩子们听老师讲知识。如果定期灵活改变桌椅的摆放顺序,使学生感到好奇,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桌椅摆成半环形、圆形、长方形、三角形。这样便于学生在教学中相互交流、沟通,也可以缓和课堂上严肃、紧张的气氛,从而消除恐惧心理,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使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游戏中无拘无束地画、畅所欲言,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构思时,让学生分组交流,每一幅画完成一部分或结束之前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相互看看,评一评。交流与观摩相结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产生链式反应,使一种新想法激起更多观点。有的同学不敢画,或画了一部分,通过看别人的画,就受到了启发,有了“灵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画了一幅有新意的画。比如学生画“校园一角”时,他们有的画校门口的装饰;有的画校门口,两个同学正在手拉着手来上学,小组交流观摩,使课堂教学活而有序。真可谓“形散而神不散”。学生轻松地画,你能想到这儿,他能想到那儿,在交流中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视而不见的废品,是学生创新的源泉
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我特别重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不管拿什么材料,都要求学生想像是否能把它变成艺术品,使学生从小养成利用生活中的视而不见的废的东西制作工艺品的好习惯。如用易拉罐制成小瓶,摆放在阳台上;用鸡蛋壳制不倒翁、小熊猫;用旧挂历纸制生日卡……学校的展室里经常展示学生们制造的贺卡、生日卡、桌面的饰物、壁挂,小玩具等手工艺品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巧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绘画素材,所以可引导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一次美术课上,让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在画的下面写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学生们就利用计算机,在网上资源库中查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获取了比书本丰富的信息。由于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且真实、形象、生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增长了见识,扩展了知识面,画出自己喜欢而满意的作品,并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感受了美,又创造了美;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弥补了教学中的缺陷、不足,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色彩创新
儿童一般对色彩都有独特的兴趣,喜欢五颜六色图画。在进行儿童画临摹教学中,照葫芦画瓢地一成不变地去描摹,对大多数儿童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事,然而它极大地限制了儿童的思维。我们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几幅范画色彩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提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色彩来重新画呢?这样有目的地将学生的思维转移到另外的色彩中去,同时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或现场配色的范画,如同几只小鸟可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也就在学生面前出现色彩各异的画面效果,由此既能使学生转变学描配概念,又能启发学生在临摹写生创作中大胆地对“固有”色彩进行“改革”,同时鼓励鼓励学生运用求异思维,促使其大胆幻想,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画面色彩。
总之,积极让学生动手实践是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绘画教学虽是立足于传统,但绝不可拘泥于传统,应尽量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实践,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各个方面都能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注意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