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助育人角度看高职医学院贫困生就业问题
2014-03-30华娟
华 娟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1800)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医疗行业的就业体制改革进一步实施,高职医学院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以贫困生资助工作为抓手,帮助贫困生摆正心态,发挥自身优势,转变弱势角色,及时合理地就业,将成为高职医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导向。
一、高职医学院贫困生就业存在问题
1.家庭背景造成就业困难
伴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单位由单纯追求“规模、设备”的扩张,转变为注重医疗软实力的提升。这使得医疗单位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门槛的提高,使得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明显受到挤压。对于家庭背景简单,社会关系单纯的贫困生来说,他们大都来自农村或城镇低收入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没有优越的社会背景,缺乏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在缺乏平等竞争用人机制的今天,各种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他们通常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
2.自卑等不良心理造成的就业困难
由于艰难的经历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承受着自身和外界的双重压力。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参加较多的活动,故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他们害怕或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对自己的实力及机遇认识不足,不能自信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以致错失了就业的良机。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高职高专贫困生极少能从家长那里获取有效的援助。自卑心理往往使他们变得思维狭隘,缺乏对社会压力的承受能力。
3.个人综合技能不足造成的就业困难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多地体现为综合技能的展示。然而,这恰恰是高职高专贫困生所欠缺的。贫困的现状使得贫困生不得不将“理想”与“现实”分开,他们无暇顾及对自身的综合技能的培养,未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长期以来,贫困生容易出现自我封闭、心理素质差、不够自信等问题。随着医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医疗单位也不断提高自己的用人标准。他们更倾向于录用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又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毕业生。
4.就业政策上的歧视和束缚造成的就业困难
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高职医学生的就业政策相比其他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存在更多的束缚,这对他们的就业雪上加霜。随着高等医学专业的扩招,医学毕业生急剧增多,这使得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时更加挑剔。从专业、学历的角度考虑,相比高职医学生,他们更加青睐“985”、“211”工程等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甚至更高学历的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不断压缩高职医学生的就业空间。
除此之外,个别地区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片面强调生源地,这对同等条件的外地贫困生的就业与生存也是极不公平的。
二、贫困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单纯的“无偿资助”使学生缺乏自立、自强意识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公正,新的资助政策从覆盖面、资助强度都显著增大,并以“助学金”为侧重点。资助的无偿性特点,使得资助评定程序中过多注重家庭困难程度,而忽视了申请人的学习成绩、个人品质。同时,资助的后续励志、感恩教育未能深入开展,这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甚至会觉得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导致其缺乏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恩意识淡化,对自身职业发展未能做好规划。
2.重视经济资助忽视心理资助
贫困生往往是经济、心理上的“双困生”。面对外界的诱惑、社会的压力,单纯的经济资助更易于助长他们的盲目攀比、自卑焦虑心理的产生。目前,资助工作多倾向于贫困生的认定流程,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如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关注度不够。
在贫困生群体中,受特殊成长环境影响,贫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取向上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贫困生,得到国家、学校等各方面的资助,他们懂得感恩、积极上进、乐于付出,愿意从小事做起,并及时精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另一部分贫困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贫困的现实,在就业取向上处于消极的状态。
经济资助最终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的。对贫困生的资助不仅是物质上帮扶、经济上援助,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辅导、精神上的鼓励。
3.就业期望过高,职业定位范围偏窄
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使贫困生的就业口径变得更加狭窄,“精英情节”给他们的就业带来较多的困扰。大部分医学生并不能正确认识医学人才培养的渐进性和晚成性。较高的教育成本投入,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使贫困生的就业期望往往过高。他们不愿意去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岗位,将自己的就业目标定位于“三大”(大城市、大医院、大事业单位)。一旦现实情况与自己的就业期望相背离时将很容易产生焦虑。与家境优越的同学对比,不可避免在学生之间形成彼此的攀比,强烈的反差使贫困生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就业困难的现实产生无力感,进而导致在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沉浸于自我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之中,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不敢参与竞争,表现为从众、盲目地择业。
4.缺乏过硬的核心就业能力
目前,用人单位除了对专业和学历的要求外,还会对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性格气质、特长才艺等提出要求。然而,贫困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条件使他们大多偏重应试教育,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方向感,往往只能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在贫困生群体中,大部分学生将大量的课外时间用于传统的、简单的社会兼职或勤工俭学,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的专业学习,无法参加学生活动,很难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缺乏团队合作的机会。这并不利于其在大学期间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就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薄弱的核心就业能力使得贫困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三、解决贫困生就业困难的建议
1.充实人文关怀,感恩教育,发挥医学贫困生的比较优势
随着医疗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的服务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与交流”等素养。[1]然而,只有被施与关怀,才懂得在工作中如何“关怀患者”。我们的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的现实,使他们仅仅得以生存,“人文关怀”离他们很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来看,贫困学生尽管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造成心理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弱、就业焦虑等劣势,但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贫困,相比其他人他们具备更加踏实、更加能干、容易满足等在就业方面的优势。[2]
2.重视心理援助,加强挫折教育,调整“就业期望值”
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关键节点,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在临近毕业时更要做好就业压力疏导工作。心理援助是一项长期工程,从入学开始,通过调查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建立由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团队辅导、个别谈心和心理素质训练等方式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贫困生合理进行自我认知,正确认识所面临的困境,并积极探索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坦然面对社会压力,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自卑、焦虑、盲目攀比的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
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援助时需要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一方面通过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使贫困生明白“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认识到就业关键要结合自身特点,才是最佳选择。
3.加大就业困难学生政策扶持,拓宽贫困生就业渠道
政策帮扶是解决贫困生就业困难有效途径之一。第一,可以成立专用款项,用于加强贫困生就业能力培训,这是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的最直接方式。贫困生的专业能力、就业技能是其将来安身立命的根基,结合学院贫困生专业特点和用人单位的培养需要,针对含金量较高的相关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贫困生可以凭合格证书进行考试费用的报销。不仅激励贫困生实现个体内在的知识积淀和专业技能、就业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够帮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认识到学校的资助并不只是“扶困”,更多的是“扶志、强能”。第二,对贫困生就业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引导他们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在就业黄金期,更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援助,根据贫困生个体特点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制定详细的重点帮扶计划,为学生提供翔实的就业指导。第三,开拓“就业绿色通道”。2013年国家为了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帮扶政策,如2013届毕业生求职补贴的申请工作。针对类似工作,学校建立相应的工作平台,及时将就业信息及政策对接到贫困生个人。切实做到为贫困生筛选出相对优质的就业信息、尽快缩短就业过程中手续办理流程。尤其是在就业前期及试用期内,坚持对贫困生的就业情况的“信访”工作,针对毕业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正确引导,加强贫困生对自身权益保障有关的政策和法规的教育,保证贫困生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政策,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帮助贫困生顺利度过试用期。
4.加强创业教育,提供“项目援助”
贫困生相比其他同学具有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品质。大部分同学更渴望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从这个角度看,贫困生更具备创业条件。然而,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受专业限制,就业范围较窄,普遍存在“就业就是进入医疗机构”的狭隘观念。[3]贫困生亦是如此。针对于此,第一,拓宽其就业及创业思路,鼓励参加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倡导和鼓励创业能力较强的医学贫困生自主创业。第二,逐步建立完善的医学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结合学校、专业和地域情况开展特色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如何将创业教育融入到贫困生资助工作当中。为学生提供场地和创业项目,配备富有经验的创业导师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帮助贫困生在创业实践中收获成功创业理念、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理性择业的心态。
[1]王以雷.高等医学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徐州医学院为例[J].理论观察,2012,(2).
[2]刘春莹,陈晚云.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贫困生就业指导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58-60.
[3]林文诗.新时期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创业意向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7):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