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滥的养生帖

2014-09-10周易刘蕊

人民周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自力海波谣言

周易 刘蕊

社交媒体养生帖泛滥,专家呼吁要让专业声音占领养生领域,防止谣言钻空子。

当下,养生正成为一种时尚。养生信息除了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传播,也在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中备受追捧。然而,不少热衷分享养生帖的网友却往往忽略了对其科学性的考证。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305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2%的受访者关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47.4%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分享过养生帖。51.5%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照养生帖的指导实践过。

受访者中,90后、80后、70后分别占13.5%、49.9%、26.5%。

70.2%的受访者关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

龚小平是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的一名退休职工,闲暇时间,她经常会在网上浏览养生帖。“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注意养生。比起电视、广播,通过网络寻找养生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微博、微信、QQ空间中朋友分享的养生信息也很多。”龚小平说,她主要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养生帖的科学性,感觉可靠,就会按照上面的说法试一试,看到“偏方”,还会分享给其他朋友。

“继‘心灵鸡汤帖’之后,养生帖已经成为新一代的刷屏利器。”在北京某电子商务咨询公司工作的李淼称,自己的微博、微信圈里,每天都有朋友转发养生帖,有的人甚至一天发四五条。李淼问过周围朋友后发现,转发养生帖的人未必都亲自按照其指导实践过。“很多人转发养生信息是因为它配图漂亮,或者因为这样显得自己比较时髦。”

调查显示,70.2%的受访者承认关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

中国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张自力开展健康传播研究10余年,据他介绍,大众对健康信息的关注是近些年才开始转向养生话题的。往前推10年,健康类传媒和老百姓谈的大多都是如何治病,比如有哪些好医生和好药等。

“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一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很多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是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三是受众细分,导致养生逐渐从健康类信息里成为一个独立的类别。”张自力指出,年轻人关注养生,也导致其成为一种时尚的风向标。

“养生信息的流行,更多还是源于媒体的推动。”中国营养协会副秘书长冯海波谈道。现在报纸和杂志包括网站,都会有一些养生的内容,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这样的节目,而且做得很精致,这对普通人关注养生有引导作用。但问题是,许多媒体做养生类的报道或者栏目,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传播健康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这就导致许多养生信息未经检验就被传播出去。

67.8%的受访者指出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真假难辨

虽然關注养生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不少人在这方面却存在误区。本次调查显示,47.4%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分享过养生帖。51.5%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照养生帖的指导实践过。

“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一方面泛滥成灾,另一方面却真伪难辨。更有一些网友,今天发帖说某些食物一起吃能助消化,明天却又说这些食物一起吃赛砒霜。”李淼说,看到网络社交媒体中这些前后矛盾的帖子,她简直不知道到底该怎样搭配三餐。

家住湖北省武汉市的沙晔是一位准妈妈,自从怀孕后,她和家人对养生知识格外关注。然而,沙晔发现,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的养生帖往往标题耸人听闻,内容也不那么可靠。“前段时间,我婆婆从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帖子说孕妇不能做B超,就连基本的产检都不让我去了。但是我咨询过医生,做B超是安全的。”

调查显示,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真假难辨(67.8%),其次是过多过滥(53.2%)和信息源不明(52.8%)。其他问题还包括相互矛盾(31.6%)、以讹传讹(29.7%)、广告太多(24.5%)等。

“有些养生文章,‘标题党’的问题很严重,动不动就是什么十大抗癌食品之类,这绝对不是专业人士做出来的。”冯海波指出,谣言泛滥,普通人健康素养不足是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相互影响,病急乱投医,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还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也在养生谣言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在出现健康事件的时候,政府部门、营养协会、社区保健机构等重视不足,没能抓住机会进行正确引导,只是通报一下。反而是搞保健品销售的、健康产业的借机炒作。”冯海波说。

“网络上的信息未经核实被大量传播,容易形成似是而非的观念。在养生方面,这种问题更突出。”张自力表示,养生本身就是一个界定不太清楚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虽然有,但很多内容却很难被现代医学特别是西医所接受。“在养生方面,专业的声音不够多,就出现了真空,导致伪知识泛滥,甚至出现张悟本这样的人物。”

本次调查显示,73.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普通人缺乏科学的养生知识。

在辽宁省锦州市市民范圣楠看来,随着国人对自身健康关注的提高,养生市场上必然会出现大量需求,如果市场不能尽早形成良好秩序,人们不能尽早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假冒伪劣产品和谣言就不可避免。

65.8%的受访者建议将传统养生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

在养生谣言泛滥的情况下,受访者最信任哪些传播渠道?调查显示,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书籍(51.8%)、电视(45.6%)和官方机构(42.3%),其他渠道依次是报刊(28.5%)、网络媒体(27.5%)、学校教育(22.7%)、社区宣传(19.7%)、广播(18.3%)、手机社交圈(14.6%)。

“我们需要让权威和专业的声音占领养生领域,防止谣言钻空子。”张自力认为,一方面主流媒体应该注意对养生信息的把关,另一方面具备一定媒介素养的专业人士也应当站出来,传播正确的观念。

“前段时间,北京市疾控中心从全市筛选出多位专家医生,命名为‘北京市首批科普专家’,给他们进行媒体传播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把专业知识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然后在适当的机会把他们推向公众视野。我觉得这个做法值得借鉴。”张自力表示,医院集纳了很多专业权威人士,如果医院能承担起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的责任,将会产生很大影响。

冯海波认为,养生与营养学密切相关,很多营养师也乐于做养生和健康类的科普工作。政府应该提高对营养产业的关注与帮助,以充分发挥营养师这类专业人士的力量。

调查中,65.8%的受访者建议将传统养生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中。

冯海波称,“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这样做了。几年之前,很多小学生的暑假作业里已经有关于营养健康的话题。这有利于帮助少年儿童抵制垃圾食品,也有利于提高父母的营养和养生意识,但是这种做法还有待普及。”

张自力强调,放到小学生课本里的知识,必须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如果处在探讨阶段,或者还未经过验证,就不适合放在课本里。“如果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养生当作医学,就要用经得起检验的方法去验证;如果不当作医学,而当作文化,那可以放入哲学教育里,因为中医的辩证思维和天人合一等观念,其实是一种朴素的哲学。”

猜你喜欢

自力海波谣言
搏浪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山清水秀
说海波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这里有爷爷
谣言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Features of “TH” in China and India’s Official News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