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9-15张金阳
张金阳
摘 要: 思想政治学科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学科知识及围绕世界观、人生观的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科学,是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的学科体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正是在这些学科知识的传授基础上。其理论知识很抽象,对于初中生来讲要很好地掌握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关心的问题。通过对思想政治课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本学科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从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课后辅导三个方面着手,就如何实施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有效备课 有效课堂 有效课后辅导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初中政治老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学生反映政治课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成绩总是上不去;也有同行感慨政治课难上,很努力备课、上课,但课堂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这就涉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关心和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一线教学中,我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我认为要做到有效教学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有效备课
有人说备课这还不简单,对于老师来说,备课是一种常态,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备课是有效备课,而不是为备课而备课,为此我认为首先应在教材上下工夫。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道理。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教材,甚至有的这样想:教材很简单,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思想政治学科是具有真理性、科学性的学科,很严密,不容许老师出尔反尔、朝令夕改,应严肃对待,这就对老师的备课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应研透教材,对教材的知识体系做初步的判断、归纳,而后,研究教参,进一步细化三维目标。
其次,在钻研课标上下工夫。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只有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哨,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
再次,在了解学生上下工夫。很久以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真正把学生当成教育主体看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向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知识,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公民的课程。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是中学政治课大纲明确规定的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可以说既是丰富课堂气氛,又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因此备课时要注意收集时政要闻,联系生活实际,不能让政治课成为简单的说教课。
二、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孔企平教授认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课堂上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的程度如何是影响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政治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要构建有效课堂,我认为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以人为本引领教学。
成功有效的教有赖于一种平等的、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内心感受,在彼此交往中,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把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亲和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恰当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回归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更具效力。如在一次课堂上,深奥难懂的哲学理论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他们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既总结了自己,又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
(三)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
政治新课标理念强调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性的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清代学者龚自珍说:“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应包容学生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独立人格与内心的自由。在日常政治教学活动中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评价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
三、有效的自我反思与课后辅导
(一)注重个人的自我提升,不断反思。
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终点,教师还应该在课后及时反思。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为此,要做到有效教学,还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懂得反思、善于反思,及时总结教学中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二)加强课后辅导。课后辅导是教学系统运行的环节之一,是课内教学的辅助、补充形式,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沟通师生情感、实行因材施教。课后辅导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事先确定辅导的对象、内容及如何辅导的方法。课后辅导的内容主要是解答疑难,堵漏补差,扩展提高,端正态度、指导方法等。课后辅导的对象应该既有学习困难者和存在学习障碍者,又包括学有余力者和因故缺课者。在实际辅导过程中,往往以前两者为主。因为学有余力者,只需要点到即可,他们自己可以研究问题。要做好补差工作,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准确找出差的原因:是知识、技能基础薄弱,还是方法、能力缺陷?是智力因素引起,还是非智力因素造成?是学生方面的问题,还是教师方面的问题,或者在家庭、社会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等等,然后针对问题根源寻找有效措施。对后进生的辅导,要做到友善交流,从赞美着手,从鼓励入手,因为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这样辅导才会有效果。
学无定法,有效教学不是千篇一律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慢慢摸索,不断总结,提升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孔企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3]齐凤琴.政治课中学教互动式教学的探索:成才之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