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2014-09-11周春丽
摘要: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相比主流文化,人们对亚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存在一定的偏见。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特点、性质、表现形式进行比较,纠正人们的一些错误理解。
关键词:亚文化;主流文化;偏见;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63-02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我国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衣足食才能谈文化,跟随经济建设的步伐,人们对文化建设及对文化研究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并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可见,“文化”这一概念已从抽象的词汇具体化,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但长久以来,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占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处于边缘地位的非主流文化——亚文化或次文化(subculture)并非被大众所普遍接受,人们对亚文化存在误解甚至排斥的情绪。其实,相比主流文化,亚文化有其独特的性质、特点及表现形式,而这些特征帮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社会亚文化这一现象。
一、主流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
所谓主流文化(mainstream culture),一般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文化具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和流行性,主要是依靠传播媒介的垄断、价值观念的主导和消费市场的控制等方式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文化领域走向开放、包容和多样,逐渐形成自足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机制(卢衍鹏2012)。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规范、政治规范、审美情趣等的总和。它从整体上规定着社会的精神生活,体现着时代的主导思想,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庞德英2012)。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主流文化,每一时代的主流文化都有着不同的内容。主流文化是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是紧跟时代步伐的,能够引领那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主流文化渗透于文化的方方面面,规范和引导着文化体系内所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直到清末,历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学。在西方,中世纪以来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国家提倡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无疑是主流文化。由此可见,中国的主流文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中国的传统文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创新文化;(3)中国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因而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导向。
亚文化的性质、特点与表现形式。亚文化即次文化(subculture)是社会学中的名词,是指在某个较大的母文化中,拥有不同行为和信仰的较小文化或一群人,亦称为亚文化。亚文化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边缘文化,它既与主流文化相联系,又具有区别于主流文化的结构和形态。一个文化通常包含了很多个亚文化。亚文化和其母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在一起的,然而在某些特别的面向上,两者之间就会有极端的差别。某些亚文化的差异在到达了某个程度以后,会拥有自己的名字。人们也使用“风格”这个词汇,来表示次文化的流行、态度、暗语、活动、音乐和兴趣。亚文化风格与主流风格不同的地方在于,亚文化风格是刻意编制出来的,带有“被建构性”,不同于主流风格的传统性。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简而言之,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民族性、区域性、群体性和时代性。中华文化、华夏文明是56个民族文化的总和,汉族的主流文化加上各个少数民族的亚文化构成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不同的地域、群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亚文化,比如说泸沽湖的母系社会亚文化是区域亚文化的典型,中国“90后”年轻一代又是由特殊群体构成的亚文化。亚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近现代中国的音乐文化就经历了抗战文化、解放初期的红色文化,到现代的流行音乐文化。多层次、多变化是亚文化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主要特征。当一种亚文化发展到一定规模,就有机会进化为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也存在着向亚文化退化的潜势。
二、对亚文化的几点纠误
1.亚文化不是低俗的文化。如果说主流文化是高尚的文化,那么亚文化绝不是“肤浅”、“低俗”的代名词。不可否认,在亚文化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些亚文化具有错误的导向,但这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纵观历史,一切亚文化都要经历产生、发展和被验证的过程,那些经得起时间和真理检验的亚文化才能有机会发展为主流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捡了芝麻而丢西瓜,不能因为看到了糟粕而全盘否认亚文化的积极作用。
就拿网络文化来说,糟粕与精华并存是这一亚文化的显著特征。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具有便利、平等、个性、虚拟、创造性等特点,而网络文化的个性特点正是来源于网络用户的个性特点。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并且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保持世界第一。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统计,2013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网民达到5.64亿。通过博客、微博等手段,人们就可以发布即时信息。5亿多人就有5亿多的个性,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再加上网络监管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和低俗文化的滋生。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化中存在个性化的弊端而忽视其便利、平等、创造性的优势。旅游文化也是一样,近年来关于旅游业的负面新闻频频曝光,游客投诉导游强迫购物,导游也在网上吐苦水,揭露行内内幕。但是,如同网络文化,旅游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不能阻止这一文化的发展。对于亚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必须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管力度,并运用舆论的手段进行抑制。我们更应重视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因为发展精华意味着削弱糟粕。endprint
2.亚文化不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亚文化绝不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亚文化的存在,可以促使主流文化创新,有利于加强群体整合,促进社会的协调和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助于满足个体的需要(彭志斌2005)。在一个社会文化中,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主流文化中有亚文化成分,亚文化中也有主流文化成分,主流文化不断吸收亚文化,亚文化也不断吸纳主流文化,两者不能对立而谈。在我国,正是这种相互交融,才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洪涛2005)。
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并存形成的文化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多元文化。历史证明,多元文化的时代往往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几个时期都见证了多元文化的存在。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大唐时期由于皇室姓李,于是大力提倡道教(道教的创始人太上老君原名李耳),又由于玄奘西游的缘故,佛教也空前的兴盛,一时之间,儒释道三家交相辉映,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段,唐诗的兴盛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葩。大明文化异常繁荣,在大明的时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各种小说层出不穷。《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不但在中国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三岁幼童无人不晓,无人不知,而且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金瓶梅》则触及了封建礼教最忌讳的领域。西学东渐是明末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当时由于大明统治者的思想开放,商品经济发达,海运昌盛,西方的各种科学理论不断地传入中国,再与中国固有的科学理论相结合,一时之间,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在中国寻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1634年,在崇祯皇帝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用国家的力量修成被誉为“欧洲古典天文学百书”的《崇祯历书》。完全可以说,大明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春秋战国的第二个黄金时段,假如大明这种局面能够得到继续,一个极为可能发生的事实是,科技革命将首先在中国而不是西方发生,可惜,所有的一切都随着满清对文化的残酷摧残而消失于无形!这些时期的多元文化为我们当代中国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而所有这些宝藏都必将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骄傲资本。
三、主流文化引领非主流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关键
任何国家,不管其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多样,总会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挥着强大的引领和整合作用。虽然多种文化并存于同一时空中,但是每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完全相等的,总有一种主导性的文化起支配作用。正如伊斯顿所说:任何系统都具有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领非主流文化的发展(庞德英201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各种亚文化现象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只有把亚文化建设和主流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完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梦。
四、结语
正确理解亚文化现象,能更好地把握社会文化的动向。在对待一种特殊的亚文化现象时,我们必须从时代背景去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是主流文化和各种亚文化的合力,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两者的关系,才能发展并使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卢衍鹏.以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中国主流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45-48.
[2]洪涛.我对主文化亚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J].新疆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90-93.
[3]彭志斌.试论亚文化的积极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15.
[4]庞德英.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与和谐[J].文化理论,2012,(12):67-70.
作者简介:周春丽,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