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麻柳刺绣图案的美学特色
2014-09-07曹斌
曹 斌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 628017)
“对于人类的发展、完善来说,精神活动自然具有高贵的、独立的价值。”[1]任何艺术都产生于劳动实践,麻柳刺绣的产生,主要是由麻柳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是麻柳地区人们审美意识提高的结果。“艺术不是生活的同一,而是将生活变异,即生活的特异化”。自然环境影响着麻柳地区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环境、后代繁衍及他们的兴趣、气质、喜好等。麻柳刺绣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的大巴山脉上,北临秦岭,与陕西省宁强县接壤。麻柳刺绣所在地域并不是单指“麻柳”(四川省广元市麻柳乡)这一具体地方,她的范围应该包括广元市朝天区的麻柳、临溪、鱼洞、汪家、李家、两河口、曾家河、小安、鱼洞及利州区的鱼河、荣山等地区。这一地区平均海拔1800米,气候冬冷夏凉,冬季较长,属于高寒山区。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麻柳地区淳朴的民风,人与人之间善良的交往方式,古老的民俗习惯,以及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还有他们自觉或非自觉地审美意识,便有了浓郁“乡土味”的麻柳刺绣。
1 麻柳刺绣图案民族交融的古朴美
图1 麻柳刺绣绣花鞋
刺绣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在秦汉时期其工艺已相当成熟,麻柳刺绣在明清时期其工艺已趋成熟。麻柳刺绣作为蜀绣的一个分支,无疑受到羌绣的影响。因为这一地区与陕西省宁强县接壤,宁强县古称“宁羌”,属于古羌、氐族聚居区。如今在宁强县的毛坝河等镇还能见到羌、氐的遗存。麻柳刺绣这一地区又处于龙门山的边缘,紧邻北川羌族自治县。现在麻柳这一地区的居民中并没有羌族,麻柳刺绣应属于汉族刺绣。但是从麻柳地区人们保留下来的穿着来看,仍能感受到羌韵遗风。人们头上缠着白色或黑色的头帕,上身穿蓝布对襟罩衣,妇女腰系绣花围腰。可以说麻柳刺绣确实受到了羌秀的影响。“羌族刺绣是麻柳刺绣的母体, 而麻柳居住地每一次移民的迁入或迁出, 又使麻柳刺绣文化与汉族刺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相互融合与撞击中, 逐渐演化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麻柳刺绣文化”。[2]我们可以从麻柳刺绣的“绣花鞋”的特征看出其受到羌族刺绣“云云鞋”的影响。羌绣“云云鞋”形似小船,鞋尖微微上翘,鞋帮上绣有彩色云纹和杜鹃花纹样图案,因此也叫“云鞋”、“花鞋”或“勾尖布鞋”,羌民喜欢在喜庆节日穿它。麻柳地区为山地,居民多生活在深山中,该地海拔较高,麻柳人住在高山之巅,也被称为“云上的民族”[3]。麻柳地区男性所穿的鞋子也称为“云鞋”, 妇女穿的鞋子称为“绣花云鞋”,也称“三寸金莲”、“绣花鞋”,鞋底、鞋帮、鞋跟绣满花纹,精美无比。麻柳刺绣“绣花云鞋”图案多以植物花卉为主,采用回文、勾莲纹、漩涡纹等样式,这与当地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有关。从鞋的样式看,鞋尖也微微上翘。可以说,她与羌族的“云云鞋”有异曲同工之妙。麻柳刺绣同羌绣相互渗透、吸收、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刺绣工艺已趋成熟,其图案主要有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还有花草和几何图形。明清时期麻柳刺绣得到快速发展,无论是其色彩、图案的搭配和针法的多样性运用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麻柳刺绣主要以实用性为主,用以装饰自己的生活,美化家居环境。麻柳刺绣主要有枕套、鞋垫、袜底、围腰、手帕、童帽、绣花鞋、帐帘、肚兜、荷包、香包、桌布、壁挂、床单、盖头等衣着、生活日用品。在众多的日常生活用品刺绣中,其图案多变,色彩单纯,极富稚趣和和夸张的表现力。
麻柳刺绣的图案内容体现了麻柳人民朴素的哲学思想,表达了麻柳人民的理想与愿望、喜悦与忧愁。麻柳刺绣的图案极富原始意味,蕴含着生命力,表现了麻柳人民原始而朴实的感情,这也是麻柳人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真实表现,她们善于找到生活中常见的物象,利用熟练的刺绣技巧,采用平针、错针、拖针、挑花等手法,针线密实、色彩艳丽、朴素而大方。麻柳刺绣多样的表现形式则是传达其思想感情的方式和手段,从众多精美的刺绣中展现了对象鲜活的生命,这是麻柳刺绣一种“真”的表现。麻柳刺绣的作者多是农村女性,平时她们忙于农作,闲时做针线活,其作品中都充满了天真憨厚稚拙的美。刺绣作品有的采用写实的手法,在造型时全凭自己的感受,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的形象塑造在自己的作品中,她们对其图案的形体、比例并不讲究,甚至极度夸张变形。有的作品抽象,如鞋垫、壁挂等采用几何抽象纹样,她们采用挑花的技法,图案变化微妙、生动耐看。在材料的选择上绣女们多用当地的土布和彩色的土线来精心营造自己的作品,她们不打底稿便能绣出精美的作品,因此许多人被称为“巧姑娘”,这得归功于她们从小耳濡目染和大人的口传心授,她们绣出来的作品构思巧妙,透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带有明显的“乡土味”, 这便是麻柳刺绣的“稚拙美”, 体现了麻柳人民的纯朴、善良的精神,并且一代一代扎根在麻柳山区。
2 麻柳刺绣图案本真的自然美
麻柳刺绣具体诞生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在明清时期,麻柳刺绣已高度发展。麻柳刺绣使用的材料并不讲究,绣女们用当地生产的土布和彩色棉线来绣成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看似很“土”,她确是麻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形式语言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她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作一幅刺绣来说,绣女们的情感是她们表现对象中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充满激情、热情是麻柳绣女们强烈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本质力量。麻柳刺绣之所以朴实,是她不带任何商业化。她不像中国的其它名绣,已高度产业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刺绣手艺是每个麻柳女子必学的技艺,自古以来,麻柳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绣花”技巧。该地女孩子四五岁开始“掌针”,十一二岁能绣出各种花样,十七八岁就能绣出惹人喜爱的嫁妆。姑娘出嫁时要送给长辈绣的鞋垫、袜底、枕巾等精美绣品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她们也会把绣的香包、荷包、手帕等物送给自己心爱的人作为定情之物。
绣女们设计的理想生活图案,给人以安详、宁静的原生态美感,这主要是由于她们生产生活方式确定的。麻柳人民深知大自然对他们的恩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她们审美境界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形式美及其背后深处的创造性的神秘力量,始终在影响着人类对美的体验与认识,并以及其隐蔽的方式对人类的审美心理产生影响”[4]。麻柳地区森林覆盖率及高,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大自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生存食粮,人们对山充满了崇拜,砍树伐木时都要先“开山”,以示对山神的敬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麻柳人民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为她们的刺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她们从动物、植物、昆虫中得到启发,也从当地民风民俗、建筑物图案中得到借鉴,并通过他们的生活、劳动中引发联想,设计了具有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日用品刺绣。在众多的绣品中枕套、鞋垫刺绣艺术价值最高,也最具有代表性,成为当地一绝。方形枕头图案,内容以自然山水、人物故事、花卉植物为主,采用均衡、对称构图或非对称构图,不依赖上下、左右形态的重复,追求视觉上的平衡,追求“力象”上的安定。多采用红底、蓝底、白底或黑底彩绣,或是素绣。既活泼端庄,又素雅明艳。鞋垫图案以植物花卉或几何纹样为主,或写实或抽象,采用绣花或挑花,有的采用十字绣,其四周边缘绣有云纹或水文,有的则绣有几何纹,古典而精美,有的则绣上喜字,寄托深情。麻柳刺绣从图案纹样上可以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在构图上有连贯式(连续纹样)和分段式构图,分段式分为为前后两段或上中下三段。连续纹样多为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荷包、鞋垫、手帕、枕头等常采用单独纹样。桌布、床单、壁挂等常采用连续纹样图案,可见麻柳人民早就懂得形式美的原理与法则,这些都体现了麻柳人民科学的审美观。
图2 麻柳刺绣鞋垫图案
图3 麻柳刺绣枕巾图案
3 麻柳刺绣图案理想的寓意美
麻柳刺绣诞生于原始、朴素的生活方式,亦归功于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这也与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有着密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地民居建筑影响着麻柳刺绣。在这一地区有着独特的川北民居建筑,如四合院、撮箕口、尺子拐、吊角楼都是当地民居的特色。这一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居民建筑大多以木质建筑为主,独特的榫卯结构,使得建筑更加坚固,如九柱口、十一柱口表示房屋的进深。民居门窗上都雕刻着植物、动物图案,如“福禄寿”、“戏曲人物”等。特别是房屋中的“堂屋”,充满了对神的崇敬,“堂屋”的两扇大门亦有镂空雕刻的精美图案。其次,麻柳地区有着优美粗犷的山歌,人们农忙薅草时的薅草锣鼓,人们劳作时耕地的牛歌都无不影响着麻柳刺绣。舞狮、耍龙灯、李家锣鼓等这些民风民俗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和高度的文化底蕴。劳动创造了美,麻柳刺绣便是麻柳人民用劳动创造的刺绣之美。
图腾、吉祥图案也大量出现在麻柳刺绣中。图腾源自远古时代,喻示人民良好的祈求、美好的憧憬、善良的祝福。在对图腾的崇拜的过程中,麻柳人民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得到快速发展。在麻柳刺绣中,大量图腾图案的出现,“菊花”、“莲花”、“龙、凤”等图案大量出现,反映了麻柳刺绣的凝重典雅和神秘古老的精神内涵。
早在《周易》中就有“吉事有祥”的说法,在麻柳刺绣中,有许多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吉祥图案如“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富贵平安”等,通常采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这在《庄子·人世间》也有“虚事生白,吉祥止止”的记载。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祈求平安吉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意识。麻柳刺绣最能反映麻柳人民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她也形象地体现了麻柳人民的文化面貌、审美趣味、美学观念及风俗习惯。“寿桃枕头”象征长寿, “莲花枕头”、 “喜鹊闹梅”等鞋垫象征爱情,“牡丹童帽”象征富贵等等。帐帘、壁挂一般采用写实手法,能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另外,“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八仙过海”、 “丹凤朝阳”等内容也深深为当地人民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麻柳刺绣的作者大多是没有经受过教育的女性,她们都是经过“口传心授”把麻柳刺绣一代代传下去。将实用与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历史知识,伦理道德融入到刺绣中,使人在欣赏之余接受教育,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一切都体现了麻柳刺绣的文化归属。
4 麻柳刺绣图案色彩强烈的对比美
麻柳刺绣在用料上并不讲究,大多用粗布、彩色棉线。构图饱满,用意巧妙,装饰意味浓厚,产生绚丽而质朴的艺术效果。颜色的搭配全凭自己的喜好,麻柳刺绣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颜色,如大红、桃红、绿、黄、蓝,配以白底、蓝底或黑底。她们善于运用鲜艳的对比色,色彩对比强烈,多用蓝白、黑白、红白、或纯白作底色,艳而不俗。在刺绣时她们总是大胆的红绿搭配,再配以黑边或白边,这正好减弱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提高了画面的协调能力。在她们眼中红色永远象征幸福、热情,绿色永远象征生命、自然,体现了麻柳人民的审美理念。
5 结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物质商品的极大丰富,外来的强势文化对麻柳地区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取向、价值信仰都产生了很大冲击,针线活的好坏再也不是评价女子巧与不巧的标准,“全球化”给麻柳刺绣带来了机遇,麻柳刺绣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虽然当地政府已招商引资,并建立刺绣工厂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也在增加刺绣商品的开发与销售的“产业链”。这种“ 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会带来巨大的问题:面对利益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底线在哪里?要不要使麻柳刺绣变成毫无特色的刺绣?规模化生产能拯救麻柳刺绣吗?
笔者认为麻柳刺绣的保护与传承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学校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当今文化进行多元性融合时,麻柳刺绣必须回归本真状态。可喜的是,当地教育部门已启动“麻柳刺绣进校园”活动,当地学校已把麻柳刺绣作为当地学校教育选修课程。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已把麻柳刺绣作为本校的校本课程之一,同时加强师范学生的美术图案基础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他们在进行图案设计时必须遵循图案的形式美原理与法则。学校的功能是教育下一代,使民间艺术扎根于下一代,把继承的希望从下一代抓起。“正是一代代传承者不断注入自己新的认识和新的创造,才可能使一个民族的艺术真正存活于当代人的生活之中,并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力量”[5]。麻柳刺绣必须拥有一个稳固的传承群体,刺绣文化才能一代代延续下去“传承是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机生命链”。
参考文献:
[1]杜书瀛.艺术哲学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2.
[2]罗江华.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麻柳刺绣文化传承困境及对策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7,(03).
[3]陈洋,江南.麻柳刺绣[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56.
[4]张佐帮.美学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0.
[5]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0.
[6]张此吾.麻柳鞋垫枕头图案[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