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地方文化感知力实证研究

2014-09-04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理工类感知力分值

刘 灵 巧

(西安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 西安 710065 )

一、研究背景

对外宣传和推广本土文化,首先需要了解和熟悉本土文化及其资源。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外语界似乎有一种共识:我国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已有大幅度提高,但他们的本土文化能力不足,造成了对外推广中国文化的某些障碍。遗憾的是,有关这一共识的实证研究至今寥寥无几。王振亚[1]108在1990年对几十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语言能力。1999 年底,钟华、樊葳葳[2]等对武汉地区的15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发展不同步,他们的语言能力已有一定水准,但社会文化能力较差。以上两项调查各局限于某一类学生,且样本较小,距今至少也已有十多年了,如今情况如何?大学生的本土文化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确实有继续研究的必要。2013年王亚丘[3]就大学生“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做了相关调查,但该研究取样范围狭窄,仅限于作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且论文对实证调研的细节只是寥寥几笔带过,因此,结论有待商榷。

针对上述研究的局限性,本次调查扩大了取样范围,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调查,着重回答三个问题:(1)当代大学生对地方本土文化是否有足够的了解?(2)这种对地方本土文化的了解是否因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而有差别?(3)本省生源或外省生源这一因子是否会造成大学生对陕西地方文化认知上的差别?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研究的是西安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一般认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因就读的院校或专业不同而各有侧重;重点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普通院校学生好一些。因此,学生就读的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他们的知识结构或学习能力。考虑到这个因素,本次调查全面考察了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和外语类院校,其中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又分别涵盖普通院校和重点院校,各个院校下面再按就读专业细分为理工、文科和外语三类受试对象。这样就把综合类、理工类、 外语类、普通院校、重点院校及文科、理科和外语专业等各级各类高校的各类学生都纳入调查范围,并且参与调查的统一抽取二年级学生,可保证研究对象具有大学生整个群体的代表性。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所用的调查问卷为一项综合性科研项目“大学生陕西地方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问卷的其中一部分。该项目的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有一定关联,可以从各个维度和层次考察大学生的地方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问卷在设计过程中,曾就题目顺序的编排及每道题目的内容,包括难度和问题呈现形式等, 在项目组成员之间进行了反复讨论,又通过访谈的形式,征求有关教师同行的建议,并在本校学生中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测,最后才确定付印,编号后发放。

本问卷是该综合性科研项目的第一部分,也是该项目考查的基础,因而相对来说,测试总量不大。问卷由10道题目组成。其中8道题目为封闭式选择题,两道为开放式选择题。考察内容涵盖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品、古都历史、地方特产、地方曲艺、文化典故、历史名人和宗教常识等。考虑到受试对象为陕西高校学生,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起码应该熟悉陕西地方文化,所以测试题目的设计以陕西地方文化知识为主。并且由于陕西域内宗教资源丰富,西安周边有众多的祖庭寺庙和长久以来形成的长安佛教文化圈,问卷上宗教题目的考察具有双重性:不仅是衡量大学生整体地方文化感知力的一个考量点,而且可以单独拿出来进行宗教知识素养的考察。因而最后两道题设计为开放式问题,利于全面考察大学生的宗教常识如道教、佛教知识等。

三、研究的实施

(一) 受试对象的确定

随意选取分别代表理工类普通院校、理工类重点院校、综合类普通院校、综合类重点院校和外语类院校的五类学校——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作为取样院校。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入校就读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大学生思想活跃,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大学生活又丰富多彩,很多学生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做短程旅游或社会实践。即使是此前生长在外省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在陕学习生活,也会很快对陕西域内的文化因素熟悉起来并逐渐积累。因此,受试学生确定为二年级学生,且不受所读专业限制,在自愿的原则上参加抽样调查。

(二) 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650份,由项目组成员或亲自发放,或委托外校相关教师实施,上课时限定时间由在校二年级学生当堂完成。委托校外老师实施时,事先和她/他沟通好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要求该教师在实施前特别提醒学生填好问卷前面的个人信息,并注意作答最后两题:首先要在横线上填出数量,再在下面具体写出景点或寺院、道观的名称。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616份,有效率为94.77%。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各类院校抽样统计

(三) 数据分析

问卷收回后,首先处理卷面数据,即给每份问卷打分。每个题目1分,满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对最后两道开放式问题,准确说出1个,就给予1分,但条件是必须写出相关的景点或寺院/道观名称,以防有些受试者猜测。能准确说出1个以上,也只给予1分的分值,但这两项的数据还会给予进一步的分析处理。

其次是将616分问卷的分值等数据录入计算机,之后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相关分析,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分四步进行:(1)分析大学生整个群体对地方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2)分析大学生对地方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否因就读院校不同而有差异;(3)分析本省生源或外省生源这一因素是否会造成大学生对陕西地方文化认知上的差别;(4)分析大学生对本地宗教知识及资源的了解程度。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 大学生整个群体对地方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

对大学生整个群体的地方本土文化感知力分析见频率统计数据表2。前面讲过,本部分问卷满分为10分,最低分为0。 从表2可以看到,616份答卷中,得满分的有6名同学,分值为0的有3名同学,分别约占总受试人数的1% 和0.5%, 说明大学生中处于两个极端,即非常熟悉地方本土文化的人和完全不了解本土文化的人极少,304号卷、525号卷和638号卷等成绩满分或接近满分的少之又少。分数为6,有142人次,占总受试人数的23.1%。分值为7的同学也不少,占到总受试人数的20.8%。分值为5的人数略少,有92名,占总受试人数的14.9%。因此,分值在5~7之间的同学占总受试人数的58.8%,其中分值为6或7的同学共占43.8%。平均分值5.9481(见表3),比期望值低(期望值为7~8)。第3题考察西安古城的历史,问有多少个王朝先后在此建都,这是一道最基本的常识性考题,相当一部分同学竟给出了错误答案。基于上述数据和信息,可以认为:整体上大学生对地方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为中等偏低。标准差1.825,说明整体分值的离散度低,大学生整个群体的地方本土文化感知力个体差异不大,为了更直观地呈现研究结果,我们将受试学生的地方文化感知能力按其所得分值划分为三个等级,具体见表4。

表2 分值频率统计

表3 描述统计量

表4 大学生地方文化感知能力分布

(二) 就读院校对大学生地方文化感知力的影响

对三类院校受试学生地方文化感知力数据的对比分析(见表5)显示:616名受试者中,理工类学生290人,综合类学生276人,外语类50人;综合类院校平均分6.1200,为三组中最高,外语类院校次之,理工类最低; 三组中仍是综合类学生的最高分值最大为10,理工类和外语类的最高分均为9; 最低分外语类为3,理工类为1,综合类为0。 三类院校受试学生得分的标准差都不大,在1.64924到1.93046之间,说明各个院校学生个体之间差异不大。方差分析ANOVA表格中F值2.080,显著性值为0.126,大于0.05(见表6),说明三类院校学生的地方文化感知能力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Post Hoc事后检验表7中,各组相互之间比较的显著性值均大于0.05,再次说明三类院校的学生在地方文化感知能力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表5 三类院校整体描述统计

表6 ANOVA方差分析

表7 多重比较分析

(三) 是否陕西生源这一因素对大学生地方文化感知力的影响

就陕西省生源或外省生源分组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见表8)显示:616名受试者中,360名学生为陕西省内生源,他们的平均分为6.1222,组内标准差值为1.84393,因此,他们的地方文化感知力个体之间差异不明显;另外256名学生为陕西省外生源,该组平均分为5.7031,略低于省内生源组,组内标准差为1.77282,因此,省外学生有关陕西地方文化感知力之间的个体差异也不大。两组的标准差几乎都与整个群体的标准差(标准差1.825)不相上下,说明两组学生在地方本土文化感知力方面的个体差异与大学生整个群体内的个体差异趋于一致。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为0.664,该数值远大于0.05,表明省内组和省外组的方差不存在显著性,再看“假设方差相等”[4]182-183一行的数据,T值为2.825,自由度为614,显著性为0.005,小于0.05(见表9),因此,省内组和省外组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别。

表8 分组统计量

表9 独立样本检验

(四)大学生对地方宗教知识的了解能力

宗教是各个国家本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陕西省是一个文化大省,并且域内宗教资源丰富,本次研究特别关注大学生对陕西地方宗教资源的了解程度。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宗教知识的考察不仅是衡量大学生整体地方文化感知力的一个考量点,而且对这部分数据给予了专门的处理分析(表10、表11)。结果显示:616名受试者中,有3人能说出除楼观台外5~6个道观或道教景点,这确属不易,但也仅限极少数同学。而460名即74.7%的人一个都说不上来;能说出一个的有115人,占18.7%;能说出2~3个的共有34人,仅占受试总人数的5.5%,这一比例显然偏低。至于佛教,能说出除大、小雁塔和法门寺外6~7个寺院或景点的共有5人,这也是少有人达到的,对一般同学不可强求。408人即66.2%的受试者一个都说不上来;只能说出1个景点或寺院的有135人,占21.9%;能说出2~3个寺院或景点的共65人,占总受试的10.6%,该比例也偏低,但略高于同一层次的道教受试比例。数据整理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些同学缺乏宗教常识,“佛”“道”不分家,如164号卷把大兴善寺、广仁寺等和金台观混在一起,作答道教考察题。又如212号卷作答道教问题时列举的全是佛教寺院。对宗教资源了解较多的学生可以说凤毛麟角,如100号卷写出佛教寺院景点6处,道教5处;351号卷写出佛教寺院6处,道教3处。归纳以上信息和数据可以认为:大学生的本土宗教文化知识明显不足。相对而言,其对佛教的了解和熟悉略多于道教。

表11 佛教数据统计

五、结语

基于第四部分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大学生的地方文化感知力偏低,彼此之间个体差异不明显

处于两个极端,即非常熟悉地方本土文化的人和完全不了解本土文化的人极少。问卷上的题目围绕陕西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品、古都历史、地方特产、地方曲艺、文化典故、历史名人和宗教常识等板块设计,大部分是关于陕西地方文化的常识性问题。测试前项目组预期大部分同学的分值应该在7~8分,但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所得分值很不理想,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本土地方文化不够熟悉和了解。

(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对其地方文化感知能力有某种影响,但影响很小

人们一般认为,综合类大学学生知识面宽,特别是他们的人文社科类知识面比理工类院校学生的知识面宽,综合知识素养也较强;外语类学生因其本身专业的局限性,本土文化视野不够开阔[5]。本次实验显示,综合类院校学生平均分为三组中最高,外语类院校次之,理工类最低,但组间均分相差不大;最高分值综合类院校也最大,外语类院校和理工类持平,彼此相差也不大。实验结果支持了人们此前的共识,同时表明三类院校的学生在地方文化感知能力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学生原来的学业成绩或知识结构对其地方文化感知能力有影响,但影响很小。

(三)是否陕西省生源对大学生的地方文化感知能力有一定影响

实验中省外生源组平均分低于省内生源组,但差异不是很大。答卷个案也显示,一些本省生源的学生所得分值也很低,对省内文化资源了解甚少,而部分省外学生经过近一年多的在陕学习生活经历,他们对陕西域内的文化因素逐渐熟悉并积累起来,在此次实验中获得了比较高的分值,其成绩甚至超过了少数本地学生。但整体而言,陕西本地学生由于长期受生长环境影响和熏陶,他们的地方文化能力还是略高于外省学生。

(四)大学生的本土宗教文化知识明显不足

本研究对道教考察点的预设是大部分学生除题目中所给的楼观台外,至少能说出如华山、八仙庵、户县重阳宫等2~3处道教名胜或道教祖庭。对于佛教,除题目中给出的大、小雁塔和法门寺外,大部分人应该能答出像青龙寺、兴教寺或大兴善寺等2~3处佛教寺院。但很可惜,调查结果令人失望:无论对佛教还是道教,能写出2~3处寺庙或道观的学生很少,比例很低。反映出当今绝大部分学生,虽然并不缺乏获得资讯的渠道,但文化知识面狭窄。有些同学甚至缺乏宗教常识,“佛”“道”不分。事实上现在的校园,大部分学生似乎只关注那些可以帮助他们立足社会的生存技能和知识,而对能丰富他们内心世界和人生的地方文化知识采取了本能的屏蔽,漠不关心。有人说过: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人人都希望有圆满而快乐的人生体验,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熟悉和积累。

[1] 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M]//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 钟华,樊葳葳,秦傲松.非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调查[J].外语界, 2001,(4):19-23.

[3] 王亚丘.中国大学生本土文化失语现象成因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5):63-64.

[4] 周雪,康建东.应用语言学论文撰写及数据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李建夫.本土化语境下英语教学的文化途径[J].外国语言文学,2006,(2):108-112.

猜你喜欢

理工类感知力分值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体育考核新方案出炉 项目分值变化大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长笛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感知力的提升策略
奏响音乐教学的和谐之音
鉴赏形象,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途径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