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研究

2014-09-15龚伟赵中华

世界地理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路径依赖演化

龚伟+赵中华

摘 要: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是在乡村旅游社区地域范围内,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文化景观的总和。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演化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将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演化置于演化经济地理研究框架内,认为其经历形成之前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锁定或创新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特征和演化机制各不相同。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演化是在遗传机制、变异机制等内因和选择机制、起点状态、关键事件等外因共同作用下,随着产业变迁而发生的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路径依赖;演化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正日益成为稀缺资源,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的乡村社区也成为都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达2600万①。但与此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社区在经历早期的快速发展之后,直接面临游客量下滑、旅游收入下降、城市化或商业化现象加剧、乡村景观特征减弱并迅速进入衰退阶段的发展状态,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乡村旅游的“围城效应”[1]。乡村旅游社区复杂的演化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2]、社区增权[3]、社区治理[4]和社区居民感知[5]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而景观空间的演化是乡村旅游社区演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应用演化经济地理等相关理论对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演化进行研究,对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社区演化的相关研究内容,推动乡村旅游社区向良性方面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文献研究

1.1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概念内涵

景观是地球表面的动态系统,是包括地球表面的沉积物、岩石、土壤、动物、植物以及土地形态等复杂体,而且还包括空间结构内在的能量物质变换过程[6]。景观通常可以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大小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指完全未受到或受人类影响较小的景观,称之为自然景观;第二类是指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景观,称之为人源景观。对这两类景观进一步划分,自然景观又可分为原始景观和轻度改变景观,人源景观可分为自然—人源景观和文化景观。自然—人源景观是指那些虽然受人类活动影响但之后还是能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的景观,而文化景观则是人类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有意识地建立的景观[7]。乡村旅游社区是人类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在乡村社区范围内开展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其本身是一种文化景观。因此,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是指在乡村旅游社区这一区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区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聚落景观、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等三方面,它是由地域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相适应并产生和发展而成的[8]。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分为聚落景观、民居景观和土地利用等[9],乡村文化景观的核心是聚落和土地利用[10]。

综上,我们认为,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是指在乡村旅游社区地域范围内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文化景观的总和。如表1所示,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包括乡村旅游社区聚落景观、民居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等三部分,其中,聚落景观是指乡村旅游社区各种房屋集合所形成的景观,包括民居、厂房、社区公共建筑等;民居景观是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房屋景观,包括居民住宅内景、外观以及其结构和功能等内容;土地利用景观是指乡村旅游社区由于不同用途的土地所形成的景观,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旅游用地、绿化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内容。

1.2 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的现有解释

(1)符号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景观形成及演化机制。陈岗等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景观的形成及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处于自在状态的文化景观经过旅游开发后就形成了旅游景观[11]。根据符号学理论,当旅游者对乡村社区景观产生“凝视”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乡村社区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吸引旅游者的时候,景观符号就从自在的景观符号转换成为乡村旅游景观符号,形成了新的“能指”和“所指”。作为自在的乡村景观的“改造”过程,实质是通过本地居民、当地政府、外来开发商等乡村旅游参与者的“意义博弈”最终形成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的过程。在“意义博弈”的过程中,由于旅游开发运营商的现代文化背景和旅游者的外来文化背景,使得乡村旅游社区遭受现代商业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冲击,进而推动乡村旅游社区的城市化和商业化。因此,旅游文化主体意义博弈所形成的旅游景观符号的现代化重构就是乡村旅游城市化的本质含义。

符号学理论对乡村旅游社区景观演化的解释是将社区旅游景观形成的过程视为意义主体博弈的结果。在符号学理论框架下,乡村旅游社区演化一定会导致商业化和城市化并最终会使乡村旅游社区景观走向消亡,也即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的演化是单维的(最终走向消亡)。这种单维演化理论是针对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长期演化而言的,忽视了乡村旅游社区在某一阶段通过创新而走向复兴的可能,因此,符号学理论对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的解释存在一定局限性。

(2)传统经济学及地理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社区景观城市化解释。池静等应用经济学“公地悲剧”等理论对乡村旅游社区乡村性被削弱、城市化和商业化日趋严重的现象进行解释[12]。乡村旅游资源公共产权的属性决定了“公地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在乡村旅游社区,农家乐的发展对公共空间无度挤压,公共管理的无效和公共服务提供的短缺损耗了社区核心资源,损害了社区旅游品牌形象。钟伟运用城市化理论构筑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城市化问题”这一概念,探讨了“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两种不同情况对乡村旅游目的地造成的危害并从宏观背景、客观因素和主观原因等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13]。乡村旅游社区的主要客源是渴望体验乡村文化景观的城里人,而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是向往城市生活的农民,城里人虽然渴望体验“乡村性”浓郁的乡村文化景观,但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仍然是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在游客消费习惯的城市化和乡村旅游经营者向往城市化生活的双重推动下,乡村旅游社区的城市化和商业化不可避免[14]。可见,传统经济学和地理学相关理论重点关注乡村旅游社区城市化和商业化形成的过程和机制,但对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的历史过程和机制并未做详细深入的探讨。

2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演化经济地理学将演化经济学中的时间和历史等因素和经济地理相融合,借鉴达尔文主义的遗传、变异、选择及演化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报酬递增等概念对微观、中观和宏观经济景观演化给予了有力的解释[15]。相对于传统景观空间演化理论的解释,演化经济地理更加注重对区域经济景观演化的历史和过程分析,其假设更加“真实”,对现实问题也更具解释力[16]。因此,本文应用演化经济地理的基本理论,将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演化置于演化经济地理视野下,借助遗传机制、变异机制、选择机制、路径依赖等演化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工具,分析乡村旅游社区聚落景观、民居景观和土地利用的演化(图1)。

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演化由聚落景观、民居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的演化共同决定,这个演化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过程,它们分别沿着各自的方向演化,每一时点将会形成一个演化面,最终形成景观空间演化。在该分析框架中,遗传机制、变异机制是景观空间演化的内部因素,选择机制、关键事件和起点状态是外部因素。

(1)遗传机制。正如生物体具有遗传基因一样,按照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三个层面在演化的过程中也存在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遗传基因实际上是乡村旅游社区文化基因的体现,如乡村旅游社区民居建筑风格的继承、相对固化的聚落分布等。

(2)变异机制。在自然界中,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生物体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体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成新的物种,变异对生物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理,就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而言,也存在变异,如在旅游等产业的冲击下民居建筑风格和聚落形态的改变、社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等。

(3)选择机制。自然界选择的基本准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解释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在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的过程中,市场竞争机制是决定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方向的重要力量。

(4)关键事件。演化经济地理还认为,外部环境的突变对区域的演化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偶然因素的触发机制。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演化还受社区外部环境突发性因素影响,如交通条件改善、重大政策或社会因素影响等。

(5)起点状态。不同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的起点不同,对其演化的方向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3 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过程和机制

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演化体现了随着社区产业形态的变化而在聚落景观、民居景观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变迁,其本身是一个具有路径依赖演化特征的演化过程。如图2所示,按照演化经济地理的理论,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的路径依赖过程可以划分为旅游景观空间形成之前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锁定(或创新)阶段,在遗传机制、变异机制等内因和选择机制、起点状态、关键事件等外因共同作用下,每一阶段都是随着产业变迁的变迁而发生演化且每一阶段都形成各自的演化过程和机理。

(1)乡村社区旅游景观空间形成之前阶段。乡村社区独特的民居建筑、浓郁的乡土气息、乡村田园风光……,这些社区景观在外来旅游者“凝视”之前都只是乡村社区景观而已,旅游者的“凝视”使之从乡村社区景观转化为旅游景观。因此,在乡村社区旅游景观空间形成之前阶段,乡村社区的演化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向旅游景观空间的演化做准备或者创造机遇,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或机遇成熟,乡村社区景观空间将开始向旅游景观空间转换。

(2)乡村社区旅游景观空间形成阶段。当旅游者进入乡村社区并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时,乡村社区就逐渐完成了由社区景观空间向社区旅游景观空间的转化。在遗传机制的作用下,乡村社区旅游景观仍主要保持着原有的乡村景观特色,但同时,旅游者的进入使得乡村旅游社区产业发生演化,社区逐渐出现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由此推动原有景观空间发生变异,主要体现在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增多、旅游基础设施增加、现代化配套设施增多等方面。在此阶段,乡村旅游社区旅游产品处于开发成长阶段,供小于求,选择机制的作用尚不明显,因此该阶段主要是在遗传和变异机制作用下,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逐渐形成。

(3)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发展阶段。在报酬递增机制的作用下,旅游产业发展加速,接待游客量快速上升,景观空间变异加快,吸引外来旅游投资商进入乡村旅游社区,旅游商业用地增加,乡村集体用地减少。同时,社区民居内外景观功能发生重大改变。外来旅游投资商在乡村旅游社区投资建设的旅游商业服务设施,将使得乡村旅游社区城市化和商业化现象更加明显。此阶段市场选择机制已经开始产生作用,农家乐经营户之间竞争相对比较激烈,一些规模较大、营销和经营能力较强的经营户接待游客较多,规模不断扩大,侵占庭院景观,同时农家乐经营户和外来投资商也开始了市场竞争。

(4)乡村社区旅游景观空间锁定或创新阶段。在路径依赖规律作用下,乡村社区旅游产业发展停滞或衰落,由此社区景观空间将进入一种“锁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逐渐固化,旅游设施长期缺乏维护,外来旅游投资商经营不景气并逐渐闭门歇业,农户接待游客量显著减少,乡村社区景观破败,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将逐步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如果此时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处于动态变化状态,通过创新(变异)寻求新的演化路径,就有可能实现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创新。在促进空间创新环境的作用下,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将会走向创新和变异,从而进入新一轮演化。

4 案例研究:前卫村景观空间演化过程和机制

4.1 案例地与研究设计

前卫村位于上海市崇明县中北部,面积2.5平方公里,2013年有239家农户,500名村民。作为上海市远郊的一个村庄,前卫村于1970年由围垦而形成。建村以后以农业为主,19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乡镇工业,走上“以工致富”的道路。1990年代中期乡村工业发展逐步走向衰落,由此走上乡村旅游发展道路。1994年前卫村开始对外开展旅游接待,1999年8家农户率先改造自家住房接待游客,开辟了上海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先河。2004年国家领导人视察前卫村后,前卫村乡村旅游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全村有108家农户开办农家乐。除此之外,前卫村还引进外来资本建立了“木化石馆”等景点。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前卫村旅游门票收入500万元,全年全村旅游营业收入达1570万元,农家乐接待户收入数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乡村旅游已成为前卫村主要产业。

为了掌握前卫村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的过程和事实,研究者主要采取了实地观察、深入访谈和资料搜集等方法。其中,对前卫村的实地调研于2013年4月至7月陆续完成,深入访谈同时进行,访谈人员共计60人次,涉及前卫村“两委”干部、旅游公司负责人、农家乐开办者及普通农户等。

4.2 前卫村景观空间演化的过程分析

自1970年建村,到1999年正式开始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再到2011年开始进入路径锁定阶段,崇明前卫村景观空间演化大致经历了景观空间形成之前阶段(1970~1998),景观空间形成阶段(1999~2004),景观空间发展阶段(2005~2010)和景观空间锁定阶段(2011~)。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各个层面演化过程及主要特征如表2所示。

4.3 前卫村景观空间演化机制分析

如表3所示,在乡村旅游景观空间形成之前阶段,前卫村围垦后形成的景观空间起点状态体现了农业产业特征,1978年中国所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前卫村产业发生巨变,1981年开始和上海市长征联营厂合作开办工业,这一关键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其发展轨迹,传统农业产业发生变异,走上了村办工业的发展道路,乡村工业的发展使景观空间产生变异。1993年,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前卫村村办工业发展陷入困境,与长征联营厂和上海市牙膏厂合作失败这一关键性历史事件终止了原有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在遗传机制作用下,乡村工业发展阶段所积累的良好的接待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知名度为前卫村走上乡村旅游发展道路打下基础。1999年8家农户率先开办农家乐并迅速走红这一事件直接推动前卫村走上乡村旅游发展道路。2004年国家领导人视察前卫村这一关键性事件更强化了前卫村乡村旅游发展道路。2010年上海长江隧桥开通和上海世博会召开这一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得前卫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但与此同时,随着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逐渐崛起,竞争日趋激烈,选择机制发生了显著的作用,前卫村农家乐的吸引力逐渐下降。2011年前卫村老书记突然中风病倒使得其发展所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的陷入停滞和衰落阶段。因此,前卫村乡村旅游景观空间是在遗传机制、变异机制等内因和选择机制、起点状态、关键事件等外因共同作用下,随着产业变迁而发生的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演化过程。

5 结论及展望

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演化是在遗传机制、变异机制等内因和选择机制、起点状态、关键事件等外因共同作用下,随着产业变迁而发生的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演化过程。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演化可以划分为旅游景观空间形成之前、旅游景观空间形成阶段、旅游景观空间发展阶段和旅游景观空间停滞或衰落(复兴)阶段,每一阶段演化特征和机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景观空间的演化呈现出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趋势。在聚落景观上,随着景观空间的演化,旅游设施和商业设施数量不断增加;在民居景观上,开办农家乐农户住宅内外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商业化氛围浓厚;在用地景观上,农业用地面积不断缩减,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道路广场用地大量增加,最终推动景观空间的城市化和商业化。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是在遗传机制、变异机制等内因和选择机制、起点状态、关键事件等外因共同作用下,随着产业变迁而发生的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演化过程。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一是缺乏定量分析研究,对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的演化过程和机制以描述为主,缺乏量化研究成果支撑;二是对乡村旅游社区景观空间演化阶段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仅以描述性分析为主;三是案例研究仅以前卫村为例进行验证,缺乏更多乡村旅游社区案例的支撑。以上这些不足有待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邹统钎. 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 旅游学刊,2006,21(3):8-9.

[2] 保继刚,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 地理学报,2006,61(4):410-413.

[3] 郭文. 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J]. 旅游学刊,2010,25(3):76-83.

[4] 王林. 乡村旅游社区文化遗产的精英治理—以广西龙脊梯田平安寨村委会选举为例[J]. 旅游学刊,2009,24(5):67-71.

[5] 杜宗斌,苏勤.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研究—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J]. 旅游学刊,2011,26(11):65-70.

[6] Thomas M F. Landscape sensitivity in time and space—an introduction[J]. Catena, 2001, 42(2): 83-98.

[7] 汤茂林.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9.

[8] 王云才,石忆邵,等.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1):19.

[9] 房艳刚,刘继生. 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J]. 地理研究,2009,28(4):968-977.

[10] 金其铭. 试论文化景观[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10):84-88.

[11] 陈岗,黄震方. 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符号学解释—兼议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现象[J]. 人文地理,2010(5):124-127.

[12] 池静,崔凤军. 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以杭州梅家坞、龙坞茶村、山沟沟景区为例[J]. 旅游学刊,2006,21(7):17-23.

[13] 钟伟. 乡村旅游地城市化问题及防范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57-69.

[14] 邹统钎. 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 旅游学刊,2006,21(3):8-9.

[15] 胡志丁,葛岳静,等. 经济地理研究的第三种方法:演化经济地理[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89-94.

[16] 颜银根,安虎森. 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J].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 788-796.

[17] Martin R.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 Beyond Lock‐in to Evolu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86(1): 1-27.

[18] Mulan Ma, Robert Hassink.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Tourism Area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1: 89-109.

Evolvement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in Qianwei Village, Shanghai

GONG Wei1, ZHAO Zhong-hua2

(1.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2. Dept. of Event Managemen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is the sum of cultural landscap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within geographical scope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with fast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volving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This paper applies its research framework in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Meanwhile, this paper divides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into four different stages, what are pre-forming stage, forming stage, developing stage, and stereotyping or innovating stage, and claims that each stage presents individual feature and evolving mechanism. In the synergism of internal causes as inheritance mechanism and heteromorphosis mechanism and external causes as selection mechanism, origins, key events, etc., evolving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is characterized by path dependence with industry changing.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path dependence; evolving

[13] 钟伟. 乡村旅游地城市化问题及防范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57-69.

[14] 邹统钎. 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 旅游学刊,2006,21(3):8-9.

[15] 胡志丁,葛岳静,等. 经济地理研究的第三种方法:演化经济地理[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89-94.

[16] 颜银根,安虎森. 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J].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 788-796.

[17] Martin R.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 Beyond Lock‐in to Evolu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86(1): 1-27.

[18] Mulan Ma, Robert Hassink.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Tourism Area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1: 89-109.

Evolvement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in Qianwei Village, Shanghai

GONG Wei1, ZHAO Zhong-hua2

(1.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2. Dept. of Event Managemen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is the sum of cultural landscap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within geographical scope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with fast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volving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This paper applies its research framework in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Meanwhile, this paper divides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into four different stages, what are pre-forming stage, forming stage, developing stage, and stereotyping or innovating stage, and claims that each stage presents individual feature and evolving mechanism. In the synergism of internal causes as inheritance mechanism and heteromorphosis mechanism and external causes as selection mechanism, origins, key events, etc., evolving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is characterized by path dependence with industry changing.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path dependence; evolving

[13] 钟伟. 乡村旅游地城市化问题及防范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57-69.

[14] 邹统钎. 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 旅游学刊,2006,21(3):8-9.

[15] 胡志丁,葛岳静,等. 经济地理研究的第三种方法:演化经济地理[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89-94.

[16] 颜银根,安虎森. 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J].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 788-796.

[17] Martin R.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 Beyond Lock‐in to Evolu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86(1): 1-27.

[18] Mulan Ma, Robert Hassink.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Tourism Area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1: 89-109.

Evolvement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in Qianwei Village, Shanghai

GONG Wei1, ZHAO Zhong-hua2

(1.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2. Dept. of Event Managemen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is the sum of cultural landscap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within geographical scope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with fast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volving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This paper applies its research framework in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Meanwhile, this paper divides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into four different stages, what are pre-forming stage, forming stage, developing stage, and stereotyping or innovating stage, and claims that each stage presents individual feature and evolving mechanism. In the synergism of internal causes as inheritance mechanism and heteromorphosis mechanism and external causes as selection mechanism, origins, key events, etc., evolving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is characterized by path dependence with industry changing.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path dependence; evolving

猜你喜欢

路径依赖演化
演化视角下的管理机制研究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演化》
论科技、社会快速发展下的“受众”概念演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耗散结构视阈下的科技招商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