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语文复习策略
2014-09-16杨会霞
杨会霞
摘要: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我们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形成能够灵活运用的知识体系。这需要语文教师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习题训练的关系,处理好学是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关系。处理好这三对关系,进而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夯实 主体主导 教学反思
做好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对于帮助学生构建学习体系,夯实基础知识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从而提高提轮复习的效率。我认为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基础知识与习题训练的关系
对于进入复习阶段的学生而言,经过前一学期新授课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具有了初步的知识功底,欠缺的主要是知识的灵活运用。作为高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补充完善知识体系外,要更加侧重学法的指导,强化习题方法的训练,基本能够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落实基础知识上一定要注意几点:做到全面覆盖,不留遗留死角,打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因位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关系不清楚的情况下,仓促地去接触大量的习题,就会出现学生做题速度慢、出错率高、教师讲评耗时费力的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我们经常谈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形成的基础知识才是其中的关键和重中之重,没有知识基础的形成,所说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
在习题的选择上,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学生的时间是宝贵的,一点都耗费不起。高三语文教师要跳出题海去搜集、分类、整理,把到手的习题形成考察目的明确、基础知识覆盖全面的试卷,印发给学生进行限时训练。只是覆盖全面有训练了学生的做题速度。检查后要将错误点落实到人,做到题不二错。
二、处理好学生主体和老师主导的关系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地巧妙结合。长期以来,我们过多注重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所以形成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守旧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我们教师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最终是通过学生来的以检验的。教师教什么,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教师怎样教,要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教师教的好,要以学生的真会为中心。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试想,作为教师,我们把想讲的、该讲内容的说出来就可以了。这种做法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获得了心理安慰,反正这个内容我讲过了,至于学生会不会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这就没有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学会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活力和效率。
例如,在复习“病句的类型”这一内容时,六大病句类型中的句式杂糅和重复赘余是两个类型。但是学生经常将句式杂糅理解为重复赘余。按照常规的教学,教师就要强调句式杂糅要从句子上去理解,成分赘余往往要看词语。只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教师和学生就会忽略不计,所以造成他们印象不深刻,出错几率偏高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既然学生经常混淆,这就说明他是学生的知识已混点,索性我就“小题大做”,把这两题型分别罗列成两个训练专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它们的异同,形成一个知识表格,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最终理解清楚两者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代替学生;学生容易混淆的,让学生给学生解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不会的,教师要精讲、多讲。课后还要把易混淆的、教师精讲的知识点,形成专题多训练。这样做确实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去探讨、实践。
三、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我们根据考纲、教材和学生实际形成的一种教学预设,是一种“计划”。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和意外事件,这些需要我们重视起来,进行课后反思进而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教学。
有一次在作文教学中,我讲到当今高中生在语文的学习方面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本来是想博学生一笑,活跃一下课堂氛围。有学生提出,当今社会在发展,初中确实还有鲁迅的文章,但是高中课文中鲁迅的文章好像只有《纪念刘和珍君》还让背诵,但是高考考纲中明确指出:这是不考的内容,既然高考都不考所以学生也不再作为重点,既然考纲不把这些作为重点,高中生有何惧周树人呢?对于这一“意外”我当堂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但是课后自己认真地进行了课后反思。其实,鲁迅的文章对现代中学生来说,在思想引导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可够引导学生在修辞和语言运用上灵活的掌握。我及时将这一知识点补充到教学中,相信不就还会运用到。
搞好高三语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在不断的反思摸索中,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教学效果。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