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阶段俄罗斯留学生作文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2014-09-16白璐
摘 要:偏误是二语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它虽然是一种“错误”的体现,但也是解决“错误”的重要途径。执教者可以通过对学生偏误的分析来组织教学,这在二语教学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以现阶段中级水平俄罗斯学生精读课作文《西班牙的番茄节》为例,分析其偏误成因,表现形式,进而从实际教学中寻找避免偏误产生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偏误;二语教学;精读;教学策略
本文语料取自某高校汉语言本科班俄罗斯学生的精读课随堂作文,其主要内容是介绍西班牙番茄节的背景、节日的发展过程及节日盛况。文章在整体结构上比较完整,内容丰富,该学生的汉语水平已达到中高级水准。不过,在语言的表述方面,文章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留学生常见的词汇及语法偏误。由于该学生为俄罗斯留学生,写作时也体现出了俄罗斯人在学习汉语时的典型偏误现象。本文就该生在此文章中的偏误现象并结合本人日常教学经验对留学生常见的偏误原因加以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偏误现象及表现形式
(一)词语误代
(1)在西班牙东方的城市Bunol最后一个八月的周进行每年的番茄节。(东部)
析:“东方”一词有歧义,不知意在表达“西班牙内部的东边城市”还是“西班牙的东边城市”,而且“东方”一词范围较大,不适合用在此句中。汉语中表示城市的方位常常用“部”。所以“东部”是指在“西班牙”這个范围内的东边城市,符合原意。
(2)它在于节日的顶点,是在城市广场举行的番茄战斗。(高潮)
析:“顶点”一词用词不当,单用时是指某物体的顶端,但此句中作者想说气氛到达了顶点,所以用“高潮”一词比较恰当。
(3)允许开始战斗的信号是专门早上十一点钟从政府上发射的炮仗。(礼花)
析:“炮仗”一词在此句中误代。发生这个偏误的原因源于偏误等级中的第五级,母语中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分裂而导致的。俄语中,“炮仗”“礼花”都可以用一个词фейерверк来表示,作者想表达фейерверк的时候,却错误的用了汉语中的“炮仗”一词,造成偏误。另外从词语搭配上来看,“炮仗”一般是在地面炸开的,不和“发射”搭配,而“礼花”是筒状,借助火药的推力在空中炸开,可以和“发射”搭配。
(4)节日的参加者一律对卡车跑过去,抓住炮弹,开始战斗。(向)
析:此句是对副词“对”和“向”的混淆。“向”和“对”都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互换:①它后面的动词可以是表示身体动作等的具体动词,如:张老师(向/对)小明点了点头。②它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含有表达的意思的。如:我们要(向/对)他表示感谢。但是“对”没有“向”的表示动作的方向的意思。而文章的句子“卡车”是指一个方向,所以应该用“向”,而不是“对”。
(二)关联词语搭配
(5)既然这个娱乐的参加者将近四万个人,炮弹的数量一百吨番茄,所以很容易设想城市广场和居民开始番茄投射几分钟后变成什么样。(因为)
析:此句是明显的关联词语搭配失误,“既然”常跟“就”搭配,“因为”常跟“所以”搭配。“因为”和“既然”的不同如下:
因为+原因,(所以)+客观结果
既然+事实,那/就+主张/推论(主观意见)
从文章中的句子来看,后面表达的是参加者人数多,番茄数量大的客观结果,而且“所以”一词没有偏误,所以应该把“既然”改为“因为”更准确。
(三)名量词搭配
(6)第一个番茄战斗1945年发生。(次、场)
析:此句偏误在于学习者对名量词的搭配掌握不好。“战斗”这个名词常常和“次”或“场”搭配。我们发现,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进行名量词搭配时,大多情况下喜欢用“个”,我觉得这是学习者对于复杂的语法现象采取的回避策略。对母语中缺乏量词范畴的学习者来说,汉语量词是较为陌生的语言现象,即使有些学生母语中存在量词范畴,但量词系统与汉语的量词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俄语中也没有独立的量词系统和相应的语法范畴,因此,对于俄罗斯学生而言,汉语的量词体系成为了偏误的高发区。
(四)错序类
(7)在西班牙东方的城市Bunol最后一个八月的周进行每年的番茄节。
应改为:每年八月的最后一周在西班牙东部的城市Bunol进行番茄节。
(8)这个信号后街道上出现与成熟西红柿装满的几辆卡车。
应改为:这个信号发出后街道上出现了装满成熟西红柿的几辆卡车。
析:句(7)是时间状语在句中位置的错序,句(8)是动宾关系颠倒错序。
二、主要偏误成因
(一)母语的负迁移
在外语学习中造成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母语干扰是其中一个方面,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由于缺乏语言学知识和学习外语的经验,通过自觉的和不自觉的去理解和使用目的语,是很普遍的,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外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的时候建立了概念,思维能力同时形成并发展起来,母语的系统己经固定化,这无形中对目的语这一套新的系统的学习,形成一种障碍。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在语法层面上,该学生出现了错序、杂糅、遗漏等偏误,其中错序类偏误较为典型。错序类偏误与母语负迁移有很大的相关性,与俄语相比,汉语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而在俄语中,如果排除具体的交际任务,语序是相对自由的。比如,汉语在表达“我爱你”这个语义时只有这一固定的语序,而在俄语中可以说成如下几种语序:“你爱我”“我你爱”“你我爱”。所以在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表达句子时,语序也是比较自由的,因此造成的偏误也较多。这就是因为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过了“关键期”,其思维方式已经固定,学习二语只是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在一语的语言习得机制中,一语的语序已经深深植入于头脑中了,因此在二语表达时,就会先通过一语的思维方式去组织语句,从而造成了语序上的偏误。
(二)过度泛化及回避策略
除母语干扰以外的其他造成偏误的一些原因。比如,成年人思维较为活跃,抽象思考能力较强,在他们学外语的时候,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运用已学到的外语规则,就造成所谓“过度泛化”的偏误。如例(1)(2)(4)。另外,学生的学习策略也会造成外语学习中的偏误,比如有的学生完全依靠字典,把字典上的解释,例句不加区分地用在自己的话语中,结果闹成笑话。也有的学生因为汉语某些形式对他比较难,某些词不好听,故意回避,从而造成偏误。
(三)母语与目的语无对应项
汉语中的关联词很丰富,而且又有特殊的用法要求,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偏误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会受到母语和汉语两方面已有语言知识的影响。对俄罗斯人来说,汉语有的关联词和语法,俄语不一定有,同时还要受到文化差异及学习心理各种因素的干扰。在关联词的使用中,许多外国人要么是关联词搭配错误,要么就是关联词语序颠倒,在句中所放位置不正确。如例(5)。
三、实际课堂教学策略
针对于词汇层面的偏误,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搭配和特定语境中的语用能力。所谓语用能力是指學习者要利用特定的语言材料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换句话说,语用能力就是在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首先在语言各个层面的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与语境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出大量的具体语境,尤其是针对留学生语用偏误设计的语境,使学生直观的理解词汇和语句的运用。例如讲解生词的时候,对初中级的学生我们很少从词义上去扩展讲解,更多的是立足于课文中的意义,着重讲解词语的搭配环境和语用含义,如例(2)中的“高潮”一词,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告诉学生,“高潮”一般是指事物发展最激烈、最重要的阶段,常常在某种活动或事件中使用。然后挑选一些学生熟知的、能够与“高潮”搭配的词,在我们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们比较熟知的活动,比如“汉语角活动”“汉语表演大赛”,“美食节”等,然后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词搭配“高潮”说出句子。如:汉语角活动的高潮是同学们进行的手绢表演。运用这样的方式,学生就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的含义,再加上反复的操练,慢慢地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该词语。
在语法层面,该学生在运用汉语时受到母语语言规则的影响,自然就造成了语言运用的偏误,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在语法教学中也应有意识的规范其词语运用的位置,减少这种因母语语言规则负迁移造成的影响。如在讲授某一类词时,执教者应注重语法形式,强调所讲词类在句子中的位置,以规范语序。还可以采取罗列句型的形式让学生对汉语基本语序有大致的认知,例如讲时量补语时,可以先告诉学生,动词带宾语(或动词是离合词)这种情况,要重复动词,时量补语放在重复的动词后边。然后写下这样的句型:主语+动词+宾语+动词+(了)+时量补语。这样的方式比较直观,教师可以在句型的相应成分下面写出构成句子的成分,然后让学生模仿,也根据句型来造句。经过反复操练,当学生在自由表达时想说出这样的句子,那么在他的头脑中就会出现这样的句型,同样用句型来造句,就会减少偏误的产生。
另一种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关于语感的培养,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增加语料的输入,培养记忆能力,让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自觉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主要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出发,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积极展开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语感。二是进行强化训练,培养语感。在口语或精读教学中,在读准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加上重音、停顿等附加成分,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篇章进行背诵。这样课文中所涉及的语法成分就会自觉的印在学生的脑中,当学生想用相应句型造句时,就会在头脑中搜检出背诵过的句子,稍加修改后便可运用。
四、结语
外语的习得,就是利用已有的语言信号系统养成新的目的语思维习惯。既是用母语作为思维工具去理解目的语,逐步接受并培养外语语言信号系统,逐步具备灵活独立运用新语言习惯去思考的能力。这是外语学习的一般规律。
鉴于汉语的复杂性和汉语和其他语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该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上述方面的偏误是在所难免的。在发现偏误和分析其成因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大的启发,希望以后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能够尽量减少以上偏误的发生,在实践中检验我所说的方法是否可行,从而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2,(1).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郭贵贤.语法教学应避免母语负迁移[J].教育教学
[4]马文佳.外国留学生兼语句习得研究及偏误分析.西北大学硕士论文[D],2011
[5]朱其智.留学生汉语杂糅偏误分析[J].2007
作者简介:白璐(1991-),就读于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