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如何「介入」书稿写作

2014-09-16郑艳杰

现代出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类图书书稿编者

“编辑是为人作嫁衣”,如何更好地为作者和作品做好“嫁衣”,是编辑工作应该持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但编辑仅仅做“裁缝”是不够的,一定要做“设计师”。即不能只针对样稿、定稿进行修修补补,一定要介入成稿的前期策划和写作之中。本文探讨了编辑介入书稿写作的时间和方法,以期通过编辑对书稿的“隐形介入”和前期操作,更好地提升书稿质量,提高书稿运作效率。

一、编辑何时介入书稿写作

编辑介入书稿写作,要基于书稿的成稿过程。作者写作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酝酿、成文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介入的最佳状态是在酝酿阶段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确定选题意向。良好沟通的前提是编辑事先有这方面的选题规划,对此领域当前进展和该类图书的目标受众有较为准确的了解,对此类图书可能的销售前景有一定的现实研判,进而确定该选题有无深入挖掘的可能和必要。

书稿写作本身就是作者逻辑梳理、实例考证、撰写成文和修改完善的过程。与之对应,编辑介入也应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选题意向、框架搭建、样章规范和统稿定稿的范式。编辑和作者的思想同步,有利于及时了解写作进度,从而较好地实现编辑业务知识与作者专业水平的优势互补,从书稿内容和形式上保证其易读性,扩大目标受众。

二、编辑如何介入书稿写作

1.专著类图书的介入

市场分析

对于专著类图书,编辑重在了解其出版的社会效应和学术价值。此类书稿应突出原创性。如何了解一部专著书稿的原创程度,预测其学术影响,关键在于编辑对该领域前沿学术动态和学术成果的掌握。相关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是编辑必须关注的。编辑应具备对该领域学术动态的敏感性,客观分析书稿的学术价值,保证学术专著类图书出版的前瞻性和高品质。

确定意向

在对该领域学术动态作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编辑必然十分清楚此领域有哪些专家、学者。编辑应该密切关注大领域中的小领域引领学者,利用参与学术会议的机会,带着问题与这些专家沟通,就出版意向征求他们的意见,及时了解他们的科研动态,尝试把自己的出版计划与专家的学术科研结合起来,帮助作者实现项目完成与图书出版的双丰收,赢得作者信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这一阶段,编辑的介入主要体现在图书选题意向与作者科研项目的对接上,有利于意向选题社会效益和出版时机的整体把握。

框架搭建

专著类书稿撰写需要合理科学的框架目录。专著类图书强调书稿内容的原创性,原创性体现在书稿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中。编辑一旦对目录框架有疑问,一定要向作者明示,帮助作者重新梳理,安排章节层次,建立更为稳妥的层级框架。

样章规范

编辑一定要高度重视作者提供的样章,具体包括样章的层级安排、标题提炼、语言风格、段落组织、语句表述、标点符号等。只要编辑给出的规范是具体的、合理的,作者一般都会予以采纳。当然,在审读样章时,编辑要充分尊重作者的思维逻辑,尊重作者行文的层次体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比如层级小标题的提炼要求、某部分的篇幅比例等。如果是纳入出版社自主策划系列的书稿,编辑需要事先向作者提供该丛书的统一体例要求,以便统一章节层次和风格表达。比如《应用翻译学》作为一部由20余位领域专家共同打造的高端学术专著,主旨一致,风格有异,体现具体分领域研究特色的同时,从层级设置、标题提炼、篇幅设置和语言繁简等方面又充分保证了全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为成书出版的高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材类图书的介入

市场分析

教材类图书策划应基于对已有教材的充分调研,重要的是了解该学科的课程设置情况、授课教师对正在使用的教材的看法和理解、学校对教师自编教材的相关政策,等等。目前,图书市场同一课程的教材几乎随手拈来,但教师却普遍反映难以找到适合的教材。这种矛盾现象是编辑策划教材类选题首先要关注的。

编者的教学理念是否科学,编写体系是否合理,编写态度是否端正都直接影响着教材的质量。教材的编写既要保证内容品质,也要重视学生使用的可能效果。因此,编者尤其是主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确定主编人选是编辑首先和首要的工作。然后,编辑还需要就市场同类图书的读者定位、拟编写图书的体例要求、选材标准与编者进行沟通和协调,从出版前端切实保证成书的出版品质。

确定意向

基于对市场同类教材的分析、对同类院校课程设置的详细了解、对具体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的成果研究,编辑大致明白自己需要的作者人选。通过邮件联络或会议接触,与潜在作者进行充分交流,掌握其写作计划,关注其学术和教学的社交网络,大胆提出组织相关书稿写作的思路和想法,图书选题随之得以落实。

框架搭建

鉴于同类院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不尽相同,要使一种或一类教材适合所有类型、层次的教学,是不现实的。一本书或一套书的读者对象不是越全越好、越广越好,而是越具体、越明确越好。编辑应会同作者确定图书的具体读者范围,在章节设置、材料选择和语言表述方面尽可能适应该群体的接受程度。

对教材类书稿写作,编辑对图书的主题结构乃至写作风格等创作要素都应有明确的要求,此阶段介入程度越高,后期定稿就越顺利,图书品质就越优良,市场销售就越理想。因此,编辑应就书稿章节设置等与作者充分交流、沟通,必要时可以在参编者院校就目录进行问卷调查。对于重点教材,有必要召开专门的书稿撰写讨论会、审定会,集体确定书稿的整体框架。

样章规范

教材类书稿的样章对参与编写的人员有示范作用,体现在材料选择的难易度、语言表达的繁简性和练习设置的适度性等方面,因此,样章的完善需要所有编写人员的共同参与,集思广益,规范写作。为扩大教材类图书的使用范围,参与编写的人员由跨地区、跨院校,具备相同生源条件和相似课程设置的高校教师构成。以《英汉笔译全译实践教程》为例,该书编者20余人,涉及院校10余所,分布在全国各地。如何把这么多分布广的编者组织起来,把每个人的想法系统、科学地贯穿在一本教材之中,是主编和编辑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任何教材的编写,从体例到行文,无不体现着编者的编写思路和方法。样章的作用,就是让所有参与编写的人员从主编的样章中明白贯穿在其中的教学理念及思维导向。领会到样章“精神”后,集体沿一个主旨,发挥各自教学科研专长,最终汇成教材精髓。编辑在这个层次的介入,实现了编辑业务知识与主编学术组织水平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共创精品。

通过对编辑介入两种类型书稿的探讨,本文认为编辑越早介入书稿写作,介入的程度越高,对进入出版流程的书稿,编辑介入的程度则越低,因此,为保证成稿质量和图书品质,编辑应尽可能早地介入书稿写作。通过对书稿写作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介入,能够更加有效地完善书稿质量,保证出版品质,赢得市场认可,获得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郑艳杰,国防工业出版社副编审)

参考文献:

[1] 陈金川. 编辑能介入文本制作吗?[J].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03-09.

[2] 潘启雯.五代图书编辑学人的理念碰撞[J].中国图书商报,2011-8-26.

[3] 谢海宁. 回归编辑的原点[J]. 编辑之友,2013(3): 91~92,96.

[4] 刘红霞. 成功的编写会是书稿质量的保证[J]. 科技与出版,2012(9):36~38.

[5] 郑艳杰. 翻译教材编写中的方法论[J].中国科技翻译, 2013(2): 41~43,50.

猜你喜欢

类图书书稿编者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开创科技类图书的新板块
码洋上升 前景广阔
为生活加点“料”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
奥运类图书出版形势分析与趋势预测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