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三要四忌”

2014-09-05陆平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谈话学生

摘要:与学生谈话是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实践中,谈话却事倍功半,我们通过分析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现状和原因,提出谈话的“三要四忌”,三要为谈话的纲,即谈话要以“教育目的”为中心、要以“共同的协议”为结尾、要以“信息”为媒介,传递思想和感情;四忌为谈话的“目”,即谈话忌“目中无人”、忌“薄情寡义”、忌“只说不听”、忌“讦以为直”。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谈话;“三要四忌”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99-02

一、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现状及其成因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谈话是师生对话的一种形式,是指为达到教育目的,使用语言与学生交流信息、情感和思想的师生沟通方式。但是实践告诉我们,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效果并不理想,谈话过后学生还会犯同样的错,甚至屡教难改。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不合理的现象:把“谈话”当“训话”;把“谈话”变“讲话”;把“谈话”变“问话”;把“谈话”当“传话”;把“学生”当“学困生”;把谈“感情、思想”变为谈“信息”。这样的谈话当然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实际上,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应当是一种“对话”,是指辅导员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真实接触,在接触中,“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它永远是一个探寻,人们一起探寻一个开始不存在的答案”[2]。“辅导员问—学生答—辅导员评”的传统交流方式不是真正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结果是预期的,并且少有真实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灵魂的相遇。这是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评判谈话的效果时,辅导员往往对自己“网开一面”,对于学生则“严惩不贷”,实际上,学生固然有过失,但学生始终是成长中的人,教师固然不是神,但教师始终是先于学生成长的人。因此,辅导员应该站在“教师们肩负学生们不应承担的责任[2]”的立场,首先对谈话的方式和过程进行反思,以期更好更快地达成教育目的。

二、辅导员与学生谈话“三要”

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现状表明辅导员对谈话的目的和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刻,而学生害怕“被谈话”,更难以主动找辅导员谈话。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必须做好“三要”。第一,要以“教育目的”为中心。通常,我们与学生谈话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再违反校级校规,学生很容易认为谈话只是为了减少管理的麻烦,而不是真正为了学生本人,内心很难接受这样的谈话。实际上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是一项教育活动,具有更强烈的教育意义而并非只是管理上的意义。那些违反校纪、给我们带来管理难度的学生往往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给她/他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导致价值观的扭曲,与这些学生的谈话或许可以是一次探秘活动,当学生冒险将这个小秘密告诉我们的时候,是希望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帮助,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朋友和“过来人”或者是知识的权威人士给予其积极的关注、真诚的理解、适当的建议,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只有真正的教育目的达到的时候,我们才能达到管理目的。第二,要以“共同的协议”为结尾。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我们往往以“要求”为结束。殊不知这个要求往往是我们单方面的意愿,学生不一定把这个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真正有效的谈话应当以“共同的协议”为结尾,只有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协议,这个对话才是完整而充分的。为此,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话来总结:“通过刚才交流,我们形成了以下共识……你认为呢?”这个总结可以是学生来做,也可以是老师来做。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签订纸质协议或者承诺书。第三,要以“信息”为媒介,传递思想和感情。谈话不仅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着谈话主体的思想和感情。信息往往比思想和感情容易交流,信息往往是实际的行为或过去的事件,而我们谈话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接受和捕捉学生发出的信息,探询学生在表达中流露的真正含义,从而了解学生的困惑或烦恼,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再通过适当的语言传递我们的理解和看法,从而达成真正触动灵魂的交流。

三、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四忌”

如果说辅导员与学生谈话“三要”是纲,那么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六忌”便是更具体的“目”。一忌“目中无人”。“目中无人”是指辅导员与学生谈话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性,不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表达。如果在谈话中,辅导员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学生就会认为辅导员摆架子、不可理喻,很快便会产生敌对情绪,使交流无法顺利开展。二忌“薄情寡义”。“薄情寡义”是指辅导员把“与学生谈话”看作是不得不应付的事情,谈话时就像放“留声机”一样,只重视学生的认知,不重视情感交流。实际上,“教育是情感的认知化和认知的情感化”[3],积极的情感使谈话过程充满包容、信任、理解的氛围,使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形成移情和共情,不仅是深入体会对方的感情,而且将自己的感情展现在对方面前,形成情感上的相互依托,使对话更加真实、真诚、有效。而消极的情感使师生关系淡漠,有时甚至发生冲突,难以沟通,消极感情还具有“晕轮效应”,使对方变得“一无是处”,阻碍谈话的顺利进行。三忌“只说不听”。“只说不听”是指辅导员把与学生的谈话变了“讲话”或“训话”,或者随意打断学生说话。其实,倾听不仅能够使我们更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而且使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首先应当积极关注地听。积极地倾听可以提供一个宽松的对话环境,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地、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应当理解地听。辅导员在听学生讲话时,不要妄下判断,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要在听的过程中思考学生的动机、愿望和需求。最后,要能容忍沉默。在辅导员对个别学生谈话时,有时会遇到学生沉默,对教师的提问或对教师的褒贬都不置可否,这种情况极易使辅导员尴尬,也容易使辅导员失望和动怒,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容忍沉默,沉默是无声的交流,并且通过沉默,给彼此适当的思考时间,会使谈话更有效。四忌“讦以为直”。“讦以为直”是指辅导员在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或者谈话以后,毫无顾忌地揭发学生私隐,攻击学生短处。当学生把自己的隐私、秘密告诉辅导员时,就意味着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一旦辅导员泄露了学生的秘密,不仅会失去学生的信任,还会招致学生的憎恨,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甚至会酿成不可弥补的恶果。另外,在与学生谈话时,毫无顾忌地攻击学生的短处,也会使学生无地自容,厌恶辅导员。因此,辅导员应当激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为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3.

[2][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3,138.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

作者简介:陆平平(1983-),女,硕士,成都东软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谈话学生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学生写话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1)阅读理解两则
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的谈话(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