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与预后分析
2014-09-16索军芳
索军芳
郑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53
本文分析我院2011-10—2012-10收治的3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临床特点与预后,探讨如何提高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儿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1],重症标准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意识障碍;(2)频繁抽搐;(3)肢体活动障碍;(4)呼吸节律不齐。年龄6个月~13岁;男18例,女12例;入院时起病1~7d。入院前均有发热,体温>39℃,11例有流涕、咳嗽等前驱呼吸道感染,15例有呕吐症状,23例发生抽搐,5例频繁惊颤、呼吸节律不齐。排除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中毒、急性脑出血等。
1.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病原学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M阳性5例,柯萨奇病毒抗体IgM阳性8例,EB病毒抗体IgM阳性3例,EV-71病原学分离阳性5例,腺病毒抗体IgM阳性2例,病原学检测阴性7例。患病1周内查脑脊液:白细胞数(0~15)×106/L 9例,(15~400)×106/L 21例,蛋白正常25例,轻度升高5例,葡萄糖及氯化物均正常,治疗2周后复查脑脊液白细胞数、葡萄糖及氯化物均正常,脑脊液蛋白升高者10例。患病1周内查头颅CT:正常21例,异常9例,表现为散在片状低密度影、脑水肿或局灶性高密度影。患病1周内查头颅MRI:正常14例,异常16例,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局灶性高密度影,多发片状异常信号,异常低密度影等异常,波及丘脑、基底节、颞叶、额叶、枕叶、小脑等不同区域,DWI像异常信号明显。治疗2周后复查:头颅CT 15例异常,表现为局限性软化灶、脑萎缩,头颅 MRI 20例异常,表现为病灶消失或缩小,脑萎缩,脑内液化灶、软化灶形成、胶质增生,细胞毒性脑水肿等。动态脑电图:患病1周内,30例均有异常,均表现为背景节律异常,表现为弥漫性低波幅或高波幅慢波,见于单侧或双侧,20例伴出现阵发性或局灶性尖波、棘波、尖慢波,单侧脑电图异常者头颅MRI显示为单侧异常信号。治疗2周后复查:10例背景节律异常明显好转,表现为背景波略慢,仍18例有背景节律明显变慢,11例合并癫痫波发放。血清及脑脊液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检测:患病第1周内血清NSE异常升高者13例,正常17例,脑脊液NSE异常升高20例,正常10例。治疗2周后复查血清NSE升高8例,脑脊液异常升高10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早期采用20%甘露醇液2.5~5 mL/(kg·次)静脉注射,每4~8小时1次,交替应用呋塞米注射液(0.5~1)mg/(kg·次),1~2次/d,或甘油果糖注射液2.5~5ml/(kg·次),1~2次/d;抗病毒治疗采用利巴韦林针10~15mg/(kg·次),分2次静滴,7~14d,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EB病毒感染者,采用更昔洛韦针5mg/(kg·次),q12h,连用14d,或阿昔洛韦针10mg/(kg·次),q8h,连用14d;同时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针400mg/(kg·次),连用5d;早期用地塞米松针0.3~0.5mg/(kg·次)静脉注射,连用3~5d,高热不退时用至1~2周;同时用醒脑静针0.5 mL/(kg·次)静滴,连用5~7d;同时给予维生素、能量、电解质、吸氧、退热等治疗,发生脏器功能损伤者给予保肝、营养心肌等治疗,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2例,鼻导管吸氧10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8例,应用苯巴比妥针、地西泮针、咪达唑仑针、丙戊酸钠口服溶液、左乙拉西坦片等控制抽搐措施。
2 结果
30例患儿中临床治愈13例,13例中病初脑脊液均有异常,病初头颅磁共振2例异常,表现为小片状低密度影,治疗2周后复查MRI基本正常,或仅表现为脑萎缩。其中患病1周内查血清NSE异常者1例,脑脊液NSE异常者6例,治疗2周后复查血清及脑脊液NSE均正常。遗留轻微后遗症8例,表现为单侧肢体活动障碍或症状性癫痫,智力无明显异常;5例头颅MRI早期有异常,2周后复查病灶明显缩小,异常信号逐渐消失,其中3例头颅MRI病灶范围位于基底节区、丘脑区,2周后复查时病灶趋于胶质化、缩小;早期血清NES异常3例,脑脊液NSE异常5例,治疗2周后复查血清NSE异常1例,脑脊液NSE异常3例。严重后遗症7例,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力肌张力障碍、智力障碍、癫痫、失聪、失语等。7例中患病1周内头颅磁共振及治疗2周时复查均有异常,病灶范围广泛,波及脑干、皮质及脑内多区域异常信号,治疗2周时复查脑电图仍为低波幅慢波,治疗2周时复查脑脊液及血清NSE仍高。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衰竭,患儿年龄为10、14个月,感染病毒均为EV-71病毒,早期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未见异常,NSE升高,头颅磁共振均提示有脑水肿或脑干病变,因死亡未复查脑脊液。2例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者,均在住院第4个月时拔管,转康复科治疗,年龄均>5岁,其中1例意识清楚,智力、运动基本正常,1例智力低下,肢体活动无明显障碍。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预后情况
3 讨论
儿童病毒性脑炎是各种病毒性感染诱发宿主失控的免疫反应[2],其病情轻重及预后与患病年龄、感染病毒种类、治疗早晚、患儿自身免疫功能有关。本组30例患儿中2例死亡,年龄均<2岁,头颅MRI提示脑干病变、预后差,感染病毒均为EV-71病毒,有研究认为,儿童脑组织代谢旺盛,脑细胞代偿功能强,组织损伤修复迅速[3]。但本文研究发现,在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中,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可能与婴幼儿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不能耐受病毒性感染诱发的强大异常免疫反应有关。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或出血性脑炎,本组病例中,5例患儿感染单纯疱疹性病毒,2例遗留严重后遗症,3例预后较好,预后较好者头颅MRI未见到明显典型出血坏死性改变,仅表现为大脑半球的水肿或小脑病变,可能与宿主抵抗力强,异常免疫反应未影响到颅内关键部位有关,亦可能与治疗及时、有效阻断了异常免疫有关。EB病毒感染的病例中,临床治愈率较高,柯萨奇病毒感染的患儿多有咳嗽、呕吐、流涕等前驱症状,病情轻重不一,临床治愈者亦有遗留严重后遗症者。本文认为,预后主要与治疗是否及时、宿主的抵抗力、是否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有关。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治中,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及脑电图检查常作为协助诊治手段。本文发现,30例患儿动态脑电图检查均有背景节律异常,波幅越低提示病情越重,预后越不佳。头颅CT在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早期不优于头颅MRI。本研究发现在住院1周内行头颅CT检查正常,头颅MRI检查已发现明显病灶,且发现头颅MRI病变越广泛预后越差。研究认为,MRI表现病灶累及范围越广泛,弥漫性脑肿胀越严重,临床上意识障碍越重,此时应采取措施减轻脑水肿[4]。本文发现NSE血清和脑脊液联合监测对判断病情轻重及转归有临床意义。病毒性脑炎患儿NSE升高,可能与大脑神经元脑细胞变性、坏死,进而将神经元细胞胞浆内的NSE释放有关[5]。
总之,对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治,除积极有效的抗病毒、调节免疫、对症治疗外,及时进行头颅MRI、脑脊液、动态脑电图、病原学检查、血清及脑脊液NSE检查能有效指导治疗,为改善预后、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提供参考。
[1] 诸福棠,胡亚美,江载芳,等 .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9-762.
[2] 汤春辉 .儿童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3):276.
[3] 李波,雷海花,刘少波,等 .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的影响因素及 MRI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3):12-14.
[4] 侯晓君,谢文煌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磁共振影像特点[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7):537-538.
[5] 汤卫红,江雪娟,王惠庭,等 .病毒性脑炎患儿NSE、SI00B蛋白和神经肽Y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4):47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