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语境下的教师角色
2014-09-04龚海凡
龚海凡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语境下的教师角色
龚海凡
莆田擢英中学
近年来,许多教育观点都强调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朋友,但是教师在学生心中只充当朋友的角色肯定是不够的。对此,该文从教育管理实践的要求着手,论述了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
教师 角色扮演 和谐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他强调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朋友,须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在教育学生时应以鼓励、表扬为主。近年来,新课程理念也禀承叶老的教育观,提倡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的“朋友式”师生关系。在此背景下,关于师生之间应确立何种关系?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也向“朋友式”师生关系一边倒,认为“朋友式”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也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在专家学者的大力推崇下,很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就以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为信条。一走上教学岗位,就跟学生强调“我们是朋友,任何条件下都应该彼此尊重与平等……”但实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因为学生把自己当朋友,所以上课时课堂秩序控不住,班级管理呈现一片混乱……众多失败的“朋友式”师生关系个案说明:“朋友式”师生关系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确实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想要打造高效的教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只扮演“朋友”这一单一的角色是绝对不够的。那么,教师的角色有哪些?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应以何种角色为主,才能打造出最高效的教育教学效率?
1 接触新班级时:教师应担当“权威者”角色
教师是课堂或班级的管理者。既为管理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权威,才有可能将颁布的纪律制度落实到位。所以教师一走上教学岗位,首先要在学生面前扮演的不是朋友,而是作为教师的权威角色,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建立整个班级的班规制度,在课堂上严肃课堂纪律,整顿课堂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教师的权威或威望是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教师的权威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品质、思想、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师生之间的理解、信赖与支持。所以教师在班级内树立起威信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处理事件时公平公正
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确立本班的班规制度或课堂纪律奖惩措施,制度一旦建立必须严格执行,教师在执行的过程中应言而有信,绝不能心存私心,应当一视同仁。比如不能因为犯错的同学成绩好就“法外开恩”,降低惩罚力度,成绩差的同学犯错就加大惩罚措施。教师一旦出现偏心,接下来在处理其他班级事务时,势必引起学生的不满心理,他们会认为之前所定的课堂纪律,班规制度就是一纸废书,反正当我们犯纪时还是老师说了算。所以教师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在处理班级事务时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
1.2 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必须是一条河”。所以只有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展现教学魅力,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乐听、善学,从而发自内心地佩服教师的教学水平,无形当中教师在学生心中就树立起强大的影响力。
回想我们的学生时代,当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去请教老师时,如果老师能一眼看穿题目,快速替我们讲解,我们心中对他的崇拜之情油然而升。如果老师上课能够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讲课时幽默性与学术性并存,整个课堂纪律良好、氛围祥和,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我们的最爱。当学生开始崇拜老师时,教师的“权威”形象不知不觉就在学生心中扎根,所以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储备是提升教师权威的必备法宝。
此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树立自己权威的过程要避免陷入“专制”的误区。不能像独裁者一样,要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愿,不得有任何创新的想法或思路。在教学中一旦实行专制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反抗心理,阻碍了学生品格、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
2 涉及学生起居时:教师应担当“慈父”或“慈母”角色
现代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多学生连基本的劳动技能都没有掌握。据我校班主任反映:七年级新生拿扫把的姿势都不正确,扫地时速度不仅慢而且扫不干净。这时教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式,亲自拿起扫把进行示范并教授学生劳动技巧。只有这样的亲身示范,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让他们在学习时心服口服。
教师在接触新班级时也应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给予时刻的关注和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认齐认全班上同学的姓名,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特长、兴趣、爱好,这样在课堂提问或平时交流时,学生会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他们会意外发现:“原来我在老师心中也有一席之地”,而这种关注也会让他们更愿意与你亲近并信任于你。“亲其师而信其道”,无形当中让他们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还应像父母一样时刻关注孩子们的点滴变化,积极探寻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特别是在他们进步时,要给予及时积极的鼓励。“你上课回答变积极了,老师很开心……”看似简单的语言,却能极大地鼓舞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当他们行为习惯倒退时,要及时探究原因,给予恰当的批评与指导,督促他们不断改进。
3 当学生受挫时:教师应担当“朋友”角色
当学生因受挫而生气或伤心时,教师不应妄自下判断或结论,不问事情原由就对学生进行训斥或教导,而应充当朋友角色,先倾听当事人对事情缘由的论述,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行处理。如果师生是同性,教师可以轻拍学生肩膀予以安慰,因为研究表明,适当的肢体接触有助于接近双方的心灵距离。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在哭泣时,不要立即让其停止哭泣,可以待其情绪宣泄完后再询问事件过程。
此外,教师要想在学生受挫时真正担任起朋友的角色,还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即“师”换“生”位,了解“生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才能从内心深处了解、理解学生,这样在处理相应事件时,才能不断改进教育手段和手法,“对症”施教。
比如当学生考试失利时,应与其一同分析探讨导致失败的原因,是学习方法出错还是另有它因。我校高二一女同学,平时成绩特别好,但期中考突然考得很差。经过班主任的细心观察与了解,原来她的父亲出车祸去世了,这一沉重打击让她措手不及、无力应对,整个人都处在茫然状态。经过班主任多次朋友式的细心倾听与辅导,该生渐渐走出心理困境,迎接新的生活。如果没有班主任弯下腰来细心体察学生的“隐情”,事件可能会朝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这些角色应随时转换。教师如果能善于运用这些角色,在学生心中树立的定是既有威性又善解人意的形象,那么这样的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一定会深得学生的喜爱。
[1] 杨治良, 叶斌. 心理健康学本·高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吴增强. 高中生心理辅导指南(第2册)[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4] 谢维兴. 花季档案[M]. 北京: 海潮出版社, 2005.
[5] 刘宣文. 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M].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