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性介入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09-04吴志远徐孝兴史玉仓黄海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0期
关键词:截肢成形术糖尿病足

吴志远 徐孝兴 史玉仓 黄海华

血管性介入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吴志远 徐孝兴 史玉仓 黄海华

目的 探讨血管性介入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56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予严格控制血糖, 抗感染, 改善微循环, 局部清创及植皮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管介入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联合血管介入治疗,能明显提高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足;血管介入;治疗;植皮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是指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 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力, 同时合并感染的足, 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由于介入技术的发展, 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综合治疗DF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科2007年9月~2012年10月期间共收治糖尿病足患者156例, 其中应用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综合治疗DF78例, 随诊1~5年,平均随诊3.4年,有效率为93.5%,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标准。其中男91例, 女65例, 年龄47~71岁, 糖尿病史2~16年, 平均病史6年, 所有患者均以足部感染或溃疡不愈为主要症状来院就诊, 溃疡面积约1cm×0.5 cm~15 cm×7cm, 入院时空腹血糖在7.1~11.7 mmol/ L之间, 餐后血糖在11.9~31.6 mmol/L之间, 合并高血压病32例, 冠心病26例;并发糖尿病性肾病32例, 周围神经病30例, 双眼视网膜病变7例, 脑梗死4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日常护理 加强健康教育及护理, 限制足部活动, 局部保湿, 减轻体重负荷, 合理饮食。用中药浴足改善局部循环,避免足的意外受伤。

1.2.2 检查 除常规检查外, 需完善下列检查: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了解血糖控制情况。行创面分泌物培养, 做药敏试验。行患足X线检查, 了解骨质破坏程度。所有患者均经本人同意后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做到早期诊断,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血管造影表现:156例下肢动脉均有不同程度串状或虫蚀状改变, 严重者终末及微动脉闭塞,周围有侧支循环血管, 呈树根状其中以腘动脉最为常见(81例), 其次是胫动脉(51例), 股动脉(24例)。

1.2.3 全身治疗 ①控制血糖。血糖力争降至满意水平,空腹血糖<7.0 mmol/L, 餐后2 h血糖<1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②抗感染治疗。根据分泌物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有效的抗生素。③改善微循环。应用前列地尔等通血管药物, 根据患者的血黏度决定疗程长短。④营养神经。维生素B120.1 mg, 1次/d肌内注射, 或甲钴胺1 mg, 3次/d口服。⑤支持、对症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降压、调脂等。

1.2.4 局部治疗 ①换药。溃烂较深、坏死组织多时, 用3%过氧化氢和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再用1%碘伏消毒后对坏死组织采取“蚕食”换药法分次蚕食和清除感染严重的坏死组织, 以降低细菌蛋白酶阻止伤口愈合的作用。②血管性介入治疗。介人治疗简便安全, 患者容易接受, 一般情况下可行皮血管腔内溶栓术、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激光管成形术、粥样板块切割术等, 以保持血管的通畅性。③植皮。坏死组织基本清除干净且创面渗出较少,只要溃疡创面为生长良好的新鲜肉芽所覆盖, 就可进行自体游离刃厚皮片移植, 以免贻误最佳时机 。④截趾术。根据血管造影及摄片检查, 确定手术范围, 去除明显变性坏死组织。对照组除未行介入通血管术外, 其余步骤与观察组完全相同。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病情分级下降情况、创面愈合情况和自觉症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患者病情分级下降2个级别, 或创面愈合率超过80%以上, 自觉症状如间歇性跛行、下肢麻木等消失或者表现不明显, 为显效;患者病情分级治疗后下降1个级别, 患者创面愈合40%~80%,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病情没有改善或者病情分级升高1个级别, 组织坏死加重, 或者创面愈合小于40%, 自觉症状没有改善或者较治疗前加重, 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定结果(n,%)

2.2 两组患者截肢(趾)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截肢(趾)9例, 发生率为 22.5%, 平均长约16.2 cm;观察组截肢(趾)2例,发生率为 4.9%, 平均长约7.5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的总称, 因合并感染引起肢端坏疽称糖尿病足肢端坏疽, 是糖尿病足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应贯穿糖尿病足治疗的始终, 高血糖可以使血液渗透压增高, 白细胞的活动和吞噬细菌功能受到抑制, 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 细胞免疫功能及抗体生成均有所降低。因此, 控制血糖水平对糖尿病足的治疗非常重要。改善微循环、内环境的调整、抗感染、营养支持是创面愈合的基础, 所以说全身治疗的效果是局部修复的根本保证。赵贵磊等[1]认为局部应用抗生素增加细菌耐药的发生, 使感染变得更加复杂, 故不主张局部应用。近年来, 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由于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王志强等[2]对23例患者进行了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PTA后, 患肢动脉血液灌注获得明显的改善, 皮温升高, 足背动脉搏动增强, 溃疡面见肉芽组织生长, 溃疡愈合良好。在本文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管性介入治疗后, 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患者的截肢(趾)率及截肢(趾)长度明显减少,说明血管性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症状以及预后,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待肉芽生长良好后行自体游离皮片植皮术能显著促进愈合、缩短病程。

总之, 糖尿病足是一个全身性疾病, 治疗上综合分析糖尿病足的致病因素, 强调全身和局部综合治疗, 而局部治疗的关键则在于改善血运, 在血供良好的情况下行清创、植皮或截肢( 趾)术, 减少致残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赵贵磊, 陈洪生, 周淑筠.糖尿病足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14):90-91.

[2] 王志强, 李涛, 邓兆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糖尿病足治疗的临床应用.当代医学, 2010, 16(5):16-17.

2014-04-17]

524000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吴志远史玉仓 黄海华);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显微外科(徐孝兴)

徐孝兴

猜你喜欢

截肢成形术糖尿病足
How to ensure leftovers are safe to eat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骨肉瘤手术:截肢并不是唯一选项
给糖尿病足患者一个“立足之地”
糖尿病足,从足护理
如何更好地护理糖尿病足
老人崴脚后缘何要截肢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截肢
中西医对血管病变致糖尿病足的认识