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七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技巧
2014-09-05赖珺敏
赖珺敏
摘要:教学技巧的充分利用,能够激发学生上课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树立信心。同时也能带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喜爱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语境和活动;课堂活动;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71-02
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1]。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上课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高,希望通过在课堂上的一些活动得到老师肯定这样的心理特征,来要求英语老师充分利用英语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和语境,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1.利用图片创设。“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与英语教材内容相关的,运用语言的情景,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着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尽可能运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2]。为了使得英语课堂更直观、形象、生动,图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教育心理学提出: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生动、逼真的场景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提出: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准备图片、实物等教具,创设场景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图片教学效果较好的课例是七年级下册Unit2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在这节课中我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地图,地图来自真实的场景或者是学生们自己之前准备画好的地图。在掌握了基本句型的前提下,学生们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积极参与到“你来问,我来导”的活动中来。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参与面广,学习热情极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新颖的语境。如果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语境平铺直叙,学生的课堂情绪就会不高,其教学效果也不好。所以每一个细节都要抓住学生们的眼球。比如在网络时代,网络游戏成为他们课外休闲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学生非常喜欢。所以,我将当红网络游戏“切水果”引入到学生的操练中来。课前,我截取了一些画面,并在活动开始前做一个示范,学生们看到这个画面时,积极性提高,争先恐后的举手要参与到这个活动里来。实践证明,有了这样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时代意义的语境创设,学生非常乐意学,教学效果也很好。
3.语境悬念的设计。制造悬念,让学生猜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方式。“问题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创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小而具体,新颖有趣但要有适当的难度,要将解决学生实际所掌握的基础上,造成学生心里上的“悬念”[3]。例如在教七年级下册Unit4 I want to be an actor的时候,我在导入部分,展示了自己和孪生妹妹在一起的照片,之后问:“She is my...”此时,学生会被长的如此相似的姐妹而吸引,接下来会说:“twins,twins”之后我顺势抛出一个问题:We are twins.I am a teacher but do you know what her job is?学生畅所欲言,把他们小学期间学过的职业都用上,同时老师把这些词汇写在黑板上,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的知识。最后,预习过新课的学生恰巧猜到bank clerk,这时表扬一下这个学生猜对了(孪生妹妹的职业为银行职员)。接下去,可以抛出另外一个问题:Why does my sister choose to be a bank clerk?这时候,涉及到本单元中另外一个句型的回答。此时,我借此呈现出这个单元的主题——Job,并且开始教授这个单元的两个主要句型。
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和任务性,培养合作精神,关注学生个体
1.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和任务性。七年级的学生普遍有一个特点,即爱说、爱动、爱展示、喜欢受到关注。在课堂活动中要把教学要求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愿望。“活动的多样性。活动形式要多变,要有分有合,有动有静,有个人,有集体,有听说,有读写.教师要不断地设计,创新各种层次的活动”[4]。无论是小组还是个人的比赛,在一堂课中需要交替使用,不要单一地使用其中一种。一般课堂活动中,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是课堂游戏这一板块。课堂游戏中的Guessing Game是学生百玩不厌的游戏,在这一游戏活动基础上根据课堂内容不同可以灵活地进行再创造和改变。除此之外,还有词汇记忆、造句接龙和情景表演等。任务型教学是现在英语教学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所以一系列的任务都必须贯穿课堂活动,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影响力。活动的设计除了之前的多样性之外还应该有艺术性、思想性。最主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学生要清楚地知道在这个活动中他们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最后掌握了什么。这也要求老师在设计每项活动时都应该针对这个课的某一项目标,不要跑题。只要老师指令明确、任务合理,学生便能有的放矢。
2.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因为班级人数较多,老师在课堂上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更无法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小组教学活动,把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由课外组长搜集相关情况并且向教师进行汇报,协助老师进行更好的教学。在课堂的小组合作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活动中,一个小组里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层次和能力不同,在没有小组长或者老师的监督情况下,能力好些的同学认真参加到这个活动里来,能力稍微弱些的同学却无所事事,这部分同学不仅处于被动,而且没有任何收获。如果老师让这些同学回答问题,他们赶忙拿别人的答案回答,或者等待其他同学教来获取小组得分。这样不劳而获是非常不好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导致只提高了部分同学的能力。endprint
针对这个现象,应该采用更有效果的评价方式。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应该通过自评、互评、综合评价等多样方式,有效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乐于接受,能够积极参加到小组的活动全过程中来[5]。自评主要分为个人自评和小组自评,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反思学习情况,并且组员间也互相探讨,给出小组值得肯定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措施;互评分为组员间互评和小组间互评。找出组与组之间的差距,并且制定出赶超的目标和措施;综合评价主要通过把成绩量化。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评价办法之外,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的时候,应该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同学给予不同难度的任务。细致的任务分配最后能在小组活动中取得良好效果,让那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克服自己在英语上的畏难情绪,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关注学生个体。首先,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心理比较脆弱,特别关注自己的形象。七年级是小学和初中的一个重要衔接阶段,学习科目数量和难度与小学相比,都要增加不少。这时期,学生的情绪起伏也比较大,从内到外各个方面,非常在意和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渴望得到老师和长辈的尊重与肯定。他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求得关注。所以在初中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喜欢通过展现自己的才能来获得老师的表扬。课堂上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深深影响着学生。作为教师,应该要学会运用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对学生有良好的“期待”,并向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途径和方法,进而激发出喜悦、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在一堂课上,学生是主体,多鼓励学生说、练习、发表自己独特意见。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所以,多多给予学生肯定,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们的答案。即使不正确,也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表述进行纠正,应该耐心听完表述之后,通过婉转的方式告诉学生,这样就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保证师生间的互动,让课堂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其次,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竞赛是激发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树立威信,渴望成功的动机非常强烈,他们克服自己畏难和娇羞的毅力也大大增强。所以老师要及时地利用表扬、鼓励、批评、惩罚等方法反馈比赛的结果和信息。一般来说,批评和惩罚尽量不要使用。在比赛结束的时候,我设立不同的奖励来鼓励学生,让学生们知道,只要参与了就会获得肯定和表扬。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开设“最佳表现组”、“最有活力奖”、“最有创意奖”、“最积极奖”等。基本上每个小组都获得了奖励,但是冠军只有一个。作为老师,必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不仅保护学生的心灵,同时也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未得到冠军的同学,也知道如何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起到了调节激励的作用。
在教学课堂中,把知识带给学生也不过是“授人以鱼”,而作为教师,其最终目的是“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一套有效的课堂教学技巧不仅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英语的课堂活动,应该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内容更加真实和贴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交际的语言应用能力。让英语的课堂更加快乐,更加轻松吧!这样,学生才能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学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俊英.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学英语之友,2011,(5):21.
[3]张华仙.初中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J].中学英语之友,2011,(3):21.
[4]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浅析[EB/OL].
http://www.fjedu.net.cn/
[5]孟文霞.实施多样评价方式,促进小组合作学习[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4):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