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街”的历史文化探访
2014-09-16段又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市杨浦区200092
段又今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市杨浦区 200092)
“青田街”的历史文化探访
段又今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市杨浦区 200092)
青田街一带位于台北市大安区龙安里,日治台湾时期旧称昭和町。是台北市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日式建筑群之一,其中多处已成为市定古迹。其中以七巷六号马廷英教授故居最为著名,其建筑特色为洋和折中式日式建筑,本文试探讨青田街历史文化古迹及其建筑特色。
2013年下学期,有幸得到学校的交换名额,来到国立台北师范大学交换学习半年。当时选的台史所的古迹导览与文化旅游课程,至今仍使我记忆犹新。台湾的启发性、实践性教学经历对我而言也是全新的。课程要求以五到六人的小组为单位,对台北市周边的古迹进行考察、探访,随后以导览者的身份带领全班同学参访这些古迹景点。因此作为青田街小组成员,我对青田街进行了资料查询之后,又特意预约了实地导览参访。
一、青田街历史文化概观
青田街坐落于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 毗邻国立台湾师范大校园,步行仅需几分钟脚程。是什么使得青田街成为“古迹”呢?这还要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说起,1922年,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也就是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立。1928年,也就是日治昭和三年,台湾唯一的一所大学台北帝国大学成立,这所学校也就是国立台湾大学的前身。两所高校成立之后,教授的住宿问题亟待解决。于是校方在青田街购置土地。许多教授也就纷纷利用这些土地,自行设计、建筑房屋。这批住宅的建筑风格大都为“和洋折衷式”建筑,但因为房屋都为各教授自行设计,所以外观也都各具特色。21世纪以来,台湾政府把青田街社区的两栋建筑定为古迹,六栋定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
走进青田街,立即被一种素雅、宁静的气氛所包围。青田街虽已不是几十年前的模样,但仍会散发出一种诱人的人文气息。旧时的教授住宅还保持着原样,但用途却早已改变。有的成了茶馆、咖啡馆,有的成了书店,还有的仍有住户居住。
二、马廷英故居“青田七六”概况
青田街中,以马廷英教授的旧居“青田七六”最为著名。“青田七六”顾名思义,指的是青田街的第七巷六号。1931年,由台北帝国大学农学部的足利仁教授出资修建。战后的1945年间,日本战败,台湾由国民政府接收后,派遣马廷英教授及其他几位教授来接管台湾大学,马教授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古生物学家。直到2007年,马教授的第二任夫人过世后,把房屋交还给了台湾大学,并成为市定古迹。现由黄金装饰团队接管,自行休整保护,自负盈亏,这种的古迹保存模式也是我之前闻所未闻的。现今的“青田七六”已经装修成为日式餐馆,但定期会举办参访活动。可以看出的是,虽然是由非官方组织负责古迹维护,但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在整个参访过程中,都严格限制屋内人数,并且一律要脱鞋穿袜进入。
“和洋折衷式”中的“和”指的是日本,“洋”指的是西洋,所谓“和洋折衷式”实质上指的是西洋元素和日本元素混合式建筑。因为“青田七六”的设计、建造房屋者是足利仁教授,他是日本人,所以建筑自然透露着日式风格。颇具日本代表性的“鬼瓦”,屋瓦上面稍微凸出的“鬼头”,包括用来挡雨的“雨淋板”,都瞧瞧透漏着房屋旧主的身份讯息。门口两个方形立柱上面的“十三沟砖”是典型的西洋元素,共有十三个沟槽,据说当时日本统治者担心有一天美军、中国或是其他国家军队跑来轰炸塌,所以这个建筑物弄成这样。如果平面的话,太阳一照射,很容易反光,但这样就不容易反光,所以在空中看这个建筑物不会很明显,并且这些砖的颜色在一定区域是保持一致的,比如中正堂是土黄色的,世华大厦是浅绿色。台湾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周边则类似天蓝色。
三、院落及室内布局
一进大门,院子就展现在眼前了,庭院十分宽敞,院子中间偏左手边是一株樟树,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树龄。树边有几颗石头,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家伙,它们可都是从澎湖远道而来的玄武岩呢!台湾本岛是不产玄武岩的。这种布局明显体现了修缮古迹房屋者的用心。因为马廷英教授是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所以把古树和岩石放在他旧居的庭院中,也是十分搭配的。
进入房间之后,右手边是御手洗,也就是洗手间,再往前面是女中房,女仆住宿的地方;再往沿着走廊往里走是台所,也就是厨房。这几个房间统称为湿边,因为御手洗和台所等都要常用水,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巧妙心思。左手边分别是应接室、食堂、书寄、子供室。穿过广缘,座敷和次间(卧室)就映入眼帘。
穿过走廊到达屋后面的后院,由于之前查询过相关资料,知道后院的主体部分原为游泳池,而现在游泳池早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露天桌椅,以供食客就餐之用。
半天的青田街参访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但对于这片土地的探索远未结束。在专业导览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收获的不仅是历史和文化,也是一种久违的远离世俗的惬意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