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策略
2014-09-10张小芸
张小芸
摘 要: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或强化语文学习主题,常常在看似热闹的场面背后,淡化了語文教学的目标。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策论
适当的情境,必能激起儿童的情趣,使儿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学得轻松、愉快,让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易”、“趣”、“活”,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自从从事教育事业以来一直在农村小学承担语文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情境的创设强调兴趣的培养,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让教育性渗透其中。在教学中,我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听说体育课因故不能上,同学们都不高兴;如果语文课不能上,则喜形于色。对此我并没有责怪学生,我深知他们不是不愿意学语文,而是语文课没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导语情境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每当要上一篇新课文,如何开好头,这是我教学十几年来非常重视的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语,是我们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良好的导语情境创设,像一把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学习《峨眉道上》一文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游览过哪些地方?然后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的、想到的。这样就引起学生急于知道作者在峨眉山的途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产生了追阅全文的心理,以解决问题,解决心中的疑点。又如教《西湖的“绿”》一文,我先导入“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接着展示挂图,美丽的西湖真是美不胜收,要把它介绍给别人,就应该抓住特点。这篇《西湖的“绿”》就抓住了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篇游记写于四十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却不见少。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吗?这样激发了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转变教学理念,以新课程目标为有效导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总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以三维目标为导向,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传统的教学活动遵从死记硬背,是教师喂养式的教学方式。但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理念,由重教转变为重学,注重有效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创设媒体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以及实物,创设媒体情境,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如《燕子飞来了》一文中,我先放一段旧农村面貌的录相,让学生边看边听片中的解说,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他们感受和体会到农村人们生活的艰难,接着提问:“现在的中国农村是怎样的呢?我们跟着小燕子一起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吧!”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我出示投影图,让学生边看边说。就这样学生由欣赏的气氛不知不觉转入到了学习环境中去,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又给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四、课堂情境创设的具体实践举例
《山行》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美景,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历代诗人写秋景,往往把它写得萧条凄凉,流露出消极伤感的情绪,杜牧却把深秋的景物写得充满生气,明快、美丽,尤其体现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上,因此,我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放在这两句的学习上。在学生了解这两句的字面意思后,我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进行深一层的挖掘,以实物创设情境,体会这两句诗的意境:枫树真有那么美吗?请看老师手中的枫叶,这枫叶怎么样?(①很红;②深红深红的;③很美丽……)作者当时是什么时候看到的(傍晚),傍晚也就是太阳怎样?(快要落山了,阳光比较弱),这阳光就像这15瓦的电灯)。枫叶在傍晚阳光的照耀下会怎么样?(教师演示??在灯光的照耀下拿枫叶)。学生兴致盎然,争着发言,有的学生说:“这枫叶更鲜艳,更美丽了!”有的同学说:“枫叶就像一只只火红的蝴蝶!”有的同学说:“枫叶真的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有的同学说:“这枫叶让我感到它是那么生机勃勃!”……然后,教师再引导:我们看到的只是几片枫叶,假若像诗人看到的那样,漫山遍野都是如此艳丽的红叶,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体会美的意境,说说感受,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这两句诗的优美意境,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赞美、热爱,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虽是萧条、凄凉的深秋,但诗人却仍然把景物写得充满生机,清秀迷人,令人感到生机盎然。怪不得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
新课程需要我们吸纳教育教学实践中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新方法、新成就。小学语文课堂利用有效情境创设进行的教育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是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有效的语文情境教学,也为我们当前语文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可能将使我们渐渐接近、甚至最终达到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张贵新 侯国范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出版
[2]倪谷音 卢家楣主编《愉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2月出版
[3] 朱洪. 走向有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J]. 绍兴教研院. 2006,(11)
[4] 施红雷.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实效性的探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