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 项目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9-09陈金强
陈金强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教学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项目教学法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之一。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大多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所采用。但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优化项目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 项目教学法概述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以细化的项目为对象,按照学生模仿案例、执行任务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将知识构建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其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流程:教师对案例进行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形成基础的知识框架,然后通过与案例相似项目任务的实施,对知识点进行了解与掌握。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但掌握了必要的知识点,还掌握了外延性知识,而且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教师也由权威者变为合作者、评价者与指导者,有利于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与学习目标的又快又好实现。
2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性
项目教学法应用过程中,会按照具体项目的实际需求来指导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和能力。但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该方法会导致知识的系统性差,再加上部分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薄弱、基础底子薄。若没有系统性的学习,学生很难具备自我归纳、自我提高与分析的能力,所学的知识便不具有全面性与清晰性,从而影响最终学习质量与教学效果。
2.2 项目开展周期长,教学难以推进
部分项目前期预案准备不足,内容宽泛、知识点繁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课业压力便会繁重。而且还存在以下两点弊端:一来使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周期较长;二来由于学生之间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存在的个性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展。
2.3 部分项目内容脱离实际
职业教育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基础理论课中渗透专业知识。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应将行业要求的内容渗透于项目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工作内容与情境。当前部分项目教学中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有效渗透。
3 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对策
3.1 教材内容设计与优化
从教材改革入手来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此来解决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如果想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我们就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与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Windows操作系统、Word电子文档、Excel电子表格、多媒体技术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七大部分,知识点多且杂。出于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加强对知识点系统性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的目的,可将教材内容设计和优化为:菜鸟先飞(计算机工作环境硬件组成与连接方法、开关机以及鼠标操作)、录入高手(基本指法、拼音输入方法、五笔字形输入法、软键盘用法以及拼音辅助输入法)、美丽窗口(Windows操作系统概念、界面要素、结构与基本操作)、排版专家(Word软件界面生成、基本概念以及编辑与运用)、制表大师(Excel软件界面生成、基本概念、格式设置与美化、函数与公式用法、数据管理与分析以及图表操作)、网络大虾(网络概念、局域网应用操作、IP/TCP协议、Internet主要应用操作)、精彩演示(PowerPoint软件界面生成、演示文稿与编辑)及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图像、视频与音频的处理)等8大模块。
3.2 课程项目设计与优化
项目设计应侧重于考虑实训教学,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把教材内容综合,然后根据新设计的内容模块和不同的专业细化成具体不同的项目。以项目为先导,开展教学,把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与知识点巧妙地融于项目中,并注意项目中内容与知识点的提炼与压缩,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在将来工作会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3.3 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与优化
应用项目教学法时,示范案例制定中要参考学生的基础,与专业相结合,保留少量基础性与延续性内容。示例中的知识点在结合学生能力差异、基础底子的前提下,编制合理的目的要求:项目任务与范例的相似度设置在80%左右,相似点与知识点要保持连续性,难易适中,使学生在理解、消化与掌握预设的80%相似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熟知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灵活使用日常应用软件外,还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以便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此外,还要注重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凸显其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将知识点融合到所有项目中,学生在模仿与创新的基础上,较快掌握创作方法与技巧,教学流程如下。
(1)演示:由教师来演示项目案例作品,如已经制作好的Word排版作品、Excel电子表格作品等。
(2)导入项目:教师导入穿插好的项目并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对该项目进行分析,并提出要求,使学生对项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布置任务:教师先阐明项目目的、要求与具体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明确项目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或条件,并规定完成时间。
(4)分组:学生分组中,视学生实际情况,可采取两种分组方法,一种是按照任务进行分组,每组成员选出组长,由组长带头,明确任务后,组长全权负责任务划分、落实与完成等事项;另外一种方法是层次分组法,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为划分依据,基础较好的学生给予难度系数稍大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设计步骤与方法,以完成对知识的认知。一般而言,分组在课程完成60%左右时开始,小组规模不超过5人为宜。
(5)执行任务:此环节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必要时可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把握自身的学习情况,或可创设出具体情境、实例演示或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发现、解决问题。
(6)释疑解惑:引导学生通过对范例的研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可借助资料查阅、小组内交流等手段,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项目中出现的新知识,教师可组织研讨活动来解决问题,对于问题解决中出现的疑难点,要给予必要的辅助。
(7)作品展示:各小组之间进行成果交流,并将新颖的见解集中起来,供其他小组成员学习,开阔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激发出学习兴趣。
(8)结果评价:结果评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整个项目的分析,兼顾基础较差的学生,查缺补漏,并深刻剖析重点与难点问题;二是拓展与延伸项目,可列举实例,总结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三是对任务完成环节与结果的评价,可采用组内互评、个人自评、教师点评或组间互评的方式,突出学生的成就感,以提高其学习主观能动性。
4 结语
总之,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根据教学效果反馈来不断优化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出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小伟.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08).
[2]管荣新.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1).
[3]鞠花,王久祥.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12).
[4]王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07).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