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置历史问题的注意事项

2014-09-16史键超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商鞅变法大运河

史键超

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毕生追求,是否真的能够如愿以偿,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还取决于设计得问题是否得当,问题的设置是历史的心脏,好的教学方式是解决历史问题的精髓和灵魂。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立,改变了以往的死气沉沉,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学生也能够进行一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要么是通过分组讨论,或是学生展示,都给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必须把握住一条主线,确实保证所涉及的问题有价值,这样的问题才能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卓有成效。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平时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以便与大家商榷。

一、要保证问题的可讨论性

比如,在教学《战略大决战》一课时,如果为学生设置了一个表格,具体内容包括战役名称、发起时间和指挥者的作用,针对这么一个表格,学生独立完成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果将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学生加以讨论解决,这便是不可取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又何必去苦苦讨论呢?倘若如此,那么合作也就仅仅流于形式,没什么价值,也没这个必要,更谈不上实效。所以说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侧重于教材上答案不够明确,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刻挖掘,然后进行总结概括或深入分析的问题展开。像《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中有一个问题就非常适合讨论,题目是这样的:“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没有现成答案可以照搬,必须清楚各自的原因,然后还要经过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又如《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的一个问题:“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用的措施有哪些?”这个问题同上,学生需要合作起来,各抒己见,同样不能轻易得到答案,只有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才能得到结论。

二、要保证问题的可深化性

一些问题乍一看比较简单,假如进行讨论挖掘,还是可以有意外的收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更为明了。比如,在教学《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曾有这样一道题:“《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问题的核心是商鞅变法的成功和失败以及原因,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对商鞅变法的结果掌握得更加透彻,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也弄了个水落石出,除此之外也找到了具体原因。值得庆幸的是还有意外收获,比如,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什么?一个变革的成败应该怎样去判断?商鞅变法过程中跟奴隶主贵族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虽然问题的答案只有寥寥几句,但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解决了一个问题还牵扯到其他问题,学生也掌握了附带问题。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如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抗日战争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些问题就都是很好的载体,具备可深化性。

三、要保证问题的可统一性

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并非所有问题都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问题多杂无所不有,就有一些问题的答案较特殊,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答案。在《戊戌变法》中就有一题:“戊戌政变后,谭嗣同本来有机会脱身,但他执意不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有人认为谭嗣同的死不值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人认为他死得其所,可以唤起后人。假如你是谭嗣同,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就会各抒己见,大发感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个性以及个人阅历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这个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结论,且理由充分,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去苦苦讨论就显得得不偿失,可能会出现非常激烈的讨论场面,不过也会出现一些学生立场不坚定,放弃自己的观点而与对方苟同。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采用讨论法了,使用谈话法就略胜一筹,先把生生合作放一放,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既能照顾各种不同的观点,还能提高效率不至于耽误太多的时间。

四、要保证问题的趣味性

现行使用教材具备人文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要抓住这个特点,不妨让学生也置身历史,在身临其境中感悟历史,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一个课堂的节点,可以转换一下视点,但这个节点应该是富有情趣的能够扣人心弦的一点,找准切入点,跳出传统的教学形式的束缚,也能为课堂增添一抹亮丽。比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学生没亲眼见过,说起来也不无法想象,不妨向学生展现一个问题:假如原始人捕捉到一头野猪,怎样把猪肉割下来?谈到玉米和甘薯的引进时,可以告诉学生这些是进口来的,从此设置悬念。还有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面对德国的侵略他国的过程,可以向学生发问:你想不想也当一次希特勒?或者当时你如果是联合国的秘书长,你准备对全世界的人民做些什么承诺呢?讲到美国的扩张和美国内战时,我便准备了一张美国国旗图,突出图中十三条红、白相间的杠和50个星,让学生边看边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有在讲授三国鼎立时,我为学生播放了三国演义的片段和主题歌,然后加以发问:三国演义大家都很喜欢看,人物形象也很鲜明,大家还经常讨论,那么这个故事是什么时代的事情呢?三个国家又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他们呢?这些问题的设计既是一种创新,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助于课堂教学。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这样安排能够让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课堂气氛也会十分活跃,能够调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五、要保证问题数量适中

不少教师教学历史有一个困惑,总认为时间不太够,讨论进行之前,事先必须有一个看书和思考的环节,要保证讨论的深刻性没有充足的时间还真不行,否则学生发表观点的欲望不强烈,所思所想也欠佳,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时间不够,这就告诫我们讨论的问题必须控制数量。例如,在教学《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仅在大运河一个知识点上即有以下诸多问题:(1)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2)为什么能开通大运河?(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4)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5)今天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这么多问题若都讨论,肯定讲不完,学生也会很疲惫。所以必须选择一下,第(1)题比较容易,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第(2)(4)题与课本内容关系密切,必须深化,应放在课堂讨论。第(3)(5)题则可留在课后解决。

总体上说,历史教学中要十分注重问题的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可以让讨论更为高效,让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总结,让历史问题的设置艺术再上新台阶。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商鞅变法大运河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放歌大运河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