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夏洞窟中的孙悟空形象

2014-09-15麦青

文史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唐三藏瓷枕诗话

麦青

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第三版(1997年)在“榆林窟”词条里说:“西夏洞窟中唐僧取经的故事中,孙悟空已成为猴像在绘画中出现,可能是最早的艺术形象,比《西游记》还早300多年。”(《词典》第961页)这段记载犹如蜻蜓点水,匆匆掠过,对一般读者来说,颇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那么,西夏洞窟中出现孙悟空形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在甘肃安西县城南约70公里,大约开创于隋唐以前(一说从唐代开始开创)而延续至元代,历800年,从而形成一片颇具规模的石窟群。1961年,榆林窟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唐僧取经图发现于榆林窟第3窟。此窟为西夏王朝(1038—1227年)所开,其内壁画从形制、内容、风格和题记来看,都与莫高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敦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此外,据万庚育《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艺术》一文介绍,唐僧取经图在榆林窟第2、第29窟等也有发现。而前述第3窟的唐僧取经图,表现为一个和尚在普贤菩萨左侧,正双手合十向菩萨礼拜。和尚身后有一猴脸的人牵着驮有包袱(里面似乎就是经卷)的马,也着双手合十礼拜状。“西游”队伍中的孙猴子形象在文艺作品中出现得最早的大致是宋元之际的评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了。而榆林窟第3窟的孙猴子的绘画形象的出现时间则在两宋之际,从时间上看,大概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还要早一些。这不能不为今人叹奇。

另据郁博文《瓷枕与〈西游记〉》一文介绍,在广东省博物馆的瓷器展览中,也陈列着一件引人注目的元代磁州窑瓷枕。枕呈长方形,白地黑花,色泽鲜明,长40厘米,宽17厘米半,前高11厘米,后高15厘米。上面也绘有唐僧取经故事,取经队伍中有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从榆林窟壁画到磁州瓷枕,乃“西游”故事发生、演变、成熟的一个缩影。榆林窟壁画中没有猪八戒和沙僧,则说明在“西游”故事中,孙猴子是最早加入取经队伍的。而从唐玄奘取经到西夏开榆林窟,中间间隔了500来年,这也是中国各族人民景仰玄奘法师不畏艰险、舍身求法精神而后开始形成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故事的一个过渡时间。这之中,孙悟空率先加入唐僧的取经队伍。一旦加入,他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南宋刘克庄有《释老六言十首》诗,其四曰:

一笔受楞严义,三节赠大颠衣。

取经烦猴行者,吟诗输鹤阿师。

又有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记述了永福县张僧人的一首诗,其中有“天上雄文贝叶鲜,凡生三藏往西天,……苦海波中猴行复,沈毛江上马驰前”等句。看来,两宋之际,孙猴子协助唐僧取经的故事也已流传很广,因此诗人才会用为典故。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类的“西游”文学作品,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猜你喜欢

唐三藏瓷枕诗话
瓷枕
瓷枕,透心凉
动机比能力重要
瓷枕·凉殿·蒲扇·夏衣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新诗话
大唐三藏聖敎序并心經
《西游记》与《取经诗话》之唐三藏形象对比
衔月楼诗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