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2014-09-11熊化珍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成人课程体系

熊化珍

(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北京 100020)

一、当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当前,成人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培养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成人教育特色不明显,没有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制定符合学校情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成人高校的学生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从事会计、出纳或在银行系统从事柜台等工作,但成人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突出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目标定位不准确。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导致相应的课程设置不符合成人教育层次的特点,因而难以培养出操作技能强、理论知识过硬和实操水平高的毕业生。

2.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面窄,造成学科无交叉结构单一

各专业适当开设与专业知识有一定关联,同时又相对独立的周边学科知识和基础学科,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思维,扩大知识面,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会计专业本身为较微观学科,课程设置窄会影响学生的视野,课程划分得过细,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差,使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受到制约。目前的会计课程主要围绕工业企业会计进行设置,学科结构单一,对于银行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流通企业会计等不了解或了解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择业面。

3.课程内容重复无层次

课程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明显的体系和层次,知识更新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之间相对独立、自成一体,部分教学内容出现重复。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等课程,《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加上各院校对课程教学大纲执行情况督导不严,经常出现同一内容每门课程都讲,或每门课程都不讲的情况。另一方面,课程重点不突出,没有明显的层次性,尤其是内容较多的课程,系统性不强,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导致学生专业基础打得不够扎实,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4.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不紧密

目前,成人高校会计专业理论课程占总课程的学时比例较大,通常占到总课时的60%以上,而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在40%以下,重视不够。

理论课程学时量和开课时间欠合理。多数成人高校把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排在第一学年,且学时量大,而学生并不清楚基础性理论课程与会计专业的关联,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在实践课程方面,课时量偏少,且实践内容少,形式单一。实训中,设计的业务内容和环节较少,只是不断地重复建账、编制记账凭证、记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等内容的工作。这些与企业实际业务存在较大差距,与当前会计岗位分工细化的趋势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理解实训的现实作用,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也只能是从书本到账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加上实验室设备落后,资源有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成人学生多是在职生,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学习,校外实习难以组织,也不易监控,多流于形式。

因此,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缺乏行业的会计岗位能力,很难做到快速上岗,而企业需要的是适应企业特点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或转岗提升。这与会计专业课程与企业实践脱节,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不紧密有很大的关系,从而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5.教学手段传统

僵化的课程体系及不尽合理的课程设置,加上学校实训设施和资源的匮乏导致会计教育手段相对落后。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与企业实际业务相结合的案例教学、实例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运用少,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不能充分认识企业会计的运营状况,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投入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正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会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人才培养方向,它是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工作的分工也就越细,这已成共识。作为成人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就业目标主要面对会计相关专业的基层岗位,即中小企事业单位初、中级会计岗位群。依据岗位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从事收银、出纳、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编制和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具备会计职业操守的,德才兼备的低中级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

2.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根据成人高校会计专业面向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低中级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重点培养三项能力:一是职业基础能力,即人文社科基础知识、会计原理、计算机应用能力;二是职业专门能力,即具备熟练准确地对常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税务申报的能力;三是职业应用能力,即能根据需要制作各种财务报表,完成财务信息的统计和披露工作。

依据成人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学生的就业岗位,课程设计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应用能力,构建“三阶梯、四对应、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职业化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面向就业岗位。根据成人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就业方向主要面向以下岗位:

会计类:就业岗位可以定位为: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入职时以出纳为主,主要是货币的核算、往来结算及工资核算等,经过一段时间后一部分人将晋升到会计岗位,对某项业务或全面业务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经过更长时间的锻炼,业务突出者,有可能晋升为主管会计,协助高层领导或财务总监做好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工作。

银行类:就业岗位可以定位为:大堂咨询(柜台)—营销服务—金融理财。入职时一部分从事银行大堂咨询工作,一部分进入柜台服务,经过一段时间,业务较突出的部分人员将在理财、信用业务等方面承担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营销服务工作,逐步上升到基层管理工作。

根据就业岗位的分析,针对各岗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要求,构建体现岗位关键能力的职业化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2)课程内容基于职业能力,按“三阶梯”配置。在对会计就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以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为依据配置课程内容,采用“三阶梯”课程体系。课程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阶梯性教学规律。在课程内容的配置上,具体体现对学生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阶梯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如表2所示。

表1 面向就业岗位的课程配置表

表2 基于职业能力的三阶梯课程配置表

(3)对证施教,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实现“四对应”。不同于其他很多行业的是,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即采用严格的证书准入制度,银行业也开始推行从业资格考试。另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及需求的重要筹码,助理会计师证书、中级会计师证书等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和岗位提升的重要“敲门砖”。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行业证书的要求,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在成人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会计和银行业的证书要求,实行课程设置与行业证书“四对应”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行业证书考试对应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衔接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配置表

“对证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及考核标准融入学历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时至少拥有两种证书,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为适用的人才。

(4)多层次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零距离”对接就业岗位。成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组织实施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有效地组织实施实践教学,会计专业应以就业岗位工作内容为线索进行课程配置,以此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亦分为三个层次,即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和技能应用,由简单技能逐渐过渡到复杂技能。通过层次性实践教学,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如表4所示。

表4 三层次实践性教学体系设置表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横向上与理论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改变目前成人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这样,一方面能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建设教学配套,提升教学支撑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职业化课程体系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一是校内外实训基地;二是“三师型”的教师队伍。

1.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满足第一层次的课程教学要求,校内需建设标准化财会模拟实验室,创造与社会组织会计相关业务工作场景高度匹配的教学环境,票据、凭证、账本、报表等教学用具与实际工作一致,并按照实际工作流程组织教学。为满足第二层次课程教学的要求,需要配置教学版财务软件和税务申报软件,按企业实际经营流程和现行税务网上申报流程组织教学。为满足第三层次课程教学的要求,需要配置企业经营决策沙盘类ERP模拟演练,在高度仿真的企业经营环境中,组织学生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教学。

再者,为让学生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需安排一定的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建立相对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观察、座谈、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教学。

2.建设“三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由“教课”转变为“带课”。课程体系的职业化,必须是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胜任。我国成人高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人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向“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转变。“三师型”教师融教师、职业师和培训师技能为一身:第一,具有扎实而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教师;第二,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或提供有效的咨询指导意见,是职业师;第三,具有职业指导能力,能在学生的就业、岗位职业发展上提供业务指导,是培训师。

建设“三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无论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还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都是必然之道。

[1]韩宗宾,李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改革模式新探[J].财会通讯,2009,(9).

[2]古洁.关于就业导向下高职金融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9,(8).

[3]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4]马骏.谈新形势下会计教学的改革[J].西北职教,2010,(5).

[5]刘扬军,何晓民.关于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1,(16).

[6]张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1,(6).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成人课程体系
成人不自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Un rite de passage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