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经济因素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

2014-09-15王鹏郭弘宇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人口结构

王鹏 郭弘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非经济因素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进而为货币当局调节货币供应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技术进步与受教育程度与现金漏损率成反比例关系;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现金漏损率也越高。非经济因素难以数量化,货币当局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引导,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

关键词:现金漏损率 城市化水平 技术进步发展 人口结构 受教育程度

现金漏损率又称提现率,是现金漏损额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这也是影响货币乘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衡量现金流出银行体系的指标,这部分现金直接流通在银行系统外,不参与创造派生存款。根据定义,按不同划分口径,不同的货币层次来分析现金漏损率的计算数据。现金漏损率可以存在不同的公式表示:按照狭义的统计口径,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活期存款作为狭义货币的组成部分。现金漏损率的计算公式为:

是货币划分层次中的通货,也即流通中的现金。是狭义货币量,由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组成,也即包含和活期存款。

从长期来看我国现金漏损率不只是具有周期波动趋势,更是随时间变化而趋于下降。非经济因素对现金漏损率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城市化水平、技术进步发展、人口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四个因素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城市化水平体现的不单是一国城乡差异的程度,它还能反映出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一国经济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以及经济内部环境优劣。

人口城市化就是由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所导致的。而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不仅有农村人口转向城市的变化过程,同时还伴随着农村的生存生活方式转向城市生活方式。因此,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国内消费需求有着重要影响,进而会对现金漏损率C有着较大的影响。城镇居民由于他们外部经济环境设施导致了其支付手段多种多样,可选择范围广,而且一些非现金支付手段更为简便快捷。导致其现金漏损率要小于乡村居民的现金漏损率。乡村居民则与城镇居民相反,他们由于经济设施不完善健全支付手段较为单一,大部分交易支付均采用现金,因此相对现金需求程度要高,导致其现金漏损率偏高。

广义上的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不断累积和改革。而作用于金融体系中,技术的进步发展给金融带来了很大的革新变革。电子支付的发展就是技术发展进步的具体体现,就针对现金漏损率而言,消费过程中的支付手段则会直接影响现金漏损率的大小。若一国居民更倾向于非现金消费,那么其消费更多的是通过银行等系统进行非现金转账支付,同时社会上将变小,而与银行储蓄相关的将会很高使得现金漏损率降低。若一国居民更倾向现金支付,势必会提高社会上流通现金的增加,这些现金大多是从中非直接转化过来,进而减少现金漏损率。

目前,我国虽然处于电子货币发展初期,但是已经出现电子货币对狭义货币供应量小幅度提高的影响。电子货币的使用需要银行较高的储备资金,具有降低货币乘数的效应,但是对活期储蓄和现金有明显的替代作用,并提高银行可放贷资金数量,具有提高货币乘数的效应。银行卡的高速发展已经产生了现金替代作用,货币乘数不断变大。央行支付清算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金融机构需要保持的最低流动性不断下降,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提供技术可能。金融创新会使现金漏损率下降,因为金融创新出很多报酬率高同时又方便安全的信用类工具,此创新会增加持币的机会成本,进而减少公众持币量;同时,金融创新相应的能够使转账结算更快捷更方便,使存款的成本费用低廉,那么社会的支付习惯也会相应调整变化;公众愿意持有活期存款而相应减少现金持有,放大了现金乘数使等量的货币支持更多倍数的货币供应。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不仅表现出一国的人口分布模型,同时还能通过各个有明显区别的年龄阶段在他们消费中所采用的支付方式和手段来影响现金漏损率。老龄人口主要消费方必需品和消耗品,而消费时的支付手段则主要是采用现金支付。相反年轻人的支付手段更多,更倾向于采用便捷的支付手段如刷卡消费。同时信用卡消费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信用卡的广泛应用促使年轻人形成超前消费的理念。因此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减少和中年青年人的增加,会使得社会中流通现金减少进而减少现金漏损率。

受教育程度与教育投入以及教育成果流动有着很大关系。高等教育程度目前已经和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宏观来讲高等教育普及率高的国家其文明开放程度也会比较高,整个内部环境良好;微观来说高等教育程度高的居民其思维更加灵活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这两方面都会改变居民消费的支付手段进而影响现金漏损率使其降低。如果受教育程度不高,则与上述情况相反。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科技飞速进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人口结构、消费行为等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很难受到短期内的控制和改变的,只能通过一些政策措施进行引导并合理加以运用,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货币政策当局在运用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应该考虑到现金漏损率在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影响,特别是非经济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长期、难以控制的影响。在调控之前要充分衡量各种经济、非经济因素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准确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芳,李俊. 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变动分析[N].暨南学报,2009,(3).

[2]梁强,唐安宝.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基于中国数据的动态分析[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0,(5).

[3]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银行业务创新”课题组. 金融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J].经济研究参考,2002,39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口结构
我国人口结构、生命技术与经济增长初探
生育政策调整对农村人口结构的影响
中国人口结构转变下的社会保险发展
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以房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