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看《祝福》
2014-09-16陈小刚
陈小刚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1924年,作品问世整90年了。9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可谓翻天覆地。对正处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时代的中学生而言,读懂《祝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祝福》,让学生借助“有知”去认识“无知”,察觉其中的“变”与“不变”,对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具有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
1.祥林嫂外貌和出场时节之变:给别人送福自己却无福
祥林嫂是《祝福》的主人公,自然也是学生研读的主要对象。小说中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大体有四处。前两处的脸色都是“青黄”的,只是再来鲁镇时,“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了”。在捐门槛后祭祀拿祭品被拒后,“眼睛窈陷下去”,几乎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便变得“花白”。死前,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木刻一般,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这样的变化与人的正常年轮岁月(二十六七至四十上下)不合情理的相差,让人对祥林嫂产生怜悯之情。外貌之质变,不禁让读者更加明晰:外貌自然变化之外,更多的是人为使然。她诚心给别人祝福,但却遭受到他人的排挤和鄙视。
此外,在人物出场时节的安排上,选择了春天作为描述时间:春日之时,夫死;孟春之时,卖嫁;暮春之时,失子;迎春之时,归天。春天本该是一个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季节,但是从祥林嫂的出场时节来看,命运似乎有意在和她开玩笑:常常在最好的时节,忍受痛彻心扉的苦楚,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岁月的沧桑之变,留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深思,更需要读者以穿越时空的思维来审视这些变化。
通过祥林嫂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来反映时代的背景特征,让读者从中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未土崩瓦解,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依然存在,仍旧是压迫在人民头上的大山。所以祥林嫂的死是必然的,诚如丁玲说的,“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祥林嫂之死是被逼的,注定自己是一个只会送福却无福享福的人。
2.情境氛围及看客未变:封建礼教之恶让人不寒而栗
鲁镇的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点出了环境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这样的刻意描写,暗示读者一个信息: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十年后,农村的外在环境仍然没有变化,农民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仍然是一成不变。这就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明白: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依旧统治的江南农村,不正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有力证明吗?
如果是外在环境没有变化是客观的,那么其他人物角色的依旧未变更值得探究:鲁四老爷,三次皱眉、三次说话都是体现出其思想的极端守旧和反动,坚决维护维护封建礼教;祥林嫂的婆婆,耍心机、自私自利;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本身是善女人,具有两面性,既同情祥林嫂,又处处鄙视;四婶,把祥林嫂当成是劳力工具,没有将其当人看。透过这些人物对待祥林嫂始终如一的态度的描写,人性的冷漠和可恶便暴露无遗。因此祥林嫂在一次次的碰壁过程中,越来越沦为他们嘲笑和侮辱的对象。他们本身也是封建礼教的毒害者,这些毒害者再以封建礼教的方式继续毒害祥林嫂,祥林嫂的人生结局可想而知。
如果说祥林嫂在受惯了鲁四老爷的鄙视、四婶的呵斥中“想做稳奴隶”,那么在捐了门槛之后在祭祀时对她的一声大喝使得她的上述心理彻底受到崩溃,“眼睛窈陷下去”。这样的打击甚至使得她自己也觉得是一个有碍风俗的人了。这些封建卫道士通过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编织的罗网,不断束缚着祥林嫂的身心,使得她想做奴隶而不得。
死气沉沉固定不变的情境氛围,麻木不仁毫无意义的无聊看客,各种各样毫无根据的理由,种种因素构建了一种极其变态的生存环境,而这一切都源于存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之恶令人不寒而栗!
3.“我”与看客对祥林嫂态度鲜明之比:人性之恶跃然纸上
《祝福》还有一个重要的形象,就是“我”,既不同于上述可恶可恨的看客,又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在同封建礼教斗争的过程中又软弱无能,不能给她以更多的帮助,只能以搪塞来回答祥林嫂的问题。“我”对封建思想是深恶痛绝的,对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是厌恶,对祥林嫂则是深表同情的。
“我”对祥林嫂“三问”的“三答”也是值得研究的,在最初回答中,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护,不想给她增添苦恼,随意回答了问题。随着祥林嫂的再次提问,我对其模棱两可的回答来希望帮助祥林嫂找到更符合其心意的答案。这样的运用,一方面,让读者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肯定“我”的最初本意,与其他看客有着鲜明的差异;另一方面,能够也使得“我”在自我思辨和深刻剖析的过程中,彰显其对以祥林嫂为代表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我”的人道关怀和同情心与自诩所谓的正统人物相比,更为真切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世态的炎凉。
如上所述,《祝福》中“变”与“不变”,其实就是为了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通过不变的祝福反衬以祥林嫂为代表旧社会劳动人民所遭受封建礼教的摧残。用变化的眼光来审视不变的祝福,能有效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知鲁迅先生的真实写作意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