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借鉴
2014-09-11梁鹤
梁鹤
摘要:贺绿汀是20世纪中国现代音乐文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人。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他创造性地把欧洲近代作曲技法和本民族的音乐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外来的和声、复调等技法与中国曲调相结合,从而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声钢琴织体,并力求和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相适应,在作曲、理论、教育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富于开拓性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贺绿汀;钢琴音乐;传承;借鉴
中图分类号:G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22-02
贺绿汀是我国音乐界的老前辈。他从二十来岁起,就专心致力于民族的音乐事业。六十年来,锲而不舍,兢兢业业。或理论,或创作,或教育,一颗赤诚而火热的心,完全扑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事业上,尤其是在钢琴音乐创作上的民族化方面,他力求表现出我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在我国现代音乐史上,贺绿汀也是最早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者。比如《牧童短笛》、《摇篮曲》等,几十年来都以清新朴实的民族特色,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好评。
贺绿汀幼年时,就受到了湖南家乡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因而对于劳动人民的艺术非常热爱。1936年他就说:“劳动阶级的人总是可爱的,……他们实在是最好的作曲家。他们的口头存在着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活的音乐遗产。农夫、牧童的山歌,各种工人工作时的劳动号子,以及广大农村流行的民歌民谣,都是临时从口里唱出来的,这些曲调总是极其纯朴美丽而感人,同时又将他们整个的劳动生活从歌声里表现出来。”[1]
他还说:“鲁迅先生认为‘杭唷杭唷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我想也可以说是最古的‘音乐,因为它本身就有节奏,至今各地流行的打夯的劳动,产生出音乐与诗歌又反转来给打夯以大大的帮助,这里也说明了为什么民歌从来就是最生动、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音乐。因为民歌是千百年来无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在深入祖国各地生活、调查之后,他很有感情地称:“整个中国实际上是民间音乐的海洋。”他认为:“我们民族音乐遗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另一方面是地方戏曲(包括曲艺在内),此外还有民间乐队及器乐独奏乐曲(包括古琴及筝在内)。”他对戏曲音乐也有过专门的论述:“我们国家的领土宽广,地方戏曲种类繁多,蕴藏的音乐是异常丰富的。可以说,正如同我国的其他文化遗产一样,我国戏曲音乐也是别具一格的。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拥有像我们的地方戏曲这样丰富并各具特色的戏曲音乐。”
贺绿汀对祖国丰富的音乐遗产的感情是真挚的。在战争年代,在最困难的条件下,贺绿汀所在的延安“联政宣传队”去部队、农村演出,他总是抽空记录民歌和采集民间乐曲。1945年为党的“七大”演出时,他特意将陕北民歌《东方红》编成了四部混声合唱为代表们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贺绿汀之所以这样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是因他认为:“每一首民歌都曾经过历代无数人民根据他们自己的喜爱而修改或加工过的。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带有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强烈的特色,它是劳动人民在斗争、劳动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生活印象的结晶。每一个民族,由于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经济、政治等情况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族特性。这种特性也生动地表现在他们的民族音乐中,而成为所有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取之不尽的最丰富的音乐宝藏。”而且他还认为:发展我国的音乐艺术,必须建立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1940年,他在《抗战音乐的历程及音乐民族形式》一文中曾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新音乐,必须在现有音乐的遗产上重新建立起来”。他还经常讲到许多外国著名的音乐家,都是这样做的。他曾列举波兰的肖邦,挪威的格里格,俄国的“强力集团”,捷克的德沃夏克,匈牙利的巴托克,罗马尼亚的埃涅斯库等作曲家及其创作,并归纳为:“我们要知道,民族色彩愈浓厚的音乐,愈为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民族所欢迎”。
贺绿汀在重视民族传统学习的同时,也重视外国传统和技术的学习。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西洋”的继承和借鉴的问题。关于借鉴西洋,用贺绿汀的话来说,即是:“在另一方面,欧洲音乐在近数百年来,从单纯的民间曲调与宗教圣歌发展到艺术歌曲、各种合唱曲以至大合唱、大歌剧。在器乐曲方面也己发展成为各种形式的独奏、合奏、室内乐以及规模巨大、内容复杂的交响曲。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作曲家,创作了一系列的作曲技法理论体系,如和声学、对位学、曲体学、乐器学等等。在器乐制造方面也已从简单的民间乐器发展成为各种复杂的管弦乐器……这一切都是由于近数百年来欧洲科学文化巨大发展的结果。”
学习外国,并不是“照搬”,也不是“硬套”,更不允许“全盘洋化”,而是“一定要以能加强我们民族音乐的效果和不妨碍民族音乐的特性为原则”,“外国的民族音乐必须与我们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相结合才能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这在贺绿汀的思想上是极为明确的。
继承也罢,借鉴也罢,实际说来,这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的目标,用贺绿汀的话来说,即是:“走一条人民自己的路,走一条向前发展的道路。”真正“创造出无愧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新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使我们的音乐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也能在世界乐坛上放射出更灿烂的光芒来。
贺绿汀不但在理论上,而且也在艺术实践上,提供了许多以民族民间传统和外国进步技术相结合的范例。这些范例佳作,既是劳动的结晶,又是生活的升华;既是人民的心声,又是艺术的瑰宝;犹如朵朵鲜花,绚丽、多彩、新颖而动人,盛开在祖国的土地。
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清新的风格刻画了我国的江南景色。这是在钢琴音乐领域,第一次反映出我国民族风格的成功作品。在《关于器乐作品创作问题》一文中,贺绿汀谈到了自己的体会:“我们的器乐作品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特别要表现在曲调写作上。有些同志比较熟悉民间音调,但是他们缺乏应有的写作技巧,所以不能发挥乐队的作用,有了民间素材也很少有办法加以发展。另一些同志具有作曲上的一定技术修养,但对民间音乐不很熟悉,这些都是应该设法弥补的。器乐作品在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来抒发创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要有完整的艺术结构和深刻的意境,才能感动听众。”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十分丰富的形态。数千年的文明史,九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五十多个不同历史的文化背景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留存下来的音乐有着难以比拟的丰富性。中国音乐又具有东方音乐的共同特点:注重旋律线的优美连贯,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注重意境的概括刻画。中国音乐在曲调发展的独特规律方面,在节奏的多样性上,在调式、音律的丰富性上,呈现出千资百态的局面。这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作曲家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这些素材的广泛采用,使近现代音乐创作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成为中国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世界音乐,并开始在世界乐坛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贺绿汀就是在学习、研究、吸收、消化了大量民间音乐后,并不满足于现成音调的运用,而是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他作品中的素材并不是采用某首民歌或民间音乐的片段,而是根据他对民间音乐的深刻了解,经过提炼加工而获得民间音乐的神韵和民族的精神气质。比如《牧童短笛》,已无法分辨它的音乐风格的地区,它是概括的“中国风格”,是融会的“民族音乐”。
在贺绿汀几十年的钢琴音乐创作实践中,对民族风格不懈地追求与探索,表现出了我国特有的民族精神与气质,尤其在钢琴音乐创作上的民族化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对今后的钢琴音乐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贺绿汀.中国音乐界现状及我们对于音乐艺术所应有的认识[C]//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