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曼妙绘徽宣清水出芙蓉

2014-09-15伍文

文史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绘画艺术

伍文

巴蜀自古多才俊。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女画家陈曼蓉先生就是土生土长于成都的一位才俊。她不仅能诗会画,而且还可弹琴走棋;而更为人们所看重的,是她与人为善的人品和对艺术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

走进曼蓉先生画室,仿佛进入了一个植物与花卉的世界,墙上挂满了她的画作,飞禽百卉、古藤水仙、残荷楼阁、高士淑女,无一不流动着画家心中的诗意温馨。曼蓉先生一一给我讲解她的每一幅画作的意境,还拿出一幅正在创作待完成的画给我看。画面上只勾了线描,还要经过三矾九染的工序,才能完成,她如是说。仔细品读她的画,色彩诡谲多变,白的洁净,黑的深沉,蓝的高雅,黄的明艳,红的热烈,绿的鲜活,及至橙、褐、青、紫,天地万物所有的色彩都成为她心中的音符,幻化成一首首层次丰满、旋律优美的交响曲,去叩打读者的心扉。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她深深的热爱,融汇进她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喜爱与思考。

“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蜀中曼蓉先生并不为过。

曼蓉先生出身书香世家。她的祖父陈泽霈是前清秀才,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二十多年,曾任李烈钧部参谋长、川军第四师师长,与刘伯承元帅交往甚密。他后来在军阀混战时期遁世绝俗,潜心研习书画,卓有造诣;与黄宾虹、谢无量等著名画家有很深的交往。黄宾虹老先生带领吴一峰先生首次入蜀就是居住在陈泽霈的成都三道堰“一庐”寓所之中。还有一些影视名流,如赵丹、白杨等也与曼蓉先生的祖父、父亲有很深的交往。她的父亲陈震早年毕业于上海艺专,曾投在徐悲鸿门下学习绘画,长期从事绘画与工艺设计。因而,曼蓉先生从小便与书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陈震亲自教授她素描、写生,为她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本该生活得无忧无虑的曼蓉先生,却随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动荡,历经坎坷。7岁那年,原该背着书包,走进校园学习的时候,她却因家庭背景被挡在了校门之外,后来只能辗转将户口迁到一革命干部家庭才得以踏入成都市实验小学。她亲眼目睹家庭被抄、祖业没收,父亲随单位支援“三线”建设迁往德昌山区……她不得不和母亲、弟弟一起离开温暖、舒适、有着融融爱意的家,到成都郊区浣花溪租一农舍栖身。

清苦落魄的生活,使她养成了冷傲、清高、不善言辞的性格和向自我心灵寻求乐趣的习惯;同时,也给了她亲近大自然,细心观察花鸟鱼虫的机会。那时,画画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一般不敢公开习画;而她却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与探索。她把看到的一切都印在了心里,留在了笔下……

1972年,经著名书法家方滨生先生推荐,她第一次得到将兴趣爱好与生计相结合的机会——为水印社绘制出口扇面的加工工作。曼蓉先生倍加珍惜这一机会。她把每一个扇面的绘制都当着一幅作品来创作。这也便为她的绘画练出了坚实的基本功。1975年,成都市二轻系统在“文革”后期第一次公招,经过考试她考入美术公司,被分配到漆器工艺厂从事漆画制作。曼蓉先生充分利用职业提供的每周一次写生机会,水粉、油画、国画写意、工笔重彩……广泛地涉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从而为她日后艺术的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

曼蓉先生的绘画题材是多方面的,尤其擅长工笔人物、花鸟。她的艺术创作注重整体气势和韵味,作品色调丰富,清雅而厚重。曼蓉先生说:“对艺术,我不在乎什么风格,什么流派,我常常只以最直觉的感受——喜欢、不喜欢,爱、不爱来描述心中的感悟;没有界限,没有偏见和固定的规律,因为我爱的就是人臻于至美的精神世界。”多年来,曼蓉先生一直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建构着自己的艺术空间。

在曼蓉先生的人物画中,很大一部分是女性人物画,内容涉及历史人物西施、王昭君、杨贵妃等,小说人物林黛玉、薛宝钗等,佛教中的普贤菩萨等。在她的画中,古代历史文化故事、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工夫和个人品性修养相互结合,显示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想的寄托。她的人物画,给人印象至深的是中西合璧的人物样式鲜明突出,古雅而独特,意境清丽而华美。

在曼蓉先生的花鸟画中,可以充分地看到女性画家特有的娴雅性情。无论是牡丹、月季的花开正浓,还是梅花、荷花的清奇逸和,都具有一种风摇曳摆的风情,展示了一个饱读诗书女子的优雅内涵。

曼蓉先生的作品,不仅拥有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的风骨,同时,还隐隐地带有西方现代艺术史的线索。其人物的描绘、用色等技巧充分显示了她在西洋画方面的功底。她在对东西方艺术的征引借鉴之时,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个人风貌,凸显出鲜明的艺术品性,其超越理性的情性流露构成了画作独特的魅力。

曼蓉先生笔下的作品,每每神奇地充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与贵族气质。她在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与实践中,追求的不是对客观事物自然真实的描绘,而是对客观生活的概括、提炼、升华后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她吸收了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文化内涵与精神,又融入进西方现代绘画的色彩构成观念以及个人的生活感受和审美取向,营造出一种诗意般的现代生活情趣。这些因素酿就成她的艺术创作理念。

曼蓉先生曾尝试过多种绘画的形式,但时至今日,她仍痴迷陶醉于这样的创作状态,即通过一幅幅恬淡雅致的作品,去追求形式与意境的“唯美”。在相对烦躁的艺术氛围中,她坚定地保持着一份平常的心态与超然物外的从容。这样的作品,显然彰显着现代文化女性内心中对自我的观照、生活的理解、美的追求与精神的寄托。

曼蓉先生的作品在形制上非常丰富,不仅有四尺整张的繁华似锦大作品与常规的斗方,更有大写意式的竖屏张目和宋元院体花鸟画常见的金地团扇上,二三枝头小写意的情境。她所创作《龙吟图》《易安诗意图》《雾芍》《薛涛诗意》《生当作人杰》《出游图》《踏青图》和《琴韵》以及《玉瀑》《芙蓉太平》《淡妆素绮》分别入选全国和省、市及国际美展;多幅作品为国内艺术机构收藏,众多作品编入书画典集。她创作的《恶魔的饱食》连环画,于2000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她还著有《曼蓉先生画集》《曼蓉先生绘画艺术》《中国工笔人物花鸟画》等书,分别于1988年、2000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对曼蓉先生而言,人生的积淀、创作的灵感,都来自她的生活。几十年间,她曾背起行囊,看过九寨沟的仙境,观过峨眉山的日出,吃过重庆火锅,听过川江号子,坐过出海帆船。每到一地,她不仅留恋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而且喜欢亲身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通过艰苦的实践,曼蓉先生凭借自身努力,跨越了艺术道路上的一道道难关。如今,她的工笔画功夫已日臻精熟。圆润劲拔的线条,严谨精妙的构图,柔韧规整的章法,在她的《红楼梦人物》《秋池》等作品中运用自如。从她的作品中,体现出她对绘画的理解:画境之妙,在于虚实变化,虚者,意象淡化;实者,主体突出,精雕细刻。虚是第一位的,虚则灵,灵则有魂,有魂则画活矣。虚实相辅相成,方能显出山之玲珑而多姿,水之旖旎而多态,花之生动而多致。在虚与实,情与感的结合与营造中,曼蓉先生自然而然地把工笔与写意结合了起来。她认为,只有工写结合,才能形神达意,避免由于画面太工整而出现的腻烦、刻板、呆滞。曼蓉先生追求工笔画中的写意性,往往把抽象与具象结合,写实与写意相融,把浪漫主义的、象征的物象与实实在在的具象物体融于同一画面中,使两者尽力地统筹协调,以显示出画面的生命与活力,从而避免了物体的每一部分都采用写实的手法而产生的画面的板滞或拘束。我们衷心地祝愿正值创作盛年的曼蓉先生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永葆生命的风采,构绘出更多灿烂而不朽的佳作。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

猜你喜欢

绘画艺术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