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外国文学教材建设的一点思考
2014-09-17陈秀敏
陈秀敏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色彩风景写生对色彩教学的重要意义,从兴趣激发、观察力与想象力培养、艺术创作能力提升及师生关系改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为今后色彩教学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色彩风景;风景写生;美术教育;意义研究;价值分析
1 与室内色彩教学相得益彰,促进色彩教学
色彩教学一方面需要室内色彩教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需要色彩风景写生的实践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美术色彩教学。其中室内色彩教学主要是借助对室内静物的观察,体验了解事物的色相、纯度及透明度、冷暖关系,主要是对光影变化景物的色彩捕捉与感悟,其中带有一定的机械性与呆板性。室内色彩写生教学可以是短期的基础性训练,但是长时间推行下去,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得学生失去艺术创作的想象力。而针对室内色彩教学的不足,需要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辅助。两者相得益彰,产生互补作用,使得教学效果更理想。色彩风景性写生可以达到室内色彩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直接走入自然,感受自然中万事万物的丰富多彩,激发其创作动机,产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增强学生对绘画色彩本身的认同感,在学习时更有兴趣与热情。
我们以法国19世纪十分著名的风景画家柯罗为例,其认为大自然的光彩艳丽是对悲惨画作的映照,在一定程度上令人心情开朗,看到现实生活的美好,感悟到自然风光的独特与完美。其认为只有走出室内,走到自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色彩的鲜艳,获取创作的灵感。所以室内教学是有局限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到自然中去,从自然中获取对色彩的艺术性认识,从而巧妙地运用色彩进行绘画创作,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真正感悟到色彩带来的乐趣与色彩对于生活及艺术创作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获取创作的灵感
艺术的美需要发现,更需要主观性的创造,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认为,艺术家都具备两只眼睛,其中一只眼睛是观察,另一只眼睛是想象,两者缺一不可。学生在进行色彩风景写生时,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艺术造型分析与定位基础;另一方面要具有色彩的感觉力与充分的想象力、观察力。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在实际的艺术教学中注意借助色彩风景写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首先我们来说说观察力,其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艺术家的“第一感觉”往往是借助观察力来获取的。而在这种“第一感觉”对于艺术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其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学生在初步接触色彩风景写生时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利用观察力获取“第一印象”,抓住艺术设计的重点,将景物反映到艺术绘画的创作中。法国著名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绘画佳作《日出·印象》就是观察力所捕捉的“第一印象”后形成的艺术典范。
我们再来说说现象力,其是艺术家的间接性印象,艺术家往往是借助想象力来获取事物的再认识,有时一个小故事,一片并不茂盛的森林都可以使得艺术家衍生出无尽的想象。其中名画《深渊》出自艺术大师列维坦,其取材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在俄罗斯民间流传这样一个事故,一名磨坊主的女儿与普通贫穷青年相爱,但是作为磨坊主的父亲总是百般阻挠,通过钱权交易买通青年去服兵役,女孩感到万分悲伤,纵身跳入深渊自溺而亡。列维坦利用这个故事进行了艺术性的想象,其看到日常中很深沉的潭水,突然就感到那是情人悲伤的泪水,这是何等的契合,于是他经过艺术性的想象将深渊描绘了下来,使其充满艺术的感染力。《深渊》画面中,粗大的原木横贯在水面上,潭水深沉幽静,一眼望不到底,那深渊底部的绿藻更加深了那种悲伤的意境。与之对应的是稀疏的云朵,黄昏的暮色,这一切都加重了画作本身的凝重与悲伤之感,成为自然与艺术想象力的完美结合典范。
色彩风景写生很容易激发作者的自身情感。让学生面对广阔的大自然时,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无限想象力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让绘画在基于自然风景原型的基础上传递出更多的艺术内涵。
3 色彩风景写生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研究与分析,并进行有效的提炼与加工才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形成艺术创作的佳作。艺术作品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与素材,而在设计上又远远高出生活。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实际的艺术创作能力就需要积极开展色彩风景写生,让学生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素材与灵感,从而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风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光线与环境、气候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变化,其中最鲜明的就是体现在艺术色彩的变化上。在进行色彩风景写生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景色在不同时期的色彩变化,增强对色彩的把握与色彩瞬间变化的掌握,在把握色彩的基础上感受光与色的特点。这对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在早晨或者是傍晚,太阳光明显偏于温暖,而在中午时分,太阳光照接近白色,颜色偏于冷寂,在色彩景物写生课上让学生观察这种色彩的变化比起抽象的理论分析更能提高其创作能力。著名画家莫奈曾经创作出《鲁昂大教堂》,该取材就是一天不同时间段色彩的变化与
摘 要:高校外国文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教材是关键的一环。近年,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学者们认真探讨关于外国文学教材的建设,显示了外国文学教材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关键词:高校;外国文学教材;编写
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证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能有力促进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对于一个民族来讲,它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民族文艺的影响。所以,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引介,尤其是对高校外国文学教材建设的编写与研究,在新时期的今天,意义尤其重大。中国人自己编写外国文学教材,始见于1918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周作人的北京大学讲义《欧洲文学史》。周氏将欧洲文学归源与二“希”(希腊和希伯来),以文体为纲目,始于希腊和罗马,一直到8世纪。人名书名不加汉译,中西文字横排,用文言表述,列举多于评论,虽只言片语,有时却颇有新意。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高等院校文科先后开设了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内容,除有一份教学大纲之外,均由教师各行其是。中国学者自己论著的综合性外国文学教材,基本上是一个空白。50年代有过两种内部交流的油印讲义,很简略,影响不大。至60年代,在国内各外国语种的新老专家参与编写的情况下,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欧洲文学史》(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主编)。此书,1978年修订再版,作为高等文科教材,沿用至今。这部书是部高水平的教材,也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它在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起了很大作用。但它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观点陈旧了些。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因此,选取的作家的标准往往是经典作家的论述,而在文学史上也有重大影响的一些作家不是遭到忽视便是被一笔抹杀。其次只有19世纪及以前的欧洲文学,而教学与时代的发展还需要20世纪及20世纪以后的欧洲与美洲文学。再有重点作品写得太简略,次要的作家作品写得面很宽,教学有不适应的地方。在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的评价上,总是过分注重意识形态。论者热衷于贴标签,总把流派和作家简单地区分为好的、坏的,积极的、消极的,进步的、反动的,或颓废的,就是受到肯定的,也不忘栽上一条不光彩的尾巴,指出其局限——思想上的局限而不是艺术上的缺点。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朱维之、赵澧主编)和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史》(1~4卷)。这些教材是在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简约精炼、突出重点作品分析、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用唯物史观考察欧美文学的发展与成就,按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原则去评价各种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这充分显示了这些教材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的卓越之处。《外国文学简编》这样的优秀教材,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都是集中了集体智慧编写而成的。近些年来,各省市出版社相继出版的各类外国文学协作教材,据粗略统计,已超过数百余种。外国文学教材出现如此不断更新,长盛不衰的势头,反映了人们对外国文学知识如饥如渴的需求。这对于加强高校外国文学教材的基本建设,普及外国文学知识,提高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加强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情况的理解,增强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进入21世纪,更多内容丰富的供综合性大学文科专业和高师院校中文系使用的外国文学教材问世了,这些教材视野开阔,目光明亮,传递了更多、更新、更正确的信息,在时间跨度上,它们从古代一直延伸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地域上,包括了欧美和亚洲;在内容上,吸收很多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在编写上,有原来的专家著述一变而为多校联合集体编著。这些编写者,长期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均有较深的学术造诣。他们了解学生的需求,对如何组织教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他们当中有的人精通译事,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所以在他们所编写的教材中除渗透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之外,也适当地吸收了国内外其他著作的新观点。
在外国文学教材编写中,一些优秀教材的编写体例已经突破了将文学作品视为社会历史的插图、空泛议论的模式。阐述文学发展史,综述不同文学流派和思潮的盛衰嬗变,不仅阐明了文学是如何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而且涉及了不同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心灵的如何折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们的教材笼罩在“欧洲中心”的阴影中,以欧洲文化为价值取向,忽视东方文学,甚至一部外国文学史成了一部欧洲文学史或西方文学史。有的教材在作品选讲中,拓宽视野,对最新的前沿信息作适当的引进。编写者力图回避主题思想硬贴政治标签、人物形象脱离本文做道德坚定、艺术特点不是对比就是夸张的老三段写法,而对不同作品采用不同的价值取向,多视点地揭示作品的内蕴,摆脱了以往固定的统一评述模式。
文学史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今天的教材编写者在考察这条大河时,应史作并重,以史为纲,以流派(下转第193页)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服装设计专业“服装画技法”课程教学的现状了解,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以提高该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服装画技法;教学方法
对高职高专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服装画技法”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服装专业的基础课程,处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该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突出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1 “服装画技法”课程的重要性
1.1 “服装画技法”是专业重要课程
从专业能力来讲,服装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设计及表达服装产品的能力,设计服装产品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即需要艺术性情的培养,还需要长期的基本训练,相比这些,表达服装产品的能力的培养要快速一些,但这种能力又极其重要。因为学生设计产品的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表达来展现。
“服装画技法”专业课程是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键性课程,主要用于解决学生表现服装效果及创作服装款式的能力。学生无论具备什么程度的设计能力,最终是要通过作品来实现,而服装画是对于服装款式、色彩、穿着效果最直接最明了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为什么该专业学生必须接受“服装画技法”课程的专业培训。
1.2 “服装画技法”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环节
“服装画技法”是学生完成学业、参与服装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时所必需的重要能力。在现代工商业发展背景下,有良好的展示能力是推销自己及自己设计的产品的必备条件,“服装画技法”表现能力正是服装设计者表达自己设计意图及产品功能性的基础。
2 “服装画技法”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2.1 学生绘画基础参差不齐
服装设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招生来源有一般文理生也有艺术生。因此,绘画基础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另外,就算是绘画基础较好的艺术生,也存在与专业需求相符的绘画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带到课堂上,对老师教学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一般来说,上课进度应该照顾到一般同学的水平,同时兼顾较差的学生,但绘画基础是一个长期锻炼形成的,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的教学来拉短这个差距。
因此,“服装画技法”课程教学首先要想办法克服学生绘画基础参差不齐的困难,通过招生,分班的工作将绘画基础水平较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班,这样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2 课堂教学存在学而不用的现实
因为课堂教学学时的有限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老师较注重理论和课堂教学,忽视了课程应用的重要性。因此,课堂教学、理论讲述成了本门课程的重头戏。这些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基础培养具备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生的动力能力的培养则是欠缺的,表现在服装画技法教学过程中提及的人体结构、服装特征、色彩组成、搭配协调等理论性教学无法直观地刺激学生的表达能力,只能对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因此,仅靠理论性教学来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就会导致学生学而无法致用的结果。
3 “服装画技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系统框架设计
“服装画技法”课程教学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教学共同入手,才能更有效地增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1 一般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服装画技法”的理论讲授主要包括:服装画技法概述、人体与服装。服装画技法概述主要包含服装画的概念、服装画的分类、服装画的表现形式、绘制服装画的常用工具和材料。人体与服装主要包括人体绘画、服装绘画、织物绘画.理论讲授是奠定学生能力的基础,理论从一个系统的角度将服装设计相关的知识进行了整合,是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
(2)范例教学。范例教学应该贯穿整个理论教学过程。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的讲述单凭文字资料是无法深刻展示的,而范例则通过直观明确的视角让学生更容易消化理论教学的内容,接受理论教学的综合性。
(3)名作欣赏。“服装画技法”课程作为其他课程的一个基础,即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绘画能力,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名作欣赏作为案例教学的升级教学方法,能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更高的平台。
3.2 实践性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完成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最后这些理论要真正被学生消化并运用,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1)临摹。如果说课程讲授在于向学生灌输知识,临摹则是让学生将这些学过的服装设计方法进行动手操作,最终通过实物画面进行展示。临摹有多种方法,可以临摹名作、想象式临摹、借鉴式临摹等。总之,通过临摹的方法,让学生手画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提高。
(2)阶段性设计。临摹是通过已成型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法,阶段性设计则是要求原创性的作品。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及临摹训练,已经具备(下转第195页)
摘 要: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实验室在教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仍存在定位不准确、实验室师资结构不合理、实验室资源共享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民办高校在完善实验室建设、加强体制改革、提高实验室人员的薪资待遇、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以及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管理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
民办高校的实验室发展至今,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发展方向和已经取得的显著成绩,但仍有需要革新的部分和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民办高校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地位
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实验室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是服务社会的窗口。实验室的数量和质量,是判断一所大学实力的重要标准,从事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专家和领导也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1)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不能光靠读死书,靠理论知识的积累就能达到各项技能的完善的,这就要求必须要动手实验,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学校就训练有素,动手能力非常强,那么到了企业就可以胜任各项工作。
(2)实验室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可以吸引创新型人才的加入。这些人才的加入,不仅为实验室提供新鲜血液,也能带动实验室的发展,能给学生提供更优良的学习条件。
(3)实验室是服务社会的窗口。社会上有许多人来参观民办高校,参观的重点就是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据此来考察这所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效果。
2 民办高校实验室发展的问题
民办高校在实验室的资金投入、规模建设、效益回收、空间布局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中还没有发挥到它真正的作用。
(1)实验室定位不准确。首先,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高校还将实验室称为“教学辅助”部门,没人把实验室的工作当作教学、科研一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进行探讨和规划,因此,对实验室作用的认识还需要逐步提升和重视。应该平等对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教师和实验室人员的关系,应将二者处于同一地位。另外,实验室是一个创新型基地,投入非常大,是否确立一个长期的运营机制,像企业一样有一个自身的管理模式。由于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大,购买的仪器设备都是最先进的,如果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取得实质性的经济效益,对民办高校实验室来讲,既是能将实验室充分利用,又能获得经济效益补充实验室购置经费的好事。
(2)实验室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实验室人员学历、职称都偏低,各高校都想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这个做法就好比一个医院,只招聘医生,不招聘护士,这样的医院着实不像医院,无法正常运转。因此,高校实验室要建设合理的师资梯队,形成高、中、低学历相辅相成的师资模式。博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比较强,能够起到良好的学科带头作用,但是稳定性差,到岗不久就想转教师岗,而硕士生会考取博士,另谋他路。所以,本科生还是比较稳定的,他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另外对于专业技能比较强的专科生也应该加以重视。
(3)实验室资源共享不到位。民办院校实验室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由原来单一的实验室,变成各个学科的实训中心。现阶段各实训中心沟通协调能力较差,导致资源利用不合理。有些实验室,仅在上课时间开放,导致学生无法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自主实验,对人才培养很不利。
3 对未来民办高校实验室发展的思考
实验室在高校地位不容忽视,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在促进投入资源的节约性和高效利用方面多下功夫,实现民办高校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1)完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一个跟时代紧密结合的学习场所,实验设备的购买、更新要到位。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社会的需求,实时的更新实验室、建设新实验室,不断改善、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和教学环境,力争走在学术和技术的前端,同时,要避免实验器材设备购买的重复性,避免重大经济损失,采购和实验室发展要相适应。购置前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规划,提高实验器材和设备的使用率。这样才能够配合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目前,民办高校实验室的设备设施已经相对完善,如我校已经形成一个集工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于一体的庞大的实验实训中心。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机构,对其进行整合、管理。调节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自主实验和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为适应社会应用型人才提供条件。
(3)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待遇。实验室不再是教学的附属部门,而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应将实验室人员逐步纳入教师行列,实现与教师的同等待遇。并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专业老师和实验课老师逐步结合起来,不再是谁的附属,只是所分配的教学环节不同而已。
实验室的设备都价格不菲,提高实验室人员的薪资待遇,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民办高校给实验人员提高一点薪资待遇、提高一点职称,最终受益的都是学校,实验室人员能够将仪器发挥到最大限度地使用,能够很好地管理、维修仪器设备。现在民办院校的仪器设备越买越大,越买越贵,不比公办院校的差,甚至比一些公办的要好很多,关键在于提高这些设备的利用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要打破以往封闭式的管理,本科生、专科生都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对于有一些各专业可以共用的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节省资金,提供实验室的利用率。
(5)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保护工作。1)实验室仪器设备需要定期维护。许多实验设备昂贵,要求应以保养为主,维护维修为辅。对能够正常运转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保养,排除可能会发生的故障,及早发现机器的问题所在。在定期保养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维护维修,记录仪器设备需要修理的时间和故障问题,尽量缩短维修的时间,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2)实验室仪器设备需要分类管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种类繁多,要根据专业需求、仪器设备的功用将其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一些比较小而且相对分散的设备,各实验室人员可自行管理,并建立详细的使用登记记录,仪器损坏、丢失等问题出现时有章可循、有地可查。对于大型精密仪器,则要由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集中管理,要统一协调使用,禁止实验室各自为政,自我使用情况发生,要合理协调利用资源,共享资源。
4 小结
民办高校实验室从建立至今尽力了漫长的过程,在各级领导重视下,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大,在建设的过程中各专家也给予了非常中肯的建议,给了实验室工作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对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要想办法解决,希望在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的努力下,让实验室的发展有着更明确的目标,让实验室的作用更加显著,水平更高。
参考文献:
[1] 范可可.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J].管理观察,2009(5).
[2] 王明辉.浅议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J].网络科技时代,2008(16).
[3] 张艳.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与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08(8).
[4] 薛曦.全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
[5] 康君奇,孙群,李东.高校实验室体制改革趋势探析[J].实验室科学,2007(3).
作者简介:李蒙(1982—),男,山东济南人,本科,山东协和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价值以及相应的基本功训练体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遵循与服从舞蹈艺术的本质,加强基础训练,掌握科学原理。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解决对策
0 引言
中国古典舞是是由我国老一辈的舞蹈家在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然后吸收国外一些优秀的舞蹈元素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舞种。中国古典舞扬长避短地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艺术元素。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很多的优秀的舞蹈艺术家的深入研究,不断地完善和成熟,已经成为各种大型舞台上受欢迎的物种。中国古典舞反映了传统精神与现代美学的要求,符合现代人的时代审美观念。舞蹈从“神、形、幼”等艺术方面的表达,传神、生动,是当代不可多得一种舞蹈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舞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舞者的温婉尔雅,有西方舞蹈的热情奔放。能够很好地表达人们情感,感动观众。为了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舞,我们需要形成相应的舞蹈人才培养体系,如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等。如何建设相应的训练体系是一项使得研究的课题。为此,我国的舞蹈艺术家应该积极地深入地研究,不断完善中国古典舞的舞蹈理论体系和人才训练体系。
1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
(1)身形姿态。第一个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相关的就是舞者的身体形态。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身体形态和其他的舞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静态站立、动态行走时的身体形态。从物理定律角度而言,身体形态表现的基础是用力方式。在中国古典舞中,对于舞者的身体的形态要求是“站立要有子午相,收腹立背形神扬,松膝立腰横拧走,行如风来站像将。”“收腹立背”和“站立要有子午相”是中国古典舞中对于舞者身体形态的最基本要求。是说舞者在表现相关姿势时要有合适的力道。其中“站立要有子午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这一特征的表现。而对于舞者膝盖、腰部的要求也是用力方法、用力方式的表现特征。
(2)身体重心支撑方式。在中国古典舞中,有很多复杂的动作。如跳跃、旋转、翻身等。做好这些动作不仅需要舞者平常刻苦的锻炼,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也需要了解一定的物理规律,掌握必要的身体重心支撑方式。跳跃、旋转等这样复杂的动作需要舞者熟悉自己的身体的重心支撑方式,否则,一方面不能达到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里说的站立、膝腰等相关的要求和规划;另一方面,可能会给舞者带来很大的危险。如在很多复杂的舞蹈中,舞者训练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扭伤、摔伤等事故。有的舞者甚至因为伤害过于严重,而导致终身不能跳舞。另外,舞者在确定自己的身体重心支撑方式时,需要掌握必要的物理常识。
(3)身体的柔韧性。要完成中国古典舞里面复杂的动作,不仅需要舞者明确基本的动作要求和规范,以及掌握必要的物理常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身体柔韧性。年轻的舞者身体柔韧性比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舞者的柔韧性会逐渐下降。为了保持一定的柔韧性,达到动作要求,舞者需要在平时不停地锻炼自己的柔韧性。柔韧性的训练是需要舞者具有一定的恒心和忍耐力。因为,很多训练需要将人体各部位的关节韧带拉伸到常人难以想象和企及的幅度。这会舞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然后,通过长年累月的压、踢、搬、耗等方式不停地训练。
(4)与外界环境的协调能力。要展现中国古典舞的魅力,需要舞者有扎实的身体和理论方面的基本功,以及平常刻苦的训练。除此之外,舞者还需要将自己的身体形态等动作与外界环境有一定的协调。因为,在中国古典舞的舞台上会有很多布景,以及音乐,为了更好展现舞姿,舞者需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例如,不能在一幅很忧郁的蓝色背景下,表演非常轻松欢快的舞步。这样会让观众产生很突兀的感觉,进而导致舞蹈的表现效果下降。为了提高舞者的外界环境的协调能力,舞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要在平时多注意相关的知识的积累,并且在联系中逐渐地进行实践。
2 提高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途径
(1)遵循与服从舞蹈艺术的本质。中国古典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承,以独特的舞姿表现中华民族的最为真挚、炙热、崇高的情感。优秀的舞蹈表现能够感化、净化人的心灵,让观众更深刻、直观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包括唯美的爱情、浓烈的友情、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少数民族的独特地域风情等,是脍炙人口的有效艺术形式。因而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些艺术价值,舞者在舞蹈训练和表达时一定要遵循与服从舞蹈艺术的本质。在训练时,舞者一定要注意动作、面部表情等对于主题情感的表达和烘托。这一原则必须贯穿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各个阶段,体现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的各个层级之中。同时,在训练时,要注意培养舞者的对于情感的体会的能力。中国古典舞的很多舞蹈形式都需要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这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过程中,舞蹈老师要不断地指导和鞭策舞蹈学员,严格遵循与服从舞蹈艺术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练就传神的舞蹈表达技能。
(2)加强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的表现还是主要借助于舞者的动作、神情等。并且,中国古典舞中的动作比较复杂,难度比较高,如跳跃、旋转等。为了达到动作要求标准,舞蹈演员需要在训练中注重基础训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扎实的基础能够确保舞者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确保舞蹈的表现效果。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包括身体主干动作的训练,如踢腿动作、翻身动作。这些动作都是考验舞者柔韧性、用力技巧的动作,需要反复练习。另外,还包括不同动作的要素的连接动作,即在一个主干动作与另一个主干动作之间接续起生动圆润、回环往复的舞程构图和舞动线路。这些动作有效地连接了不同的主干动作,使得整个舞蹈表现细腻、圆润。这些基础的训练能够帮助舞者在舞台上更好地呈现形象,表达感情。因此,要想成为优秀的中国古典舞舞蹈演员,舞者需要在平时加强基础训练。
(3)掌握科学原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体系,复杂、难度高、种类多。为了确保舞蹈表现效果,舞蹈演员很多时候需要实现很多高难度动作,如空中托举、翻滚。这些动作都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措施和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这些动作非常危险,稍有差池,后果将非常严重。这些动作的表达需要手、脚、腿等身体各个部位合理的用力。因此,舞蹈演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原理,如重心原理。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通过计算获得相应动作的极限以及可操作范围,这样在舞台上表现时,就会游刃有余。另外,舞蹈演员需要学习相应的自救理论。如果一旦发生差错,演员应该怎样进行自我保护,才能将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如,当舞蹈演员的胳膊没有力气时,在高空中被托举的演员如何着地。这些需要舞蹈演员在平常的训练中研习相关的书籍,掌握必要的科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舞蹈的形象表现以及舞者的安全。
3 总结
中国古典舞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舞蹈艺术文化,融合了戏曲、宗教、民间、芭蕾舞等的文化,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舞种。因此,作为舞蹈演员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训练体系,刻苦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继承先进的中国古典舞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沈元敏,中固古典舞基本训练教学法[M].上海奇乐出版社,2011(07).
[2] 张琳,查小宛.浅谈中国古典舞创作——张云峰的创作风格[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11):73-74.
摘 要: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本人通过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排练合唱的实践教学,谈些对中小学生合唱教育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合唱艺术;中小学合唱;合唱教育功能;合唱训练
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在中小学时期,男生处在发育阶段,声带发育的过程中,嗓音变化较大,且情况不稳定。因此,中小学合唱团以女声合唱为主,男声为辅。本人通过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排练合唱的实践教学,谈些对中小学生合唱教育的粗浅看法。
1 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要想合唱成功,就一定要训练学生歌唱的基本技巧。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符是音乐的血肉。因此,节奏与音准的训练是合唱的基础。节奏的训练较为简单,加强对于简单节奏的练习,让学生感受节奏的变化以及特征,即可掌握。而对于音准的训练则较为困难。对于没有怎么接触过音乐的学生来说,建立一个相对音高的概念则较为困难,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在练习音高的过程中,要学会聆听自己的音色以及歌唱时的音高,在反复的歌唱以及聆听后,学会控制以及调整自己的音色与音高。可以说,音准以及节奏的基本训练,对合唱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已经开始普及音乐教育,有的学生也参加过一些音乐培训。例如,长笛、声乐等。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音乐素养较为薄弱。对音乐的接触较少。因此,本人在合唱训练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学生在节奏以及音准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学生熟练掌握音准和节奏之后,还教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唱方法。合唱中通常使用美声的发声方法,美声强调气息的控制以及吐字的圆润性,合唱中使用这种发声方法可以大大改善歌唱时的音色,使得音色更加优美动听。同时也要提醒学生过度、乱用嗓子唱歌会伤害声带,以至于声带挤压变形甚至声带小结。因此,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有助于合唱中音色的调整,使得合唱团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2 优化曲目的选择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难度的曲目。选择好的并且合适的合唱作品是合唱教学的前提条件,并且能够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活跃校园文化,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程度、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南京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平时参加文艺活动的次数较少。因此,大多腼腆害羞,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因此,在选择曲目时,刚开始我想要选用《我们和你们》《哦,苏珊娜》等曲目,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音乐基础,我最后选用了二声部曲目《山楂树》。《山楂树》的曲调悠扬潺潺,词语意境深绵,容易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产生惧难心理,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正确划分学生的音域范围
合唱是一门集体的合作艺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彼此照应,有所控制地歌唱,互相合作地唱出统一的音色。有些教学中有些人把男生全都划分为低声部,女生全部划分为高声部,我个人认为这是欠妥的。高低声部的划分方法以音域为准,而不仅是性别。声音高昂嘹亮的是高声部,丰满低沉的为低声部。在划分的方法上,以小字二组的C为分水岭。在小字二组的C以上的为高声部,唱低音较易的为低声部,处于两者之间的为中声部。在声部人数的分配上,人数要相对均衡,否则会产生声部不平均的问题,直接的影响到合唱时的音响效果。
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天籁合唱团人数为27人,都为女生。因此,我让她们跟着钢琴哼唱,依据她们的歌唱音域,可以唱到小字二组的C以上的将她们分配为高声部,音高达不到小字二组C的为低声部。最后,高声部实际人数为13人,低声部实际人数为14人。
4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要把一部作品唱好,就必须要明白作品的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歌唱时把情感融入作品中,正确表达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不能根据自己的认识胡乱表达。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指导老师一定要向学生剖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与协和,感受旋律发展以及作品中情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追求,以及对美的向往。
在南京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教学的第一节课上,我就简单描述了《山楂树的》的创作背景以及思想感情。这首苏联时期爱情歌曲,描写工厂青年生产生活和爱情,韵律起起伏伏间,流转着浓郁的纯真、优美与浪漫。
5 妥善处理与表现作品的思想
合唱训练中将作品中的情感融入歌唱中,并表现出来,是一大难点。不同的作品表达的情感以及内容就会不同,这首先需要指导老师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并且准确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如果指导老师的理解出现的差错,毫无疑问,学生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其次,指导老师在告诉学生如何处理作品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对于作品的想象与理解。
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的教学过程中,我多次与学生讨论《山楂树》的处理方式,考虑到这是一首叙说式的爱情歌曲,全曲的基调优美并带有一丝淡雅的忧伤,在副歌部分要掀起全曲的高潮,充分表达出一个美丽、善良、温顺但又不失思想女青年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对这首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有一些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认为合唱排练浪费时间。因此,大大缩短了学生接触学习音乐的时间,也阻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但我相信,合理安排合唱的时间与进度,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合唱教学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一项长期而严谨的工作,是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带有功利性的去表演,歌唱是发自内心的,表演只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只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水平,不要为了歌唱而歌唱,才能使合唱达到以美育德目的,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摘 要:音乐赏析课应该成为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必修课程,音乐赏析课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音乐方面的灵感和对音乐的情景想象力。在教学的重点上一定要具有感染力,以感染力作为赏析课的教学重点。在音乐方面要选一些学生能听懂和能接受的音乐进行对音乐的分析。努力对每一堂音乐赏析课的把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对于音乐赏析课的教学实施之前要针对学生在音乐基本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方面做出积极的教育。本文针对中职学校音乐赏析课中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
音乐赏析课教学是通过让学生用心聆听古今中外经典音乐作品,以此来感受音乐在创作意境和情感上的释放,通过让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内心情感细腻的思考和自己的创造力。中职音乐赏析课中,让学生在脑海中积累很多的音乐片段,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美的记忆能力,让学生有感而发自己的内心思想来扩展自己的思路等很多方面。如此要想实现这样的作用来提升自己,最重要的是对音乐赏析课的重视。在校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是一个很大的帮助,音乐也可以提高学生内心的修养和自己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中职中实施音乐赏析课要做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要利用所有的资源来调动学生对音乐赏析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理解的同时,激发出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1 中职音乐赏析课存在的问题
1.1 曲目形式的问题
开设音乐赏析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中的魅力和其内在力量,来提高自己的艺术细胞,提升学生的自身价值。并且从赏析课音乐中还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纵然这么美好,但是很多中职院校的音乐赏析课教学中,音乐欣赏课的力度还是有些欠缺,主要原因在于,音乐选择曲目方面比较的单调,有一些也是经常放一些流行歌曲之类的,曲目没有呈现出多元化。从现在的教学来看,课堂上播放的曲目以外国的曲目为主要学习重点,在这个音乐形式中,由于文化的很大差异,很多学生对外国的歌曲都不是非常的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接受不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一些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根本不知道曲目要表达的意义,从而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以这样的音乐形式,学生们在课堂上找不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反而成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应付。
1.2 课堂参与度低
音乐赏析课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和老师缺少互动,参与率不高。由于音乐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同,有的老师对于这样一个享受的课程,却用一种非常枯燥的方式进行讲解歌曲,完全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无味,和老师互动的学生就大大降低。老师在对一首曲目讲解的时候,只是在用自己收集到资料给大家讲解,没有真正与学生互动和了解学生内心对歌曲的看法,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学生对音乐的赏析更多的是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对老师选择的曲目不感兴趣,再加上老师的授课方式,音乐赏析课的参与度就大大的下降。
1.3 对音乐课不够重视
在这个经济社会体制下,人们只知道工作,忽略了工作以外很多重要东西的培养。很大一批人,都在为找工作困扰、在为考试困扰等,对很多人来说音乐只是工作之余用来娱乐自己的一种无用的东西,他们认为如果专门来研究音乐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生活,音乐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也有很多人认为,只要会唱,不跑调就行了,不用懂得音乐太深奥的东西,自己用不上。因为人们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音乐赏析课还没有受到国人们的足够重视。
2 中职音乐赏析课教学方法
2.1 提升设备质量
一个好的音响是对一首歌最完美的诠释,音质好的音响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狂热。在相对放松的课堂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是重点。在音乐赏析课中,利用音质好的音响设备。举个例子,老师讲的主要内容是“莫扎特作品”首先老师可以用稍微大一点的音量放一段他的作品。用一首SHE的一首《不想长大》来做切入点,音乐放完之后可以问大家,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用她们的歌来讲解吗?大家知道她们和他又什么关系吗?由于学生对明星都很了解,这样就会增加学生的兴趣,想知道她们和他在音乐上有什么关系。这个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完成这节课程。再利用好的音响把她们的歌放给大家听,好奇心和高保真(HIFI)的音响推送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 把表现力和感染力作为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度不同,形成了各自喜欢的音乐类型也不同,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喜好类型,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进行有重点的教学。在对音乐进行欣赏的时候,最好是结合一些大家都熟悉的有代表性的音乐,这样在大家内心都有个共鸣,学生也很乐意分享内心的想法。例如,在对贝多芬音乐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们最好是选择他的《第五交响曲》,因为大家对这一篇章都很熟悉,很容易融入课堂中去。在课堂上不要把放音乐的时间规划的太多,这样学生极易分散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享受音乐上面,要把主要的时间用在与学生互动和音乐分析上面。当放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之后老师可以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背景,然后开始和学生进行互动,对这首歌进行探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赏析水平,最后老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2.3 注重分析要素,培养开阔视野
音乐赏析课中对每一首歌都要让学生们做好赏析,不能只是为了听歌曲,这是赏析课最核心的部分,学生分析音乐要素在整个音乐中所起到的作用的时候,他们肯定在听歌的时候认真的分析音乐要素。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官上从听开始变为赏析音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背景,这些背景需要一些知识的铺垫,如有音乐方面的知识、历史方面的知识、社会人性方面的知识等,用评论歌曲的形式把这些平时我们见到的知识综合到一起来进行分析,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对明星很感兴趣,在讲他们对音乐创作背景的时候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在分析音乐要素的时候还可以运用“唱”的方法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唱,让学生唱出各有千秋的歌声,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这样对学生在音乐记忆方面也有很大的好处,也有效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互动交流。在课程的讲解中很多时候还要用到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等一些相关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对音乐的视野,增加了对音乐的魅力,使在音乐赏析课上更加的投入。
3 结束语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非常让人愉悦的课程,虽然看似令人向往,但是学生很大程度上不重视。所以,在这门课中方法是很重要,但方法也是一个铺垫,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对这门课的重视和平时对课程内容多加练习。不管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几乎都已经开设了音乐赏析课这门课程,但在中职学校尚未被重视,笔者认为开设这一课程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也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音乐赏析课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大家对这门课程保持一个积极性。在题材上,教师要选一些不同题材的名家名曲,用名家的曲目来感染大家。
参考文献:
[1] 王玉.试论如何在大学课堂开展音乐赏析课[J].才智,2013(24):92.
[2] 李楠.大学音乐专业《音乐赏析课》授课方法探究[J].北方音乐,2013(2):125.
摘 要:佛学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佛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次佛学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佛学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国画的赏析。
关键词:佛学;中国画教学;影响
成年人中国画教学不仅可以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培养,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作为大学教师,针对成年人进行的中国画教学,不妨尝试将佛学引入到中国画教学当中,让佛学影响着学生的中国画学习的思维,从而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
1 佛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1 佛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继承传统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佛学文化是对释迦牟尼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佛学探讨之主题,系以人生解脱为中心,兼论及宇宙之问题二大部分。佛学蕴含了很多人生真谛,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意义深远。而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的延续看成是一种具有主体网络结构的生命体系,即是一种纵向的发展过程,又有着与其他地域的传统的横向的区分。目前中国画教学主要问题是对传统主线的偏离。因此,教师要把握中国画的传统教学,还要保持一种回归传统本位的理念。中国佛学思想体系与中国画的思想体系有互为融合之处,将佛学思想体系引入中国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继承中国画教学中的传统本位。
1.2 佛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推陈出新
中国画教学过程中,作为中国画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继承传统,探索传统中国画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推陈出新,将时代的发展融入中国画的画法以及情感的表达中来。只有这样,中国画才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能代表时代。因此,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中国画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成年人中国画教学阶段,因为成年人有自身的已经固定的一种思维模式,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大破大立,不但对传统中国画兼收并蓄,而且要深入探究,思考中国画的创新。而佛学思想中不破不立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的推陈出新。例如,中国画传神论的佛学渊源——《牟子理惑论》中的一些传神论思想研究是中国绘画传统美学中有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亮点,几乎占据中国绘画理论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作为最早的文人画家的顾恺之(约344~405年)出身于士族,擅画道释肖像及历史人物、禽兽、山水等,他不仅对传统绘画技法的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绘画理论框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 佛学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1 佛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中国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佛教文化对激发作者的艺术想象力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在中国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灌输相应的佛教文化,让学生在中国画的绘画中从人物形象塑造这个角度以及绘画情感的角度都能够具有高妙的艺术想象力。学生在中国画绘画过程中,高妙的艺术想象力首先体现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人与事物的关系上,并以此构筑作品的艺术世界。《大乘义章》(卷二十):“其神通者,就能彰名。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壅,谓之为通。”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可以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达成大胆、夸张、奇异、瑰丽的想象,使作品的意境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2.2 佛学思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从多个角度运用绘画的形式反映社会
佛学思想体系中,涉及哲学、美学,从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各个角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佛学思想去考虑绘画,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思考中国画核心本质。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画的各种形式风格和技法语言中蕴含着大量的佛学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佛学思想进行绘画,可以让学生推演出新的表现语言和样式,重新在世界美术范围中确认自我、界定自我。
3 佛学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国画的赏析
毕加索曾说:中国绘画是东方绘画中的奇葩。中国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考验,其中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传神写照的人物画、意味隽永的花鸟画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画,形成了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佛学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去领悟、去解读、去品读、去学习、去赏析中国画,让学生从佛学的角度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熟知其特点和艺术规律,真正把握住中国画的精髓。成年人中国画教学注重对学生原有思想的转变,让学生更好地在中国画鉴赏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对中国画的认知,形成独特的中国画绘画风格,用佛学的思想去赏析中国画,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使身心得到净化,从而使自我的中国画绘画更上层楼。
在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佛学思想作为传统的思想文化精髓,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且在中国画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传承,可以帮助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 韩玮.中国画的构图艺术[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20-21.
[2] 宗炳(刘宋).明佛论(一名《神不灭论》)[M].
[3] 余日昌.实相本体与涅槃境界(梳论竺道生开创的中国佛教本体理论)/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M].
[4] 郭建平.“风雨舟行图”——从“高远”到“平远”[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03).
摘 要:现代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而美术课程的设立无疑会促进美育教育、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美术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修养、艺术鉴赏力方面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以情感教育为出发点,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重点介绍了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与反思;其次阐述了情感教育的概念与意义;最后说明了在高中美术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教学;情感教育
在教育部2005年出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首次指出:“在所有有助于提升美术教学成效的策略中,情感教育是最有希望和前景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情感教育不仅涉及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成长,还有利于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培养。情感教育已经在很多课程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在此背景下,许多高中美术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加强了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1 高中美术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从整体上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中美术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美术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当前,不容忽视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因此,教师普遍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应试课程的讲解,学生也只重视对这些考试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就忽视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情感教育;另一方面,高中美术课堂大部分教学时间被用来练习画画,皆在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不重视情感的共鸣。教师在“填鸭式”教学的影响下,课堂上普遍采取着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画一幅画、由学生来模仿的教学模式。事实上,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绘画能力高低这个结果并不重要,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等意识。而教师在课堂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就无法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长时间下去,学生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2 情感教育的概念及其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对实现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的提出需要建立在对情感教育的基础理论阐释之上。我们主要从情感教育的概念和意义这两个方面作为论述的切入点。
(1)情感教育的概念。情感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最先提出来的,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六大教育法之一。情感教育因在学科应用的不同所达到的目标也不同。但总的来说,情感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正当的兴趣,以引导自身的行动。
(2)高中美术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在新形势,应当在教学中增加情感教育的因素,特别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的应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通过营造一个和谐的美术教学环境,学生的情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增加了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进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第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有助于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进而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第三,有助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和艺术鉴赏力,增强学生的艺术和人文修养。
3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结合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以及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实现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和学生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观念上重视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分注重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教育、赏识教育。因此,教师必须转变和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首先,广大高中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观念上意识到虽然美术课程虽并非像语文、数学、外语那样是应试考试的项目,但是,也应注意到,美术在培养艺术情操等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必须重视对高中学生的美术教育。其次,在重视美术教育的前提下,也要注重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2)通过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广大高中美术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清楚地明白美术教育是针对所有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而言的,并不是培养所谓的优秀者。美术教学更多的在于让学生发现艺术的美,体会生活的美好,激发创造美的热情。因此,在一个班级中,教师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绘画能力有多好,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充分体验美的过程,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打开学生的情感窗户,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3)改革现有的高中美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不合理是无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现在市场上美术教材鱼龙混杂,美术教材内容或难或易,大部分无法真正满足高中学生的真正需要。因此,教材内容在选取上必须充分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合乎高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程度,以及适合情感教育的情境。教材过深或者过浅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和提高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效果。
(4)多采用设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以高中美术其中的《飞天》为例。由于“飞天”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提问:“什么是飞天?”激发了学生对什么是飞天的兴趣,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试图回答这个问题:“飞机、小鸟等”。最后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提问:“飞天是怎么飞起来的(教师通过引入知识通过飞舞的彩带),通过欣赏飞天,你有什么想法”等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发挥多媒体设备在情感教育方面的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已经影响到包括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利用多媒体在图像、声音、画面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印象以及对心灵强大的震撼力,并可以有效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
不可否认的是,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真正实现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得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即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张理毅.浅谈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2] 李印祥.将情感教育融入到美术课改教学中[J].艺术教学,2014.
[3] 李默文.高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4.
[4] 翟衍华.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
作者简介:郑海松(1974—),男,温州瑞安人,本科(教育硕士),中学一级,在瓯海第一高级中学从事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