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2014-09-09李亮
李亮
摘 要: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化学课堂,提高化学教学效果。高中化学课堂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并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本文从巧用激发学生兴趣、辅助化学实验、拓展学生视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 化学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化学教学大多通过模型,实验,实物,挂图等辅助教学,虽然直观性也较强,但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生动形象的画面对化学实验过程进行模拟,不但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利于化学知识的获取,激活了整个化学课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巧妙整合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概念、化学规律以及化学反应的过程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抽象、深奥,学生学习起来兴致不高,而信息技术可以使这些活动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无声变得有声,由抽象变为具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蒸馏和萃取原理,掌握蒸馏和萃取的实验操作过程,并且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化学之美。在教学时,如果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学生会觉得化学太抽象了,没有意思,在此处如果结合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海水变淡水”的过程,以及学生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水烧开以后,锅盖上聚焦的小水珠,并且加以引导,锅盖上为什么会有水珠,这水珠与我们常见的水有什么不同,它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呢?这个化学问题虽然平常简单,但加上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化学探究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借助信息技术还原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加强化学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觉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2 巧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化学实验中,许多化学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还有一些化学实验操作的危险系数较大,根本不适合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操作进行直观演示,这样就导致了某些化学知识变得抽象、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克服这一教学弊端,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真实的实验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又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氨 硫酸 硝酸》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常规教学中,氨的每个性质,都要有一个对应的实验来展示,这样不仅麻烦,而且效果有限。液氨的泄漏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如果利用电脑动画将液氨的泄漏事件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很快将氨的性质全部掌握。
在化学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实验过程变得形象、直观,有效避免一些危险实验给学生可能带来的伤害,而且说服力更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3 巧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空间的限制,学生对于化学规律以及化学生产、化学实验方面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很少有参与现场实践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运用形式或者工业生产的具体流程,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运用情况的理解认识,拓宽了学生视野,激活了化学课堂。
比如,《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要求学生主要掌握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及合成氨生产的适宜条件,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讲解,从原理上了解合成氨的方法,没有直观的感觉,印象不深。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将我国工业上利用天然所制氨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工业制氨的过程,还可以全面掌握合成氨的原理和适宜的条件,有利于拓展视野。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化学教学的直观性、可见性,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效激活化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技术的选择和运用上,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进行运用,不可为了运用而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陆真.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范波涛.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与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3]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0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