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2014-09-04夏树涛
夏树涛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夏树涛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尿激酶溶栓与瑞替普酶溶栓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98例符合溶栓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栓组51例与瑞替普酶溶栓组47例, 对两组临床治疗后的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 再通率方面, 尿激酶溶栓组与瑞替普酶溶栓组分别为66.7%和8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出血发生率方面, 尿激酶溶栓组与瑞替普酶溶栓组分别为11.8%和6.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方面, 尿激酶溶栓组与瑞替普酶溶栓组分别为5.9%和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对比, 瑞替普酶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尿激酶溶栓方法更加安全和有效。
尿激酶;瑞替普酶;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冠状动脉血供中断或急剧减少的情况下, 导致患者心肌发生急性缺血造成急性心肌坏死, 起病凶险, 发病快, 死亡率高, 在治疗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尽快将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恢复, 降低梗死的范围[1]。本组研究采用尿激酶与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且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两组患者分为尿激酶溶栓组(51例)与瑞替普酶溶栓组(47例)。尿激酶溶栓组中, 患者平均年龄(59.4±8.3)岁,最小37岁, 最大71岁, 男41例, 女10例;瑞替普酶溶栓组中,患者平均年龄(60.6±8.8)岁, 最小33岁, 最大73岁, 男39例,女8例。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梗死部位见表1。
1.2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①入选标准:年龄<75岁;发作时间<12 h;无溶栓禁忌证;胸痛持续30 min以上, 经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症状没有改变;两个以上临胸前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2 mV, 或者心电图ST段两个及以上肢体导联抬高>0.1 mV;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字。②排除标准:2周内进行手术、活动性出血、近期外伤史、近期活体组织检查以及无法实施压迫止血的血管穿刺者;经高血压治疗, 血压处于100~160 mm Hg(1 mm Hg=0.133 kPa) 以上者;有脑出血病史者;怀疑主动脉夹层者;心源性休克者;妊娠、近期流产及分娩者;出血性视网膜病变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尿激酶溶栓组:将150 MU尿激酶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 静脉滴注, 30 min内滴完;瑞替普酶溶栓组:将10 MU瑞替普酶溶于5~10 ml注射用水中, 静脉注射, 时间在2 min以上, 间隔30 min后, 同等剂量再注射1次。两组患者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1.4 评定标准 ①2 h后, ST段下降50%以上;②CK峰值前移到16 h以内, CK-MB峰值前移到14 h以内;③溶栓2 h以后胸痛缓解;④溶栓2 h以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以上指标凡任意符合两项者, 为再通, 同时符合③、④项除外。同时对两组的出血发生率与死亡率进行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尿激酶溶栓组中, 有34例患者符合再通标准, 再通率为66.7%;瑞替普酶溶栓组中, 有40例符合再通标准, 再通率为85.1%。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7, P<0.05)。尿激酶组有6例出血患者, 瑞替普酶溶栓组有3例出血患着,瑞替普酶溶栓组的出血发生率略低于尿激酶溶栓组, 但是两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亡率方面, 尿激酶溶栓组有3例患者死亡, 瑞替普酶溶栓组有2例患者死亡,瑞替普酶溶栓组的死亡率略低于尿激酶溶栓组, 但是两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再通率、出血率及死亡率对比 [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急症中的常见病症之一, 也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主要的病例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一些诱发因素的影响下, 导致斑块破裂, 形成激发血栓, 致使冠状动脉闭塞或急性狭窄。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的将梗死相关动脉开通, 将冠脉血流恢复, 对濒临死亡的心肌进行挽救, 恢复及保护受损的左心室功能, 这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的主要措施[2]。PCI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的手段, 但是对于基层医院而言, 无法进行PCI术, 因此静脉溶栓仍旧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3]。
本组研究采用尿激酶及瑞替普酶两种溶栓药物进行治疗, 瑞替普酶属于第三代溶栓药物, 纤维蛋白的选择性非常强, 对血管开通方面的效果非常迅速, 可以有效的降低出血并发症。在本组资料中, 两种溶栓方法的再通率对比, 瑞替普酶组明显要高于尿激酶组, 这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相同。再对两组患者4周内出血发生率与死亡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 两组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瑞替普酶组的出血发生率与死亡率均比尿激酶组低, 表明瑞替普酶溶栓方法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尿激酶溶栓效果。
综上所述, 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 采用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 具有血管开通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有推广的价值。
[1] 赵竹, 尹承华, 张丽, 等.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减量溶栓临床评价.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5): 588-590.
[2] 陆传新, 郑兴.冠状动脉内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10): 811-813.
[3] 樊清波, 简立国.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PCI患者血清骨桥蛋白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7(6): 869-870.
2014-06-09]
458000 鹤壁矿务局总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