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树下的沉思
2014-09-17廖南生
廖南生
单位院子里有棵粗壮的泡桐树,一到春天,便枝繁叶茂,鸟语花香。繁杂的工作之余,临窗远眺,虬劲的泡桐树枝赏心悦目,浓浓的泡桐花香沁人心脾,给日复一日忙忙碌碌的工作平添了许多生趣。
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忽一日,单位组织收看电影《焦裕禄》,讲述了焦裕禄1962年冬天,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影片中的场景历历在目,心中的疑问也慢慢浮现出来,为什么焦裕禄在“三害”频仍的兰考县,掀起大种泡桐的热潮,而不是其他树种呢?
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泡桐树是一种落叶乔木,生长速度很快,栽植后两三年里便可以长成丈余高、碗口粗的大树。它的生命力很强,在极其贫瘠的土壤中也能成活,其木材轻软,疏密适度,适宜于制作箱箧、救生器材和木屐等,是制作民族乐器的理想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于是豁然开朗,感慨万千,永远屹立的兰考泡桐,已经成为焦裕禄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化身,于是思绪不禁沉迷于兰考县茂盛的泡桐林里。
沉思之一:焦裕禄的“泡桐情结”沉淀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生态基础。是他,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扛着泡桐树苗走乡串户,一锄一锹地在贫瘠的土地上栽下了一棵棵泡桐树;是他,带领群众播种绿色的希望,在田间路埂上让成排成列的泡桐树成为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挡了肆虐的风沙;是他,在荒芜的兰考大地上收获了美好的未来,泡桐林之间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使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兰考人从此不再过着流离失所,逃荒避难的生活。
沉思之二:焦裕禄的“泡桐情缘”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当年弱不禁风的幼苗,如今长成参天大树,成为“绿色银行”;当年民生凋敝的兰考,如今处处泡桐成荫,环境优美,大量的泡桐板材运往全国各地制造人造板,甚至漂洋过海远销国外制作木屐和轻质箱箧,用泡桐材质制作的古筝、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畅销全国。焦裕禄离开我们已经五十年了,五十年在历史长河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来说,兰考泡桐已经和焦裕禄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烙印。走上致富路的兰考农民们迄今难以忘怀,“俺们的好书记”临终嘱托:死了也要葬在兰考,要在地下看着泡桐成林,挡住风沙,抗住盐碱!
沉思之三:焦裕禄的“泡桐情怀”承载着公仆之心和为政之德。他,没有高谈阔论,更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将朴素的话语轻轻传送:“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彰显了他的为民情怀;“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映衬出他的务实作风;“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反映着他的清廉之举。简陋办公室里那把藤椅上的大窟窿,见证着他忍着剧痛熬过的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的繁荣景象,圆了他“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的遗愿。
斯人已去,泡桐仍在,夙愿已偿。据说,当地人已经把泡桐改名为“焦桐”。而单位院子里的泡桐树,在春风里摇曳,似乎与兰考的泡桐树一起,遥相呼应,传颂着一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伟人的风采。
(作者单位:新余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