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血小板制品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2014-09-11林栋崔四平苏婉兰陈宝婵叶柱江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11期

林栋 崔四平 苏婉兰 陈宝婵 叶柱江

[摘要] 目的 探讨单采血小板与混合血小板在血液采集制备过程中细菌污染的危险程度,为血小板的采集制备过程中改良工艺,提高输血安全性提供可靠数据。 方法 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BaeT/Alert 3D 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及应用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厌氧瓶(BPN Culture Bottle)对5210例单采血小板,1653例混合血小板进行了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者转种,转种阳性者进行细菌鉴定。 结果 在5210例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经确定阳性6例,阳性率为1.15‰;1653例混合血小板中细菌培养经确定阳性10例,阳性率6.05‰。 结论 混合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6.05‰)高于单采血小板(1.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细菌污染情况仍然严峻,应引起注意。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混合血小板;细菌污染;细菌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1-119-03

Analysis of bacterial culture results of two types of platelet products

LIN Dong1  CUI Siping1  SU Wanlan1  CHEN Baochan2  YE Zhujiang1

1.Dongguan Central Blood Station,Dongguan 523930,China;2.Department of Blood Transfusion,Dongguan Donghua Hospital, Dongguan 52311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riticality of bacterial pollution in the blood collection and preparation process of single donor platelets and mixed platele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liable data for improving the technology in the collection and preparation process of platelets and improving the blood transfusion safety. Methods The BaeT/Alert 3D Full-Automatic Bacterial Culture System produced by BioMérieux and the BPA Culture Bottle and BPN Culture Bottle were used for the bacterial culture of 5210 cases of single donor platelets and 1653 cases of mixed platelets.The samples showing g positive bacterial culture results received subcultivation and the subcultivated sample showing positive results received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the 5210 cases of single donor platelets,bacterial culture confirmed 6 positive cases,with the positive rate of 1.15‰.Of the 1653 cases of mixed platelets,bacterial culture confirmed 10 positive cases,with the positive rate of 6.05‰. Conclusion The positive bacterial culture rate of mixed platelets (6.05‰)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ingle donor platelets (1.15‰),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The bacterial pollution situation of platelets is still severe and needs attention.

[Key words] Single donor platelets;Concentrated platelet;Mixed platelet;Bacterial pollution;Bacterial culture

血液制品是细菌生长的天然培养基,尤其是血小板制品是在(22±2)℃条件下水平振荡保存5d,如果血小板采集制备过程中有少数细菌污染,它也能够快速在血小板制品中繁殖并造成血液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输血安全也受到重视。目前虽然严格进行献血者的筛选,提高了酶免的检测水平,增加了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但血液(特别是血小板)的细菌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国内部分血站对血小板制品进行细菌培养,以减少细菌污染的血液用于临床。本血站于2003年以来就对血小板制品进行细菌培养,现对我站2011~2012年血小板制品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东莞市无偿捐献的单采血小板5210例;利用全血制备的混合血小板1653例。

1.1.1 留取单采血小板的细菌培养标本 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血小板采集要求,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乙肝表面抗原、转氨酶等项目快速检查合格后,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将最先采集的15mL血液流进标本小袋,采集完毕后血小板放于(22±2)℃水平振荡条件下保存24h后,留取8~12mL培养样本。

1.1.2 留取混合血小板的细菌培养标本 用一次性三联采血袋(300mL、400mL)采集的全血,在采集后6h内用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制备浓缩血小板,制备完毕后血小板放于(22±2)℃条件下水平振荡保存24h。将各项检验结果合格的5~7袋血型相同的浓缩血小板,使用无菌接驳机进行接驳,制备成一个治疗量的混合血小板,留取(8~12)mL培养样本。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BaeT/Alert 3D全自动细菌培养仪、需氧瓶、厌氧瓶(美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物安全柜(造鑫企业有公司),Cryofuge6000i 离心机(德国Heraeus),XHZ-IB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苏州市医用仪器厂),Msc+血细胞分离机,Amicus血细胞分离机,Trima Accel血细胞分离机,Compomat G4血液成分分离机(德国费森尤斯),LMB血液成分分离机(德国),TSCD无菌接驳机(日本泰尔茂),配套使用一次性全封闭管道系统(血小板耗材),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等。

1.3 方法

将单采血小板及混合血小板留取的培养标本在生物安全柜上进行细菌培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先接种厌氧瓶,后接种需氧瓶,每个培养瓶分别接种4mL标本,放进BacT/Alert 3D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如有阳性报警显示时,抽取阳性瓶培养液8mL进行转种培养,仍为阳性者,进行细菌种类鉴定,细菌鉴定由东莞市虎门医院检验科完成;若培养至第7天还没有阳性报警显示则为阴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汇集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

5210例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经确定阳性6例,阳性率为1.15‰;在1653例混合血小板中细菌培养经确定阳性10例,阳性率6.05‰。混合血小板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单采血小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汇集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

血小板制品类型 n 阳性数(n) 阳性率(‰)

单采血小板 5210 6 1.15

混合血小板 1653 10 6.05

注:x2=10.84,P<0.01

2.2 16例血小板制品细菌培养阳性的细菌特异性分布

血小板制品细菌培养阳性特异性主要是以革兰阳性杆菌(50.00%)和葡萄球菌属(25.00%)为主,还少量的单胞菌(12.50%)、霉菌(6.12%)、革兰氏阴性杆菌(6.12%)。详见表2。

表2  血小板制品细菌培养阳性的细菌特异性分布

血小板制品类型 阳性数(n) 细菌特异性

单采血小板 2 革兰阳性杆菌,末检出特异性

1 表面葡萄球菌

1 金黄色葡萄球菌

1 松鼠葡萄球菌

1 曲霉菌

混合血小板 6 革兰阳性杆菌,末检出特异性

1 革兰阴性杆菌,末检出特异性

1 表面葡萄球菌

1 少动鞘氨醇杆菌

1 泡囊短波单胞菌

2.3 16例血小板制品细菌培养阳性的报警反应性与时间关系

有68.75%在培养24h内报警有反应性,有12.50%在培养48h内报警有反应性。详见表3。

表3  血小板制品细菌培养阳性的初筛反应性时间分布

培养时间 阳性数(n) 阳性率(%)

24h 11 68.75

48h 2 12.50

72h 1 6.25

>72h 2 12.50

合计 16 100.00

3 讨论

一个治疗量的混合血小板由5~7袋的浓缩血小板通过无菌接驳机汇集在同一血袋而成;一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是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献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分离并悬浮一定量血浆内的单采成分血。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混合血小板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单采血小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血小板细菌污染的危险程度高于单采血小板。笔者认为原因有四:(1)供者的数量不同。我们从两种血液制品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混合血小板供者的数量5倍于单采血小板,供者越多污染机会越大。(2)制备过程的不同。混合血小板从全血采集到分离成浓缩血小板,再汇集成一个治疗量的混合血小板,中间经过多次的离心与接驳,大大增加细菌污染的机会。(3)采血的环境不同。全血的采集主要是在采血车上完成,由于采血车上的环境卫生与室内采血室的环境卫生差异,使混合血小板受污染的机会加大。(4)白细胞的残留量不同。血细胞分离机的采集血小板时有自动去除白细胞的功能,使单采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达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减少被污染的机会。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单采血小板的细菌污染为1∶1000~1∶3000及手工混合血小板。

1∶300~1∶1000的有关细菌污染的报道[1-4];在国内血小板细菌污染的问题也引起很多输血界专家们的关注,并对血小板采集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采取一些预防措施[5-8];而在细菌培养过程中造成假阳性的原因也进行分析与探讨[9-11]。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站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1.15‰,混合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6.05‰,血小板制品总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33‰,相比2007年的报道的4.7‰[6]下降了一半,但比国外报道的相比也高出很多,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问题仍然严峻,特别是混合血小板。国外相关报道,血小板细菌污染鉴定出的微生物包括葡萄球菌属(42%),大肠埃希菌(9%),棒杆菌属(8%),沙门氏菌(9%),链球菌属(12%),沙雷氏菌(8%),肠科细菌(7%)和其他微生物(4%);国内有关报道大约56%的细菌经鉴定为革兰阳性菌,大多为需氧菌[7]。从表2可以得知,本站检出的细菌以革兰阳性杆菌(50%)和葡萄球菌属(25%)为主,还少量的单胞菌(12.5%)、霉菌(6.12%)、革兰阴性杆菌(6.12%),这基本上与国内外报道一致。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的来源既有内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内源性的污染主要来自菌血症状态的献血者、采血时皮肤表面细菌或带有细菌的皮肤碎片进入血袋。为防止内源性的血小板细菌污染只能通过加强体格检查(尤其是穿刺部位皮肤检查)、健康征询等方式排除不合格的献血者,减少细菌污染。而外源性的血小板细菌污染可以从采血环境空气消毒、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穿刺处皮肤消毒、仪器耗材,去除最先采集的15mL血液,改良制备工艺等关键点来减少细菌污染[12]。

从表3中显示,血小板制品细菌培养在48h内出现初筛反应性报警达80.25%,即大部分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可以在48h内被发现,这样可以保证绝大部分细菌污染的血小板不能发往临床。一旦经培养阳性的血小板发往临床,只能紧急通知临床输血科的收回血液制品方法来弥补,如果血小板已输注,应加强观察,提前使用抗菌药,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细菌性输血反应。

综上所述,混合血小板比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危险程度高,但是随着临床上对血小板需求日益增长,单采血小板因单采耗材昂贵、献血者健康要求高、献血地点不够灵活、献血时间长等各种因素,以致临床单采血小板的供应比较紧张。混合血小板制备使用是对单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紧张供应局面的有效补充,大大有效缓解单采血小板供应压力[13]。但它的细菌污染问题也要引起注意,建议有条件的血站应对血小板制品进行细菌培养,减少细菌性输血反应,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Kuehnert MJ,Roth VR,Haley NR,et al.Transfusion—transmitted bacterial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1998 through 2000[J].Transfusion,200l,41(12):1493-l499.

[2] Loukhmas L,Houmane N.Mskine M, et al. Prevalence of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standard platelet units;prospective study[J].Transfus Clin Biol,2000,7(2):171-176.

[3] Blajehman MA,Goldman M,Baeza F.Improving the bacteriological safety of platelet transfusion[J].TransfuseMed Rev,2004,l8(1):11-24.

[4] 高峰.必须重视血液细菌污染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21-222.

[5] 郑志红,宋寒,刘晶,等.浅谈机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关键点的控制[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1):149.

[6] 刘赴平,刘仁强,叶柱江,等.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预防措施的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102-1103.

[7] 朱立苇,徐健.血小板成分细菌污染和预防[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6,29(3):270-272.

[8] 朱立苇,徐健,王拥军,等.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已献血次数对血小板细菌污染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10,23(10):828-829.

[9] 秦艳兰,刘景春,刘赴平,等.全自动微生物培养系统在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中假阳性结果的质量控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A4):246-248.

[10] 巫贡晓,兰竹,陈永超,等.机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的假阳性结果分析及控制[J].南海医学,2010,21(9):6-7.

[11] 陈金凤,梁兵,李姗丹,等.东莞市2009-2011年血小板细菌培养情况分析[J].蛇志,2013,25(2):140-142.

[12] 张兆晴,莫海英.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细菌污染控制方法及意义[J].现代医院,2013,13(6):68-70.

[13] 林栋,叶柱江,刘仁强,等.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质量比较[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2,25(12):805-806.

(收稿日期:201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