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燃情红土地

2014-09-16谢正勇

含笑花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山山城老区

谢正勇

火红五月,一个闪着荣光的美丽季节,山那边更红哟!

怀着对革命老区的深深敬仰和憧憬,今年春夏之交,我随“中国梦·革命老区文艺巡礼”采访组,再次来到彝山深处的文山市追栗街镇丫呼寨采访。回顾丫呼寨的光荣历史,老同志讲述的革命故事,把我们带回那风雨如晦的革命战争年代。

丫呼寨,被誉为“红色据点”、文山市人民政府的摇篮,文山市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文山县第一届民主政府在这里诞生,也是“文山人民的子弟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团的诞生地。“石榴花开叶子青,丫呼寨来了解放军,民主政府为人民,彝家人个个得欢欣……”很多边纵老战士深情地回忆起丫呼寨的战斗岁月时都说道:“在滇东南的革命历程中,丫呼寨有其重要的一笔!”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丫呼寨位于文山城东南红土地脊背,循环往复的岁月如大浪淘沙湮没了多少英雄悲歌,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佳话和历史遗迹。1949年4月15日, 在西畴县境内活动的滇东南护乡第三团转战进入文山县境内开展武装斗争,迂回到这个矗立于红土大地上的彝家山寨,奉命在此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团,并宣告成立文山县民主政府,第十团政治处主任安朗兼任文山县民主政府县长,这是文山市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民主政府领导根据地军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先后解放了文山城外围的新平、古木、喜古、平坝、小街等战略重地,为解放文山城打下坚实的基础,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晴,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文山县第一个人民政权建立后,地下党组织迅速把共产党成立文山县人民民主政府的布告,张贴到文山城头,甚至张贴到国民党文山专员公署的大门口,对敌人起到了震慑作用,对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城里的不少进步青年,在民主政府的感召下,潜出重兵把守的文山城奔赴丫呼寨,手持红旗漫卷滇桂黔大地。

丫呼寨,是一块被鲜血染红了的土地,是一片充满神奇传说的热土;丫呼寨,又是一处浸透着军民鱼水情的地方。1949年冬,为了迎接陈赓将军率领的由桂入滇席卷大西南的南下大军的到来,文山县民主政府动员全县各族群众自愿捐资献物,开展迎军活动。短短几天时间里,各族群众自发捐献布鞋达200辆马车之多。就在南下大军38军先头部队兵临文山城下的当天,丫呼寨军民杀猪宰羊犒劳解放大军,把够500多人吃的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围城部队驻军手里。

遥望彝山深处,曙光在前。激情燃烧的1950年1月7日凌晨,丫呼寨一大批翻身求解放、当家做主人的彝家山寨农民,肩扛鸟铳,弹起大三弦,打着红彤彤的火把,吆喝着牛车和驮马,依依不舍地把20公里外的文山县首届民主政府机关,护送进驻刚刚获得和平解放的文山城,从而掀起了文山县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

时光如梭,往事如歌。这是一种何等动人而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历史铭记了丫呼寨人民的不朽功勋。如今,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确定文山市为革命老区,追栗街镇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乡镇,老区建设蓬勃发展,成为全省首批“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试点乡镇,大步流星奔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

丫呼寨——令我们灵魂震撼、敬仰满怀的热土。它,因信仰而生,用鲜血铸就。丫呼寨是彝语地名,意为“深山老林,古树参天的大黑箐”。这个古朴的彝家山寨,镶嵌在千仞绝壁靠近顶端的缝隙里。四周山高坡陡,危崖耸立,雾缠峭壁,沟壑纵横。如果没有向导带路,我们真的不会发现这个崇山峻岭之中,竟会有这样一个山川秀美的彝家山寨。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满目葱茏,生机盎然,大地如画。我们踏着松软的松针和落叶,杵着木棍走进丫呼寨,这个彝族同胞聚居的古朴山寨让人恍如置身世外桃源,格外凉爽,尘世纷扰一扫而空。丫呼寨的寨头,古树参天,绿树如盖。光影从茂密的树丛里洒落在小径上,幽静、细碎而又绵密。爬满青藤的古树,沉默无言,静悄悄见证了红色据点——丫呼寨的发展变化,目睹了几代人的巨变沧桑。

当硝烟散尽、和平鸽高飞,这片曾经洒满革命先烈热血的红土地上重新开满鲜花时,老区似乎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今天无数生动的实践,让我们一次次地感知,追求真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老区精神,依然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源泉。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踏着青石板,拾级而上,徐徐走进寨头山岗上的文山县民主政府纪念馆,从近处仔细瞻仰革命先辈的历史功勋和革命业绩。挡土石墙壁上镶嵌着2块浮雕,浮雕镌刻着英雄人物、红星、松柏和旗帜,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浮雕两旁分别镌刻着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位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胡锦涛的题词是“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创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全党全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体现了对老区发展的关心支持。

翠绿的山岗上,一幢富于彝家山寨民居特色的民主政府纪念馆内共展出文山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南下大军进入文山城的一系列珍贵历史图片300余幅,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文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展馆陈列面积达230余平方米,展线全长170余米,配以灯光照明,有效地烘托展览的肃穆气氛,置身其间能马上融入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之中。聆听着解说员动情的解说,浏览着珍贵的历史图片,我的眼前仿佛生动再现出滇东南风起云涌的反蒋斗争画卷。展馆犹如一座宝藏,蕴藏着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使我们的心灵产生震撼、精神得到激励、思想受到启迪,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纪念馆自2010年12月29日开馆以来,共接待各界观众5万余人次,成千上万的心灵在这里受到洗礼、得到升华。

山风浩荡,沁人心脾,彝山深处红土魂。庭院中,一棵开满了火红花朵的石榴树下,我们与从昆明前来丫呼寨故地重游的一位边纵老战士攀谈起来,这位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民主政府的创建者和见证者告诉我们,追栗街镇之所以成为文山县红色政权的革命圣地和襁褓摇篮,是因为地理位置上与文山城隔河相望,同时与西畴、马关、砚山三县接壤,能打宜守,进退自如,是人民武装割据的天然堡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丫呼寨,山高路陡径曲,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站在山顶可直接观察滇东南反动营垒文山城的军事动向,十分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为此,滇东南指挥部决定把追栗街作为攻克文山城的前沿战略要地,并把丫呼寨建设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黎明即将破晓,民主政府在丫呼寨成立后,就在这个偏僻的山坳里,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政治主张。用半年多的时间,在滇东南地区开展了广泛深入的革命活动,深入宣传发动各族人民和 社会各届人士积极投入到文山县的解放事业中来。渴望获得解放的文山县国统区人民迎来了首届人民政权的诞生,在长夜漫漫的红土大地上点亮了一盏人民当家做主的明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山的解放事业,凝集着丫呼寨人民为之所做的特殊贡献!

丫呼寨,我一次次以拜谒的情愫走近你!原点的顿悟,人们往往喜欢追根溯源。水之源是山,人之源在水,共和国之源在哪里?

迄今,六十五载风雨,六十五载春秋。丫呼寨作为革命老区,如今已经成为文山市新农村和革命老区建设的排头兵。从镇上4公里长的水泥硬化路面驱车进入丫呼寨,走进山寨大门放眼四处眺望,一幢又一幢亮丽别致的小洋楼掩映在花木荫蔽的绿树丛中。篮球场上晒满一地的三七,院心里一应俱全的小水窖、沼气池、农机具,圈中膘肥体壮的生态杂交猪和老区人脸庞上藏不住的笑容,骑着摩托车的山里人随处可见,许多丫呼寨人也像城里人那样添置了电冰箱、洗衣机、电磁炉,这一幅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同行的村党总支书记杨有才告诉我们,全村曾有177户村民,目前有50户先富起来的村民离开丫呼寨,搬迁到文山城和追栗街镇上购房或建房经商居住。几年来,政府投入革命老区建设资金365万元,村里群众在政府的扶持下,发扬老区精神,发奋劳作,改天换地,用勤劳的双手建设新农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须眉花白的彝族老人感慨地说,“从前,我们饮的是‘牛滚塘,现如今,喝上了清悠悠的干净水。从前,我们靠‘火把照月,木棒舂米,现如今,用上了各种电器;从前,交通靠走、通信靠吼,如今出门就坐车,年轻人都有了手机,政府还为我发放了高龄养老金……”,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睹物思人,彝山巨变。伟人毛泽东的词句不禁浮上心头“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璧,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我们看到了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火红的土壤上,黑色的是三七棚、白色的是地膜覆盖的甘蔗地、绿色的是果园交替种植,色彩斑斓炫目而艳美,鲜艳浓烈的色块一直铺到丫呼寨脚。

明珠生异彩,山寨焕新姿。丫呼寨是“文山县民主政府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人的到来而名垂青史。这个生活富起来、精神乐起来、环境好起来、村容美起来、班子强起来的新型彝家山寨,伴随着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的开发开放,丫呼寨依靠自身如诗如画的无限风光,这颗滇东南大地上的古老明珠将大放异彩熠熠生辉。

丫呼寨,每一次亲吻你这片红色热土,浮躁的灵魂都会得到一次涤荡与洗礼;每一次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你,都能找到一把开启心灵之窗的金钥匙!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山山城老区
三维重庆
自律是青春的必修课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后来,我们都走散了
山城物语
革命老区展新姿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文山 ,春光中写下的赞美诗(组诗)
老区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山城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