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两首不同版本的声乐作品
——《昭君出塞》
2014-09-16林若瑜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音乐学福建福州350000
林若瑜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音乐学 福建福州 350000)
对比分析两首不同版本的声乐作品
——《昭君出塞》
林若瑜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音乐学 福建福州 350000)
由刘麟词、王志信作曲的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和张太旗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的声乐作品《昭君出塞》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写成,把王昭君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呈现出来,彰显了昭君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雄气概,弘扬了民族精神。
对比分析;声乐作品;《昭君出塞》
两首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分别由刘麟词、王志信作曲;张太旗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两首作品均塑造了一位才貌双全、深明大义,为国家统一和团结做出贡献的英雄女性形象。但两者在结构布局、歌词、旋律曲调等方面大不相同,下面具体阐述(以下将王志信曲称《昭君出塞1》;王祖皆、张卓娅曲为《昭君出塞2》):
一、两首声乐作品的结构布局
通过以上分析,《昭君出塞1》是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而《昭君出塞2》是不带再现的并列式的三段体结构。《昭君出塞1》重叙事,情感线索为“昭君对离别家园的诉说”——“匈奴人民对昭君的热情欢迎”——“充满戏剧性地描述昭君内心的情感活动”——“对昭君的歌颂”。《昭君出塞2》重抒情,通过三段不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层层推进,直抒胸臆地赞颂了昭君出塞的感人故事。其中,《昭君出塞2》无间奏和尾声,它的连接巧妙而紧凑,而《昭君出塞1》每个段落都有间奏作为连接。
一、两首声乐作品的歌词内涵
《昭君出塞1》的歌词:
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女儿情,连胡汉,从此长城无锋烟。纵马塞上行,放眼敕勒川,绿草绕毡房,牛羊接蓝天,胡茄迎远客,长袖舞翩迁,阿妈捧奶茶,暖在我心间。回首望中原,千里麦浪翻,炊烟夕阳里,黎明得平安。古来都说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一直出塞曲,慷慨越千年。
《昭君出塞2》的歌词:
这样的爱,敢牵万里伤怀,不惜香魂,大漠青冢埋。这样的爱,自品千种感慨,甘愿琵琶曲里声声哀。从来嫔妃笑凄然,怎比昭君真情在,与其汉宫秋里自徘徊,不知朔方胡天独去来。昭君呀出塞,你爱随家国所爱痴心不改,昭君呀出塞,舍得这旷世怨仇悠悠千载,远去了鼓声,沉埋了胡笳,汉家父老苦念你揪心萦怀。等老了太阳,等老了月亮,今天还在热盼你青春归来。昭君出塞,你的故事悠悠千载。
通过以上分析,《昭君出塞1》除最后一句歌词直抒胸臆以外,几乎所有的歌词都在叙事,通过描述昭君离别家园时的情愫和到了匈奴之后的生活场面来侧面烘托昭君的伟大,它勾勒出的不是昭君的“怨”,而是昭君的“高尚”。《昭君出塞2》则是开门见山地赞扬了昭君对祖国和家园博大的爱,随后通过一句“从来嫔妃笑凄然,怎比昭君真情在”,将昭君的品格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而“远去了鼓声,沉埋了胡笳,汉家父老苦念你,等老了太阳和月亮”一句,将世人对昭君的惋惜和哀叹表现出来。这也正是两首作品最大的不同,前曲重称颂,后曲更多的是感叹。
二、两首声乐作品的旋律曲调
A段,《昭君出塞1》旋律迂回婉转,音程多为级进进行,多用装饰音(包括单倚音、跳音、上波音、)颇有中国戏曲唱腔的韵味;《昭君出塞2》旋律大气而干脆利落,还加入了变化音,通过小连线使语言更加亲切,特别是b句,加入了休止符,使音乐更有张力。
B段,两首《昭君出塞》的速度都较为活泼,《昭君出塞1》每分钟144拍,而《昭君出塞2》每分钟156拍,前曲的前半部分是带着小连线的旋律,让人感受到昭君驰骋在匈奴草原的场景,后半部分在较慢的速度上陈述,音程跳进较前段幅度更大写,表达了昭君远嫁后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后曲在高音区上开始,长达7拍的高音到小字二组的E音,一个“呀”字下滑音的使用,揪人心肺,叹出昭君离别家园的艰辛生活。
C(A’)段,两首《昭君出塞》的速度都比前段更慢,特别是前曲,速度为每分钟58拍,后曲为每分钟86拍。此段《昭君出塞1》节奏较为紧密,音程大跳,配合休止符、倚音、上波音、附点十六分音符,小连线等等复杂的节奏,将昭君为国家和人民远嫁匈奴的颂歌展示出来。《昭君出塞2》节奏拉宽,音程较少大跳,通过平稳而有规律的旋律线条歌颂昭君的故事。
[1]邬丹.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演唱艺术诠释[J].群文天地,2011,8.
[2]杨馥嘉.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创作特点[J].文海艺苑,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