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2014-03-30祁宏伟孔德杰
祁宏伟,孔德杰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2.武警石家庄士官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它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是一所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明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分析目前存在的不足,找出相应的提升途径,对加强高职院校建设水平,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它要求把求学者培养成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这就对高职教师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具有高尚的师德水平
教师的师德水平如何,直接影响了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对于高职教师,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热爱高职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具备广博坚实的知识储备
宽厚的知识面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是高职教师开展教学、指导实践和推进科研创新的基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高职教师应当具有三个层面的知识:一是掌握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把握高职教育基本规律与特征;二是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三是熟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素质
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点,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需求,而这种需求逐渐呈现综合化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加之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对高职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二是要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三是具备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四是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高职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专门的高职师资培养体系,大量普通高校毕业生涌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而这些青年教师受到所受教育的影响和限制,不能完全具备开展高职教育教学的能力,这就造成了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1.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大量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成为高职教师,使得青年教师比例过高,同时教学队伍中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不仅少而且年龄偏大,整体比例失调,新老交替面临严峻形势。二是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博士、硕士比例偏低,很难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到2015年高职院校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不低于30%的要求。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作为高职教师,一方面普遍缺少对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也缺乏了解。另一方面知识面较为狭窄,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四是能力素质有短板。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多数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类院校。一方面,他们未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实践锻炼,对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讲授清楚内容缺乏了解,教学基本功普遍偏弱;另一方面,受到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普遍缺乏实践能力。
2.“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一方面青年专业教师普遍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比较弱;另一方面兼职教师没有教学经历,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教学的组织上缺乏经验。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与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进行实习实训、训练指导的“双师型”教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精神倦怠缺乏活力
教师工作具有高情感、高奉献的特征。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随着年龄增长和婚姻状态变化,长期处于工作、生活、家庭、个人成长等多方面压力下,导致教师精神倦怠,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对工作准备的充分度降低。
三、加强高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推动教师终身教育,完善教学队伍结构
(1)注重岗前打基础。岗前培训是踏上教学岗位的关键环节,对于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当夯实从教生涯的基础。
首先,要学习必备知识。通过岗前培训,掌握基础的教学知识和常识,了解和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进而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其次,要锻炼实践能力。通过与毕业生一起深入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了解生产的过程,增加实践经验,从一线工人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最后,要增强教学基本功。通过听课和辅课,了解教学方法,体会知识如何应用在教学中;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和实际授课,实现由工程型人才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能够熟练运用教学艺术的教师。
(2)强调协作促团队。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增进院校各方面的协作和整体能力,极大地提高组织效率。
一是以专业课程群为主线划分教学团队。传统的教学团队建设,一般是以专业课程或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编组。但是,真正的教学团队应当按照主干专业课程群组为单位进行组织,在这样的团队中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教研室。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团队有利于成员之间优势互补,整体推动教学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以中青年骨干为核心搞好梯队建设。在教学改革和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选拔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趋势,具有创新性学术思想,具备较好的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善于同团队成员沟通、协调内外关系的中青年骨干,着力培养其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形成不同梯队,保证团队的新老交替和可持续发展。
(3)内培外训强素质。高职教育的特点需要教师知识面广、素质较为全面,这就要求对教师的培养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
一是发挥教学团队优势,在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升团队成员的理论深度;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集中听课和课后集体讲评的方式,提高教学基本功,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二是增强横向联系,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对相关学科开展培训,以拓宽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沟通,开拓思维、拓广思路,提升团队教师应用层面的科研能力。三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一方面借助其他高校和校外培训机构,搞好校外培训,为教师学习新知识提供机会;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集中学习,以提高相关领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
(4)注重长远求发展。在一般情况下,学历能够很大程度地反映一个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水平。教师的学历越高,其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发展空间就越大;而学历偏低的教师其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导致其所能完成的工作相对有限。所以高职院校在对教师的培养上,要立足长远,推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熟悉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并能够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趋势的中青年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提高学历层次,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2.借助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有效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按照“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原则开展。
一方面,推进企业经历,提升在职教师双师素质。在专业教师队伍中全面推进“企业经历”工程,要求相关专业教师以3至4年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按照规定到企业挂职锻炼不少于半年。
另一方面,强化校企共管,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校企共同研究,明确对兼职教师的要求,确定选用机制,切实将企业一线技术人才吸纳进教学工作中来。其次,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指定相关专业在职教师作为联系人,增强同兼职教师的横向联系。最后,利用院校现有资源,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3.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工作活力
(1)强调尊师重教,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院校良好的氛围。高职院校应当真正营造出一种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氛围。
(2)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舒心留人的环境。在学校层面,要积极为教师制定成长规划,为教师能力素质提高创造机会;畅通晋升机制,保证中青年教师的进步空间;确立激励机制,明确教师前进的方向。
(3)完善保障机制,创造利于发展的环境。一方面要完善制度保障。提高教师能力的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工作。要保证这个工作能够持续稳定运行,需要建立健全包括选拔任用、管理考核、奖惩激励等一系列制度。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应当立足当前,注重长远,打牢基础。另一方面要保障经费投入。教师培养工作,其中涉及各类外送培训、进修激励制度,均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为保障整个工作的持续推进,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经费充足,做到专款专用。
(4)学校应培养科研团队。以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为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组建科研团队,并且从制度和整层上鼓励科研项目的申报。同时,加强学科前沿图书资料的购置,开拓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水平,以科研鞭策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再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实践层面上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信息和思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制约学校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岗前培训抓起,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培训进修的机会,就有可能改变高职师资的现状。另外,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工程。因此,在师资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向政府争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本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彭伟强,朱晓燕,钟美华.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J].外语界,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