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三里穴位注射对4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证候积分的影响

2014-09-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神经病证候穴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足三里穴位注射对4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证候积分的影响

王景郭伟光滕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6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4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试验组另予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B6 ,疗程2周,观察患者证候积分变化,评价综合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证候积分改善及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B6,可明显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疗效。

足三里穴位注射;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证候积分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糖尿病并发症也随之不断增加。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足发病的基本因素,局部肢体表现可包括肢体缺血、神经营养障碍和组织感染三方面[1],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复杂,临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B6 ,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及综合疗效进行观察,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可靠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就诊顺序,将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入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45~65岁,平均(55.3±5.6)岁,糖尿病病程3~12年,平均(7.7±2.5)年。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45~65岁,平均(54.7±5.2)岁,糖尿病病程3~12年,平均(8.2±2.4)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分析综合疗效。

1.2 病例选择依据

1.2.1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版)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①有多年的糖尿病病史和(或)糖尿病症状表现者;②下肢发凉、疼痛、麻木、感觉丧失等症状体征;③血管超声、肌电、10克尼龙丝测定等。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学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①主症:下肢发凉、疼痛、麻木、感觉丧失、间歇性跛行等;②次症: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趺阳脉弱。具有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亦可确诊。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血瘀脉阻:肢体发凉、麻木、疼痛、甚至丧失知觉,明显怕冷。

1.2.4 纳入标准 ①符合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诊断;②符合中医症候血瘀脉阻证诊断标准;③年龄在40~75岁之间;④病程在15~45天;⑤签署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1.2.5 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③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精神病患者;⑤研究者认为不适入选的其他情况。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基础治疗,包括调整血压、控制血糖、改善循环、抗凝、营养神经等,2周为一疗程。①调整血压:检测血压,无高血压病史、血压正常者,不予处置。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患者不同血压水平调整用药。调整目标为:晨起收缩压<150mmHg,晨起舒张压<100mmHg。②控制血糖:根据患者不同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调整目标为: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③改善循环: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16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凯时10μg,生理盐水20ml,静脉推注,每日1次。④抗凝: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每日1次。⑤营养神经:甲钴胺(曲力)0.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硫辛酸0.6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1.3.2 试验组 予基础治疗及穴位注射治疗。即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于每日同一时间于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B6。方法:用5 ml注射器,配4号针头,抽取药液维生素B1、B6各100mg,共4ml,混匀。选准足三里穴位,常规局部皮肤消毒后,持注射器使针头垂直快速进入皮下,逐渐进针,并小幅度提插,当患者有酸、胀、麻或有明显放射感时,固定针头,回抽注射器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小幅度捻动针头,加强感应,快速拔针,轻轻按揉30s。每日1次,2周为一个疗程。

1.4 疗效判断

1.4.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 参考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运用等级资料积分法,即将肢体发凉、疼痛、麻木等症状,按照发生的程度及临床表现的特点,分别记为0、2、4、6分,累加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比较1次。

1.4.2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①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4.2 总有效率计算公式:(基本痊愈+显效+有效)/可评价的总患者×100%。

1.4.3 显效率计算公式:(基本痊愈+显效)/可评价的总患者×100%。

1.5 观察项目 观察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变化,分析综合疗效。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采用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结果如表1所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患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证候积分比较 结果如表2所示,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证候积分的影响±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疗效比较 试验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20例,有效 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基本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3。

表3 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综合疗效的影响[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病变范围广,其原因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性别、年龄等均有关,病机复杂,病变发现较晚,病情严重。糖尿病人随着病程延长,血糖控制不理想,血脂紊乱和血压升高等,逐渐出现下肢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足部畸形继发各种损伤和感染,尤其是当压力异常,有胼胝形成、皮下出血、皮肤溃疡、足深部感染伴发骨髓炎[2]。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治疗包括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医复方辨证治疗、中药熏洗、针灸、穴位注射等[3]。西医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节血脂、改善神经功能、改善循环等。

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属中医学“脱疽”、“筋疽”等范畴。糖尿病日久,津液耗伤,气血不足,运行不畅,瘀血痹阻于络脉,则见肢体发凉、疼痛、麻木等症。该病的发生与瘀阻络脉关系密切。穴位注射是目前临床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具有较为肯定的疗效,可发挥针刺、药物疗效与穴位刺激的综合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可改善下肢气血,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目的。

本研究表明,通过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B6,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具有较为肯定的疗效。

[1]陈淑长.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0.

[2]杨四花,马晓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36-4537.

[3]栗明,丁常宏,方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2,40(6):133-136.

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ZHY12-2050)

王景(1980-),男,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周围血管病学的临床、教学与实验研究。Email:wangjing19800610@126.com

滕林

R587.2

A

1007-8517(2014)09-0037-02

2014.03.18)

猜你喜欢

神经病证候穴位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越测越开心
你是“神经病”吗?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