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都
2014-09-16老枪
老枪
在滇东南高低起伏的山峦深处,那个被狂野的绿掩盖的地方,有一个位于半山的小山村——地都,疏落的几十户人家,一条清澈的溪水贯村而过,潺潺流淌,它本是个与世无争,名不经传的村落,却因为六十多年前的一个医疗站,成为永远铭刻在砚山人心中的红色据点。
1948年8月初,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和桂滇边部队在越南河阳会师整训后,于同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指示,第一纵队挥师回国,进入滇东南地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迅猛发展的形势,在敌后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迎接云南全境的解放。因为部队发生恶性疟疾和痢疾,加之长途跋涉行军打仗,伤病员不断增多,10月,途经者腊六诏村,部队领导了解到地下党已经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群众基础和地理位置都较好,决定派砚山籍党员李芬在六诏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同时,将病重的马丁(李常林)留下隐蔽治疗。李芬留下后即同地下党领导的周钟彦和王尔贵研究,把马丁转移到更为安全隐蔽的山地丛林地带的地都村壮族农民卢永发家疗养。从此第一个伤病员住进了地都村。到1949年春,随着武装斗争的迅速发展,部队送来的伤病员逐渐增多,最多时达到83人。部队配备了5名卫生员,组建了医疗站,由张鸿谋同志的爱人玉桥俊担任站长。大批伤病员的进驻,无疑给这里的群众增添了许多负担,老区人民从自己的锅里、碗里一点一滴省下粮、油、蔬菜等送给医疗站的同志们,并将自己家里饲养的鸡鸭狗等家禽家畜杀了给重伤病员补养身体,村农会还发动群众捐钱,为伤病员购买油盐。
1949年8月至9月,敌人进行垂死挣扎,派重兵进犯游击根据地。国民党二十六军一部对阿猛、者腊一带进行疯狂的扫荡,到处抢劫民财,屠杀革命群众,地都村离阿猛仅有二十来里路,这对伤病员的安全威协很大,当地的壮苗兄弟为了保护伤病员的安全,不论天晴下雨,每天拂晓以前主动把伤病员转移到深山密林中隐蔽起来。有些较重的伤病员走不动,群众就把他们抬的抬、背的背,全部安全地转移到山上,天黑后又将他们或扶或背或抬地全部接回来。情况危急时,一连几天都隐蔽在密林中,在深山野岭没有房屋遮蔽风雨,地都壮苗同胞一起上山挥刀砍树、割草、搭草棚给伤病员住,每天为伤病员送水送饭,还安排人站岗放哨。有一天,一小股敌人窜入六诏,第二天拂晓又窜入地都村,地都群众早已把粮食、牛马都藏到山上,把伤病员隐藏起来了。时逢大雾笼罩,敌人摸不清村里的情况,进村后不敢妄动,结果什么都没捞到。待敌人撤走后,群众又把伤病员接回村子,分散到各家去治伤养病。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群众保密工作做得严实,使敌人连伤病员的影子都没有见着。根据地的军民唇齿相依,党群关系亲密无间。敌人实行保甲连坐进行经济封锁,使医疗站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都十分缺乏,境况十分恶劣,最好的药物是为数很少的青霉素、阿托品和奎宁等。青霉素只用于抢救重伤病员;打摆子的病员多了,医务人员就想法把阿托品放在水里溶化后,装入瓶子用甑子蒸,消毒后作注射治疗;一般伤病员用药,就只能用盐水洗伤口。这些艰苦困难的情景,地都的壮苗兄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在村里老草医的带领和指点下,常到山上去挖草药回来为伤病员熬煎药汤,擦洗伤口,村里的妇女为伤病员缝补换洗衣服,烧茶送水。
正是地都人民对子弟兵的这种兄弟姐妹般的深情厚爱和亲人般的精心照料,使这些伤病员一批又一批地康复了,先后在这里治疗过的一百余名伤病员中,只有两个重伤病员因无药医治牺牲了,其余全部归队,带着人民的重托,为谋求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重返沙场。当时,部队首长和地方领导都十分关心医疗站的伤病员同志,七支队队长孙太甲率队转战砚广一带路过六诏时,百忙中还专门派人把地都村的农会和民兵干部请去详细询问,了解伤病员的治疗和生活情况,并拿出自己部队的一部分供给(银元)来帮助解决困难。县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李芬、王尔贵、周钟彦等同志更是常去看望伤病员和医护人员,过问他们的起居生活,指导他们的疏散、转移,带领武装部队作好警卫工作,保证伤病员的绝对安全,并动员群众照顾好伤病员。
地都人民的大力支持给部队的同志们以极大的鼓舞,在困难条件下,他们也竭尽全力为群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医疗站医护人员和伤病情好转的同志,经常为群众推磨、舂碓、建房、劈柴、担水,女战士为老人孩子缝补衣服等,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使军民关系更进一步融洽。许多伤病员还利用治病养伤的机会,积极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政策及革命道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提高群众觉悟,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一次,马丁端了一碗煮熟的狗肉回住处(壮族卢永华家)吃,卢永华对马丁说:“我们姓虎头卢的,不兴吃狗肉,别人也不能把狗肉端进家来吃”,马丁听后对卢说:“我不懂,请原谅”!说着就端着狗肉出去了。
直到1949年12月1日,地都医疗站才随县的党政机关迁进县城。地都医疗站为伤病员的康复,为补充部队战斗力,为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没有共产党和游击队,我们地都的百姓就难熬出苦海”,“由于地都人民对子弟兵无微不至的关怀,才使100多名伤病员很快地恢复健康归队”。这是一位老同志1983年9月旧地重访所说的肺腑之言。朴实的语言、凝聚着深厚的骨肉之情。在那艰苦的战斗岁月里,地都的壮族、苗族群众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它将永远载入砚山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史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