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
2014-09-07王才正
王才正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中学,浙江 温岭 317511)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是实现这个目的根本保障。变式教学是数学学科在不同课型中选择较多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为此,笔者从自己的教学感悟到,要让自己的“变式教学”合理、科学,适合学生实际,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变式教学的特点,从课堂教学实际意义和价值去探索变式教学的内在规律,让“变式教学”成为学科兴趣的培育沃土,问题解决的策略台阶;让“变式教学”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的广阔天地,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力的有效手段。本文以自己对圆锥曲线的教学体验,探索对变式教学的一些认识,原与同行们共勉。
1 调起点,以本为“本”自然做实“求变”台阶
很多高三教师都深有体会:“以本为‘本’”,才是我们最好的教育策略。在教学中,若注重对课本习题进行变式训练,给学生一定的台阶,让学生变,让学生解,让学生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而快乐地学习数学。现在的教学资源很丰富,随处可得,该用哪些资料,有时教师和学生很难定夺,特别是不时会忘记了最正宗的还是课本。根据几年的高中教学经验认为教师所选用的习题应“源于课本”然后对它进行变式,使它“高于课本”,变式要以“考纲为纲”,以“学生为本”。
以在选修2-1的第二章节上完后,章节小结复习前的一节准备性习题课为案例进行论述。
例1:(课本选修2-1,P73习题2.4.由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直线y=x-2与抛物线y2=2x相交与两点,求证:OA⊥OB。
编者意图:作为解析几何的精髓——坐标法,由“设点”开始,将几何问题坐标化,通过合理转化问题形式及相关代数运算,研究解决几何问题。无疑这一核心知识的要点:熟悉模块的问题模型(交点模型),认知“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数形结合),感悟“合情推理”之上策。本题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命题原则。
课堂上,在学生完成课本习题的基础上,让他们总结了解决方法特点与关键之处(韦达定理运用),并给了下列“变式”以进一步体会、感悟这一思想方法和精髓。
变式1: 已知抛物线x2=2py(p>0),直线l过点M(0,2p),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x1,y1)和B(x2,y2)两点。求证:OA⊥OB。巡视了几分钟后,让学生回答独立完成情况。
生1: 根据“交点模型”的需要,我们先设了AB直线方程为y=kx+2p,…(即解法1)。
解法1 设AB直线方程为y=kx+2p,与x2=2py(p>0)联立后,消去y,得:x2-2pkx-4p2=0,则x1x2=-4p2,
x1+x2=2pk……①
y1y2=(kx1+2p)(kx2+2p)
=k2x1x2+2pk(x1+x2)+4p2……②
生2: 发现A、M、B三点共线,由向量共线的坐标可得出字母关系,…(即解法2)。
则-x1(y2-2p)-x2(2p-y1)=0,利用点A、B在y=x2/2p,消去y1、y2.得:x1x2=-4p2,y1y2=4p2.以下步骤解法1。
师:同学们解答的很好,在抛物线问题中点坐标的单参设法也往往会简化运算,如果设A(2px1,2py1),B(2px2,2py2)运算更为简便,大家下去后,可再试试!
师:大家通过同一问题中的三种不同“设点”处理,发现在以“抛物线”为曲线背景的问题中,每种设法各有优缺点,合理选择对运算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设直线方程用韦达定理。当然,一个数学高手不但会解题,还要会想题、变题.谁能说此题与原题的区别在哪?
生4:条件的字母化,还有直线方程不知,交点模型中方程是必须的。
生5:不一定要直线AB的方程,如“生2”解法,用向量的共线知识也行。
生6:我感觉用什么方法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想到将“OA⊥OB”,如何转化成“坐标化”关系:xx2+y1y2=0,再根据此式特点,结合问题条件特点,进一步寻求关系。
师:有点高手交流“过招”的意思,那么,谁能把这问题“变一变”,让大家看看,我们会怎么想?
生6:这方便呀,把条件与结论交换一下,就行了,即:
变式2: 已知抛物线:x2=2py(p>0)上A、B,是异于原点O的两点,满足OA⊥OB,求证:直线AB过定点,并求此定点坐标。
师:这是原命题的什么命题,正确吗?请大家试试,看能否完成对其正确性的证明?
生2:设AB直线方程为y=kx+b与x2=2py(p>0)联立消y利用韦达定理得结论。
∴x1x2=-2kb=-4p2,∴b=2p。当k不存在时,易得b=2p,∴直线ABAB过定点(0,2p)。
点评:抛物线问题中“设点”方式有如此之变,且对计算量直接相关,那么,椭圆,双曲线问题中行吗?学生常常会这样想,特别是理科生,一是所遇椭圆为背景的问题多,二是自信自己的计算能力,只有经历了,明确了因这里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是可以不“开方”,就能表示的,但在椭圆和双曲线就无法,只能设直线方程,用“参数”来表示了。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于是,解题教学成了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如何驾驭解题教学的课堂,不仅直接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水平。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解题而学习数学,我们是通过解题而获得思维的某种方式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变式训练——围绕数学课本习题的合理组织、运用与思维方法的不断深化来展开,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并引领学生学会变式地处理问题的方式,获得勇于探索、创新的良好思维习惯。
2 重自悟,围绕“兴趣、解决策略”提升“求变”意识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四周找一找,很可能四周就有好几个。”
我们再看例1(简称原题),原题→变1,它是由数字向字母变化,使问题“一般化”了,但解决策略未变,手法未变;变1→变2时,问题的结构反转了一次,它是一种“命题结构”的自然变化,也就是说问题的层次未有改观。为此,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问题的解决策略,我对题中两个条件:①过原点,②OA⊥OB,向学生提出质疑——对于题目中的条件,能否“放宽”一点,你认为改变后,会变成新的问题吗?有何发现呢?
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的“经验”,稍稍地“移植”到了这里,作有一次有益的尝试:(巡视中,我与学生交流)
生:若将原点O变成抛物线上任意的一个定点M(x0,y0), 直线AB还过定点吗?
生:能将OA⊥OB,改成斜率的其它关系呢?∵垂直,就是斜率之积为-1呀?
师:把你们的变化问题给我看看,显然,这是基于上述质疑所生之变式:
变式3:已知抛物线C:x2=2py(p>0)过点M(x0,y0),作MA⊥MB,A,B在抛物线C上,求证:直线AB过定点,并求定点坐标。
变式4:已知抛物线:x2=2py(p>0),过点M(x0,y0),作直线MA,MB,交抛物线于A,B,若MA,MB的斜率存在,且互为相反数。求证: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
点评:课上也许没有时间来具体求解,但这种对数学的自我领悟和兴趣,是无法用其它来代替的,特别是问题的探究能力,即景生成效果,是无法用其它形式所代替的。
师:(我临时打开了投影仪,将“变式3、4”展示在屏幕),时间有限,先请大家集中屏幕上,变得如何?“变式3”将原题中的“特殊点”改为“一般点”,这“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经常遇见,在数学问题的认识中,更是“比比皆是”;“变式4”将原题中的“垂直”改为“斜率互为相反数”。变的好,高手,实在是高,真的有点高手的水平!
生:(众笑)高,是高,但这类“定点、定值”问题,咱——
师:怎么,没有信心吗?让我亲自解一个(他们毕竟才高二),想考考我是吧!好了,咱来解一个,你们得解一个——请注意,我是怎么想到的?
点评:兴趣和信心,这是数学学习中,影响学生学好数学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常常会被教师的“讲题目”所“丢失”了,而这一教学片断,无疑对“情感目标”的落实,完全融于无形之中。毫无疑问,在这“情感目标”营造的氛围之下,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思维的极度兴奋,教师的激情也完全被点燃,课堂“出彩”也就自然而然了。(以下是学生给出的变式5,及解法,以此佐证这一说法!)
∴直线PA,PB的斜率互为相反数。
点评:圆锥曲线问题的运算量大,综合性强,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对解圆锥曲线题目都有一种害怕和厌恶,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信心尤为重要。上面三个变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问题和逆命题的考察等,以围绕“兴趣、解决策略”提升“求变”意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兴趣、热情、信心。
3 讲实效,围绕核心知识、方法凸显“求变”原理
从课本出发,在核心知识、方法中畅游,作为学习的引路人,要懂得——教师需题海中“畅游”,而学生应该在题海“拾贝”——的道理,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学会在核心知识与方法的支撑下,真正地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变化本质,不可以让学生沉湎于“题海”之中。为此作为本题的“横向变式”,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变式6”:
思考:将上述抛物中成立的问题,能推广到椭圆中成立吗?
试题分析设问:①本问题的已知条件、结论是什么?②证明“充要条件”要证什么命题,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③本问题与我们常见的“交点模型”对比,我们现在急需什么?④能出一个图帮助思考一下吗?
解:(必要性)
设直线PA的方程为:y-y0=k(x-x0),
则直线PB的方程为:(由学生回答)
(此处质疑:椭圆方程为何这样?)
(b2+a2k2)x2+2ka2(y0-kx0)x+a2(y0-kx0)-a2b2=0
(此处质疑:往下应该做咱?由学生寅出)
(此处“同理”,具体怎么得来?)
同理可得(充分性)
点评:圆锥曲线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代数方法就是利用方程和函数、不等式等,在解题中,通法是“交点模型”,其“程序化”程度较高→联立方程、消元、设点(设而不求)、“Δ”与“韦达定理”,至此,再根据“设问”变化。比如在这道题目中的运算量是比较大的,但灵活的应用韦达定理就可以避免去解点的坐标,这对简化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很有帮助的。这种“程序化”较高的模型化思维方式,对学生来说,需要知道其问题于其中所凸显的“求变”原理。其实,高中数学问题中,这种认知模型是比较多的——利用函数、不等式可以解决范围;利用导数可以解决抛物线的切线;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应用类的等等,所以在解决圆锥曲线问题中要数形结合,用好代数工具。通过变式教学,问题探究,让学生掌握解决圆锥曲线的通法和处理运算过程的一些基本运算、推理能力,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创新意识,在探索中求进步,在学习中找经验,在学习中找快乐.学生也就有兴趣有信心去算下去,这样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信心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意志力是很有帮助的。
4 善拓展,围绕“思维方式与能力”回归“求变”真谛
在高考的圆锥曲线题目中对学生的思维和综合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但能力不可能靠教师的讲解来“输入”提高。“问题的演变”与“解后的反思”,是最为常规和理想的能力提速器。为此,我明确地告诉学生,下面问题,是2010年清华自主招生的一道难题.如果知道上面规律,那么这道难题,也就不那么难了!
问题:(2010年清华自主)
∠DAE=∠DAF=45°,所以ΔABC为直角三角形。
点评:学生对重要考试的考题都有一种好奇和向往,而在高考的圆锥曲线题目中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通法的基础上学会对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反思和总结。
总之,圆锥曲线是高中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计算量大,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多,一直是学生较难掌握的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或者不高,或者积极性有但效率不高。通过课堂上的变式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类比、移植”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习题的变式要紧扣《考试说明》,要以考纲为“纲”进行“变”;不要“变”出一些偏离考纲的“繁、难、杂”题目来浪费学生的宝贵的学习时间,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研究如何从“课本习题”出发,课本是专家们的“心血”,往往隐藏着很多“道理”,需要我们去领会和研究、挖掘它。变式教学虽然有点儿“传统”,但我们只要立足于学生的“学”,实践证明它仍然是一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让学生参与“变式”之中,同样有利于学生自然地接受知识吸收消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关注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中提出的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联想,敢于怀疑的品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在“奇妙”的演变中体会数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