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墨论书微语
2014-09-15陈沫吾
陈沫吾
自古之善书者多为长寿之人,何故?心态淡然之果也;人能把持其心态,世上又有何事不可为之;书家能具淡然之心态修炼书道,书艺不可不佳也。
作书当有敬畏之心,畏先贤之品格,畏书之道法。书虽小道,亦须静定。故我持书法亦如佛法之观念,始之于戒律,精求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书之极也。书家若不明此理,心粗气浮,百事无成。
书贵之于熟,熟则乐也;书忌讳于熟,熟则俗也。故书贵熟后生,生则生矣。学书当求其源头始,由篆、隶、行、草、楷,书艺上承下传不可不知也。
学书首推读帖。字可不天天练,帖不可一日不读。读帖如读史,贵在多读、细读、深度,读懂可养心也。读帖要做到用心去读,用哲学思辨的目光去读,观其字之形,品其神韵,如同用餐,细嚼慢咽;如同丝竹管弦在耳,浮想联翩,如此而已,方可举一反三。
学书之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对字形的临摹。余习书有年,了然于心不外乎把握好五个方面:轮廓概括法、物理重心法、中宫中心法、主笔显势法、几何辅助线法是也。
习书如何把握笔法,余认为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不可不知也。一是用笔的重与轻之关系,关乎笔痕线条的粗与细也;二是用笔的正与侧之关系,关乎笔痕线条的庄重厚朴与浪漫飘逸也;用笔的滞涩与疾速之关系,关乎笔痕线条的轻盈与凝重也。
书之线条,是书家心灵之轨迹也,如同书家的一张心电图。故习书不可不重视线条的走向、长度、位置、形态与质感也。
成就一个书家,我意离不开八个方面的意识:一是个人风格意识;二是原创意识;三是审美意识;四是技巧难度意识;五是自我反省意识;六是修养品格意识,七是字外功夫意识;八是虔诚专注意识。
真卿之书体态端庄、豪放,字存博大雄壮、气贯长虹之势,以“筋”胜,故千余载,同公权被世人冠誉为“颜筋柳骨”,其作品成为书史中之经典也。真卿书用笔以篆法入楷,故中锋用笔成其书法之典范。颜鲁公行笔雄健有力,笔力内含,落笔多藏锋,收笔多回锋,尤其起笔处圆笔远多于方笔。横轻竖重,对比强烈,双竖同出,左细右粗,相向对视;转笔常用提笔法,圆转直下,不作折笔,转折之笔多呈外圆内方。习颜既要强调其粗壮雄强,也要注意其点画用笔之厚重、雄健、遒劲也。
古之书论发展、兴盛与繁荣,大可分始于汉、成于魏晋南北朝、兴于隋唐、变于宋代、止于元明、复兴于清与民国几个时期。汉是吾邦书论之源头,亦是书之艺术渐趋自觉时期。扬雄《法言》同许慎之《说文解字》,其论书思想推动后来我国书论发展出现了两极——尙意与尙象。汉时书体大备,研究重点当系对书“势”与书体之批评也。延至魏晋,书之审美强化,玄学始兴,理论研究之关注焦点属“心、言、象、意”四者间之关系。
宋之书论难与唐比肩,却能另辟蹊径,帖学盛行,故书论亦有革新与发展。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拘泥于法度之束缚,不必于点画、布置等方面斤斤计较,应着眼于作品中之风神意韵与书家之内在精神气质,自由抒发胸臆,故宋时书风谓之“尚意”也。朱长文《续书断》、苏轼《论书》、黄庭坚《论书》、米芾《海岳名言》、姜夔《续书谱》等,均系宋时书论之代表名著。《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甚大。
清中期有帖学与碑学之明显分流格局,且帖学由盛转衰,碑学日渐兴盛。故书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如笪重光之《书筏》和朱履贞之《书学捷要》是也。后期对碑学之探讨,有阮元之《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之《艺舟双楫》,康有为之《广艺舟双楫》,均系力作,并形成抑帖尊碑、重北轻南之风气。刘熙载《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做概括,强调各有所长,较之公允客观。不仅如此,刘熙载还对书之历史、书体演变与技巧、风格等亦有较周全、系统而精要之总结。清代碑学促使清之书艺发展与繁荣,并对近现代书艺之发展,影响深远。
时下之书千人一面,何故?展览比赛之弊端也。一旦金奖确立,书坛时风随之刮起,追捧者如潮,并占据一个时期之主流,如同麻将牌中胡的是清一色,行草书、隶书体之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昔日,以“中青展”据阵地的“流行书风”,曾在全国吹得甚欢,投稿者大多追随模仿“流行书风”,可谓趋之若鹜。然如今,又“城头变幻大王旗”,当年那种拙意逼人的“流行书风”已“过时”,逐渐让位于“二王”、孙过庭、赵孟頫、董其昌一路的小行草书者,外加“拼贴”而成的当下所谓经典“帖系色彩书风”矣。
书之演变亦即书之字体演变,其史悠久,沿革流变,异彩迷人。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至小篆、隶书,再至东汉、魏、晋之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无不散发着艺术之魅力。殷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秦统六国,开书之先河;两汉时期,求度追韵,主流石刻,支流瓦当、玺印文与简帛盟书墨迹;三国两晋南北朝,衍变正书出,钟繇创之,《荐季直表》、《宣示表》,雄视百代之珍品也。两晋时期,书追中和恬淡之美,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之妍放疏妙迎合士大夫之口味,世人觉悟,文字书写,美在其中。隋唐五代,求规隆法;宋至明中,尚意宣情;明中至清,抒情扬理。
书之发展,时至今日,因书写工具的变化而产生了硬笔之书艺。硬笔更多是服务于实用,上升为书艺,必须有自己完备的技法、理论基础、审美评价标准。当今习硬笔书者,大多是盲人牵盲人,或说是盲人摸象。故此,余倡导习硬笔书者,亦须秉承传统、学习经典、坚持正道、创造未来。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